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是餓,也不是嘴饞,卻在某一刻,腦袋裡會突然蹦出一樣食物的畫面。
那畫面甚至清楚到像是聞到了香味、聽見了油鍋滋滋作響的聲音。
那時候,不管是甜的、鹹的,甚至再尋常不過的小吃,都會成為當下最想得到的東西。如果沒吃到,整個人就好像少了一塊拼圖,渾身不對勁。
而我,就是這樣的人。
但奇妙的是,當真的吃到了,第一口的感覺往往只是——「也還好嘛。」
某一天,我忽然很想吃——米腸。
不是大腸包小腸的那種,而是切成段、單純煎到表皮酥酥脆脆的米腸。
想像著把蒜頭、辣椒丟進鍋裡爆香,再撒一把韭菜下去翻炒,那股鹹香氣光是在腦中重播,就讓我渾身不對勁。

這種落差讓我常常納悶:為什麼會這麼想要?
為什麼渴望的強度,總是比實際吃到的滿足感還要大?
或許,這樣的慾望,並不是單純因為「食物」本身,而是背後的某種情緒觸發。
心理學裡有所謂的 comfort food(安慰食物)又稱療癒美食,人們會在情緒起伏或想尋找安全感時,特別想吃某些東西。
療癒美食是指一些可以撫慰心靈和安撫情緒的食品,常與某些特定的回憶意涵連結,其特點是高熱量和高碳水化合物。這一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66年的棕櫚灘郵報。
<來源:維基百科>
對我來說,當下想要吃的食物可能就是一種安慰:夜市的記憶、攤販的熱氣、甚至是小時候吃到那股熱騰騰香氣時的單純快樂。
所以,與其說是「想吃」,更像是「想抓住某種情緒」。
這樣的心情,或許不只是我有吧?
你上一次忽然很想吃一樣東西,是什麼時候?
那份渴望,是來自嘴巴,還是來自心裡?
也許,食物不只是果腹,而是提醒我們——
即使平凡的日子裡,也總有些小小的欲望,值得被滿足。
或許,那些突如其來的「想吃」,其實是生命裡的餘溫在提醒我們——不只是填飽胃口,而是想起自己還有渴望,還有被安慰、被滿足的需要。
當味道在舌尖散去,留下的,才是最深的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