這週我去參加了企業倫理長課,在課堂上,聽到儒學十講裡的一句話:「可進、可止、可退」。這三個字的節奏,意外讓我對自己最近的狀態十分有感觸。
前幾週,我的工作重心慢慢移向了行銷。 剛開始的時候,我抱著「學新東西」的心情,告訴自己要把眼界放大。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逐漸發現自己並不快樂。這份不快樂並不是因為行銷本身,我甚至覺得它有許多有趣的挑戰,而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卡住感。
看見自己的天賦
因為這樣,我開始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自己。
翻開 MBTI 的分析,看看在性格描述裡是否能找到某些蛛絲馬跡;再回到 Gallup 的天賦優勢,檢視自己最自然的特質是不是被壓抑了。
其實 Gallup 的邏輯,和點點善的核心很像:看見每個人的優勢,也包括看見自己的。如果我能真誠地看見自己,或許也能慢慢理解,該往哪個方向走。
理解人N種方式
於是我向魚頭先生提出,我想回到專案。
魚頭先生提醒我,做專案要懂人,如果不做業務,也不經歷行銷,如何理解人呢?
這句話讓我停下來想了很久。
我開始覺得,問題不該是「要不要做行銷或業務」,而是「在現在的狀態中,我該如何去增加對人的理解」。
理解人的方式其實很多:做研究、做訪談、分析數據、參與社群、走進現場。每一種方式,都能幫助我貼近人。
魚頭先生同時提醒我,專案經理要的不只是「懂人」,還要持續累積領域專業—美學的敏感度、判斷的準確度、以及溝通的厚度。這些都是日常裡的慢工夫。
回頭看,過去幾週在行銷上的經驗,也不無白費。
我記得自己在企業倫理長的課上繪製顧客旅程圖時,腦袋很自然地連結到行銷的思維,又或者在規劃展位活動時,非常有意識的連結到行銷,埋碼追蹤、建立受眾包、行銷漏斗、臉書觸及再行銷,這些痕跡其實正在形塑我未來的專案判斷。
現在回想起來,那句「可進、可止、可退」更像是一個安靜的提醒。進,不只是往前衝,也是一種勇敢嘗試;止,不是放棄,而是允許自己暫停、等待答案;退,更不是失敗,而是迴轉、回到自己真正的路徑上。
或許,在狀態還不明朗的時候,我可以進,也可以止,更可以退,每種方式都有可能是最佳解。
關於【點點善小日子】
點點善相信善能融入生活日常,透過共創設計、影響力圖像授權、讓小善變大善,讓天賦發光。為了將這份善意推向國際,cooseii 影響力圖像授權平台正火力全開,也因此有更多的新夥伴加入。
【點點善小日子】Blog是夥伴對點點善最真實側寫,紀錄點點善一邊搞設計,一邊搞笑的生活日常。社會企業也可以很潮,歡迎一起來感受,保證有梗、有愛、有善意!✨✨
更多關於點點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