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發這篇文章,是因為之前在製作心理學相關文章的目錄索引時,重新回顧了
你平常習慣「自轉」還是「公轉」呢? 這篇文章
然後意識到這篇文章是今年五月初寫的,到現在不過才四個半月,可是似乎心境已經有明顯改變了。當時我在生活中,還是常常會有那種「想表達的無法表達」、「總是擔心別人的想法」、「在與人交談時覺得很不自在、處處謹慎」,也就是「繞著別人的感覺轉」這種狀態。後來,有意識的自己做出很多選擇,工作上斷捨離、自己去騎馬、揪朋友去看演唱會、揪朋友出國、架設工作的網站+寫文章等等,每一個都增加了「自我」的成形。
當然,這種不斷嘗試新東西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讓人悲傷的事情,像是拔智齒XDDD 沒照顧好術後的傷口所以感染了,而且牙醫開給我的抗生素無效QQ我連著兩天半夜低燒熱醒,覺得不對勁,趕快就近牙科診所求助,結果發現診所能夠開出來的抗生素就是那種 (晴天霹靂),只好問問身邊的人 (正常來說下一步要去醫院才對),後來正好有好心人捐助比較後線的抗生素,感染就控制住了。
雖然養傷口的那段日子很不舒服,不過或許是因為那段時間就是很專注的在照顧身體,盡量吃原型食物、補充維生素、維持正常作息、工作時間以外都在放鬆,所以痊癒後精神超級好,思路也變的異常清晰,不自覺地就看了幾本書、有效率的寫了幾篇工作文章。
我覺得自己好像越來越能理解「人生就是很多驚喜」這件事的意義了,好事未必會一直是好事,壞事也未必一直是壞事,而不論遇到好事或壞事,我似乎都能夠允許自己暫時停留在當下的感受中,如果是好事,就把快樂的心情內化成心理資源,如果是遇到壞事而難過,也學會用情緒濾鏡讓自己舒服一點。
就在這樣不斷面對各式各樣的事情、與不同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似乎「自我」也變的堅實和穩固一些了,面對其他人時,不會自動成為行星繞著對方,而是彼此獨立地發表看法,彼此尊重。
不知道再過四個月以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真是令人期待!XD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