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社會,總覺得不努力就等於耍廢、擺爛。」
昨天去上一門舒壓課程,老師提到這個很有趣的概念。
我們被教導要撐下去、再努力一點,鬆懈是不被允許的。
只要有片刻的休憩,就會產生一種責備自己的情緒。卻沒有人教我們—— 該怎麼讓自己回到平靜。
這樣的思維,讓我們像一條繃緊的弦,一點點壓力,就可能斷裂。
其實只是想偷喘一口氣。 但那口氣,好像永遠都還沒喘完。
我們該怎麼在「努力」與「放鬆」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呢?
🧠 神經的真相:你的壓力,其實有跡可循
人類的交感神經其實有三種狀態:平靜、過激、潰堤。
在一天之中,它會隨著刺激而上下起伏。
- 平靜區段:能自我調節,思緒清晰。
- 過激區段:壓力過高,腦袋轉個不停。想到過去會憂慮,想到未來會焦慮。
- 潰堤區段:長期高壓無法放鬆,睡眠變淺、身體超壓,想著「算了、不想努力了」。
那個「不想努力」的念頭,其實只是你的神經在求救。
🌿 回到平靜的方法:感受當下、慢下來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讓身體回到平靜狀態。
方法不是多複雜的修行,而是——把專注力拉回當下。
像是:
- 用香氛讓氣味喚醒副交感神經。
- 用雙手做些小事:調香、油彩畫、波墨畫、烘焙……
- 一邊專注,一邊讓腦袋「放假」。
因為越努力不生氣,越生氣;越努力不難過,越難過。
手作課程之所以讓人著迷,其實是因為——我們在「過程中」慢下來了。
💛 慢下來,不是放棄,而是重新啟動
交感神經像油門,讓我們面對壓力與生存;副交感神經像煞車,讓我們放鬆、享受當下。
放慢,不代表你輸了,而是懂得何時該踩煞車。
放下手機、深呼吸,讓腦袋休息五分鐘。
這不是偷懶,而是重新啟動自己的方式。
今晚允許自己留點空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