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的瘦瘦針應該納入健保嗎?這是美國的當紅議題,台灣人可能難以想像。美國有超過4000萬人的醫療保險可支付胖子減重用途的瘦瘦針,川普政府正在研擬政府辦的醫療保險也可使用瘦瘦針。
如果未來公營健保支付瘦瘦針,病人就得配合一整套的健康計畫,包括配合運動、到健身房報到、接受專業營養師和運動教練指導,才能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瘦瘦針的正式說法是GLP-1藥物,現在最有名的藥物是以「筆針」皮下注射,但也有新的口服藥物快要上市。這原本是糖尿病藥物,現在確認可以有效減重,也可減少未來的三高疾病、心血管疾病。從醫療經濟學角度來看,讓BMI (身體質量指數) 較高、未來可能會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長期使用GLP-1藥物,有可能減少未來的醫療支出,還可延長「健康老年」的時間。問題是「誰來出錢」?
瘦瘦針納入醫保,保費就得年年上調。納入美國政府經營的健保,人民就得繳納更多稅金。如果臺灣健保要把瘦瘦針列入支付項目,立法院就得修改健保法、提高保費,台灣人民恐怕也不會同意。
肥胖與三高疾病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核心問題,新藥效果越來越好的GLP-1,讓人們對「藥物」的健康效益大大改觀。問題在於,藥物定價多少才是合理?用政治力量強迫藥廠降價、或鼓勵便宜的學名藥搶佔市場,會不會降低藥廠創新的誘因?
美國的非營利組織「臨床與經濟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Clinical and Economic Review, ICER)長期研究處方藥的經濟效益,最近發表的報告認為,如果以「一生的健康效益」來衡量,現今熱門的瘦瘦針有很好的「成本效益」。但報告也指出,由於美國胖子很多,如果要大規模施打瘦瘦針,「誰來負擔」就是個大問題。
瘦瘦針停藥後還是會復胖。病人也有可能一邊打針、一邊享受美食,然後把體重控制在標準值邊緣的BMI。瘦下來後提升的生活品質與自信心,應該要由醫保或健保來負擔成本嗎?說到底核心問題還是「藥太貴」,所以有些民營醫保正在醞釀減少減重用途的藥物,否則保費每年上漲,許多企業也受不了。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分析指出,如果政府健保 Medicare 涵蓋瘦瘦針,2026–2034九年間將增加約350億美元支出,帶來沉重的財務壓力,而健康併發症減少只能節省34億美元,淨支出仍大幅增加。
也就是說,除非藥廠能接受降價到現在的10%,否則公醫或政府健保體系難以普及到所有有健康疑慮的人,民營醫保公司也只能靠調漲保費來因應。
英國的公醫NHS現在能使用瘦瘦針,但條件非常嚴格,必須符合肥胖專科的審查條件如超高的BMI、合併其他疾病,只能在醫院的肥胖門診開藥,且必須配合營養、運動、行為治療。
NHS估計,如果全面開放,5年內光藥費及相關支出就高達152億英鎊,所以現在只能小範圍使用,以免拖垮政府財政。
這幾個月,因為藥廠的競爭與商業促銷活動,兩款知名的瘦瘦針在臺灣熱賣,有時會賣到斷貨。買得起的少數人看著自己下降的體重,想像未來更健康的中老年生活,心理自然是很高興,但「健康不平等」的警報也悄悄響起。而未來在AI助陣下,可能還會有更多昂貴的「健康促進藥物」出現,在財富分配不平等的時代,對未來健康餘命的期待,恐怕也會跟著越差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