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習慣養成,不可不讀的一本書就是《原子習慣》,作者非常懂得激勵人心,讀完之後獲得滿滿的動力,迫不及待地想執行書裡的習慣守則。
而每個習慣守則,除了科學例證,還會搭配生活化的舉例,最棒的是,書的後面有許多習慣養成表格,還有育兒教養的運用手冊。
推薦給正在培養習慣,或是想要培養習慣的人。
習慣的四階段模型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在書裡提到的四階段模型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並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哲學和心理學領域,讓習慣可以系統化執行,提升養成習慣的成功機率。
【提示】環境的影響力大過一切
要養成習慣,就要讓習慣顯而易見,例如想要培養閱讀習慣,就要把書擺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可能是書桌上或是自己的閱讀角落。
【渴望】習慣的背後,唯有獲得獎賞,才有持續下去的動力
這邊不得不提到關鍵的化學物質多巴胺,當我們期待獲得獎勵的瞬間,多巴胺就會分泌,使我們更有動力來執行習慣。
【回應】透過訂立確切的行動方案來執行習慣
例如要培養運動習慣,我可以訂下 : 早上起床後(時間),我要到OO公園(地點)慢跑30分鐘(執行行為),必須明確記錄時間、地點還有想要執行的行為,書裡提到行動方案描述越詳細,越容易被執行。
【獎賞】以獎賞滿足慾望
只有獲得自己可接受的獎賞,才讓人有動力執行習慣。有效的獎賞,才能讓執行習慣這件事情,更有吸引力。舉例來說 : 對於愛吃的人,如果當知道達成目標後的獎賞是到遊樂園玩,也許她會不怎麼有動力。
想要建立自動化習慣,需要透過提示來引起渴望,渴望激發回應,回應提供獎賞,獎賞滿足渴望,這樣就形成一個神經迴路。
我最有感的部分是【習慣堆疊】
【習慣堆疊】對我來說滿有效的,透過既有的習慣,再疊加新的習慣,執行起來也較不費力。
我自己有早起的習慣,為了培養運動習慣,我將我的習慣改成 → 『早起運動後,就能享用美味的早餐。』
吃早餐是我的犒賞,也成為我運動的動力來源,這個習慣持續了一年多,目前仍在進行中。
我非常喜歡《原子習慣》裡的一句話「強大的成果總是姍姍來遲」,因為要放棄很容易,但要堅持很困難,很多人還沒看到終點就放棄了,卻沒想到拐個彎就是終點,真的很可惜。
《原子習慣》的習慣守則,教你如何讓習慣持續下去,當然自律也很重要,不過透過習慣的養成,自律也會慢慢培養起來。
#你有什麼要培養的新習慣嗎?試試看《原子習慣》的四階段模型,希望讓好習慣能陪伴你長長久久。
🌻 康栗米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