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建築大師 Mies van der Rohe 的這句話,雖是談設計,其實也道出現代人想要簡單、內心安定的深層渴望。
在資訊爆炸、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的時代,我們經常覺得身心疲憊,甚至連情緒也來不及整理,就被下一件事追著跑。日本禪僧枡野俊明所寫的《別讓每件事都煩到你》,用最平實的語言,教我們如何在日常中練習靜心,重新找回一種柔軟但堅定的內在秩序。
書中反覆強調的一個重點是:「不執著,才能自由。」我們的煩惱,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我們的反應與情緒。當別人的一句話讓我們耿耿於懷、或事情不如預期就焦慮萬分,其實是我們把注意力困在了不必要的「內耗」中。從腦神經學角度來說,這與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的杏仁核過度活躍有關。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杏仁核會快速啟動防禦機制,使我們做出過度反應。
我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明珠在掌」,我們常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羨慕讚嘆他們的外貌、成就或地位,卻忽略了自己身上同樣擁有獨特且珍貴的價值。尤其是在社群媒體蓬勃的時代,人人都能將自己的美好生活分享在社群上,很容易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日常與他人相比,結果就是陷入「別人都過得比我好」的焦慮,但其實只是我們沒看到別人辛苦的地方。
減少比較,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欣賞自己的特質,並發揮自身能力幫助他人,別總是抬頭望著他人,卻忘記低頭看看自己手上的珍珠。
那麼,如何在日常實踐這份「不被煩擾」的智慧呢?
在情緒和反應中增添緩衝空間
在負面情緒來臨時,不急著反應,我們可以專注在呼吸上,透過調整呼吸,讓情緒和反應有個緩衝空間,不讓邊緣系統凌駕大腦的主控台。例如 : 當你感到焦慮或憤怒時,不要想壓抑或是表現,而是先告訴自己:「我現在正在生氣。」光是這樣覺察,禪的修行就開始了。而禪修與靜心的練習,就是幫助我們活化前額葉皮質,幫助理性思考,不讓我們被情緒牽著走。
適時留白,坐禪讓專注回到自己身上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外界雜訊會分散我們的專注,讓大腦承受過多認知負荷而感到疲乏。當大腦沒有充分休息時,預設模式網路(DMN)」會啟動,讓我們在沒有外部任務時不斷想東想西。雖然這個狀態有助於自我反思與創意,但若過度啟動,確實可能造成焦慮與心神不寧。透過坐禪讓拉回專注,靜心的練習讓自己的大腦休息,當你感到放鬆時,大腦啟動的預設模式網路(DMN),就能幫助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產生靈感、整理情緒。
每天只要靜心五分鐘,哪怕只是看看窗外景色或放空一下,都是對心靈的一種呵護。
🌻 康栗米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