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裡,尊重有時候不是轟轟烈烈的讚賞,而是藏在細微的眼神與動作裡。
一個被擦掉字跡的記事本,讓我看見自己當時的卑微;一只閃著微光的精工手錶,卻成了他人重新端詳我的理由。 原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常常就隱藏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物件裡。
剛開始職涯的時候,我身上幾乎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那時候在前一份公司,有位執行編輯常常把她不要的東西送給我。
一開始是隔年的記事本,她已經寫過字,卻用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掉,再交給我。還有一些很醜的月曆、賣相很差的水果。當下的我只能笑著接下,但心裡卻有種說不清的感覺——好像自己被當成了「施捨的對象」。
直到後來,我開始存到一些錢,添購了幾件輕奢品牌的配件。手腕上的 agnès b. 手環,搭配一只質感不錯的手錶,不算昂貴,卻足以改變他人眼光。某一天,當那位執行編輯注意到我的穿戴時,她的態度忽然不同了——不再居高臨下,而是真正正視我。
這段經歷,讓我特別敏銳於「外在形象」在職場上的影響。
來到現在的公司
我第一次走進副總的辦公室時,他的視線立刻落在我手腕上的手錶。那支錶在燈光下閃閃發亮,引得他多看了幾眼。
然而,這並不是什麼奢華名錶,只是精工的入門款,比副總手上那只勞力士便宜得多。
後來我才發現,副總在面對「送東西」這件事上,格外謹慎。
連幾包濾掛式黑咖啡,他都會先小心翼翼地問我:「妳喝不喝?」 這樣的細節,恰好形成了對比:在前公司,我被動接受別人的施捨;而在現在的公司,我擁有選擇的主動權。
外在與內在的交錯
這些經驗讓我體會到一件事:真正支撐自信的,永遠是自己一步步累積的專業與價值。但在還沒有機會讓別人看見你的內在之前,衣著與裝扮,往往就是最直接的護身符。
「人要衣裝」這句話或許聽來俗氣,卻也殘酷。差別在於,你穿戴的,不是為了取悅誰,而是提醒自己:
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施捨。
👉 你呢?你有沒有過因為「外在形象」而被改觀的經驗?
是因為一件衣服、一個配件,還是一種談吐?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跟我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