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來自一位心理師的影片。
喬喬:人活著這一生,不就都是為了別人忙碌嗎?
溫以凡:為什麼人們總是忙著哄別人,難道不應該先愛自己嗎?

什麼是自轉?什麼是公轉?
自轉意味著一個人所產生的行動,是基於「自己的感覺」
公轉意味著行動是基於「別人的感覺」(或別人的期待)
習慣自轉的人,可以發出各式各樣,想嘗試新事物的「動力」
而習慣公轉的人,在沒有外界刺激或別人發出要求時,就會失去動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位心理師說他自己是一個偏向習慣於「公轉」的人,當只有他自己的時候,他可以自轉,但當有另一個人,特別是和女友在一起的時候,他就習慣公轉──繞著女友的感覺轉。
這位心理師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他的母親有嚴重的抑鬱症,雖然母親在他出生後,就全職在家裡帶他,但抑鬱症使母親沒辦法真正提供好的照料,可能有時候會不小心忽略他、或是不理解此時嬰兒需要什麼樣的照顧。
既然母親無法理解嬰兒,無法建立情感連結,嬰兒就得早早學會理解母親的情感,才能產生連接。這位心理師說,小時候,他很早的便學會了讀懂母親的感受,小小年紀,就開始當母親的心理師,這些理解情感的能力,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發展的了。
一般的情況下,是照顧者去理解嬰兒、孩童的需求,並且給予回應。
一開始嬰兒、孩子會需要照顧者辨識出他們的需求,並且即時給予安撫、餵食、替換尿布等。而如果照顧者在辨識孩子的需求上有困難,就會出現嬰兒啼哭不已,但照顧者一直沒辦法替嬰兒找出問題所在的情形。
舉例來說,嬰兒其實是解便了,需要更換尿布,但照顧者以為嬰兒是餓了,一直餵奶,餵到孩子都吐奶了,孩子不僅嗆奶,還越哭越大聲。
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太久,嬰兒其實是一直處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狀況,長期下來,孩子會走向兩種極端──要不就是很難安撫,要不就是非常安靜。
嬰兒的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的需求,
如果能被照顧者「大部分」的照料好 (不用百分之百)
則嬰兒會有一種安全感,也就是他的需求基本上是可以被滿足的
也就是這個世界是基本上安全的。
等孩子再長大一點,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孩子也會需要正向的情感回饋,亦即他開心的和父母分享幼稚園發生的事情,父母能以和他相似的「快樂」「興奮」等感受做回應,則孩子會知道,這些他的感受是好的、能夠被人所理解和接住的。
當孩子提出需求時,父母能在評估後給予滿足,或是無法滿足時告訴孩子原因,這些都非常重要。這會讓孩子知道,在提出需求被拒絕的時候,並不代表提出需求是不好的,而是有不同的原因 (父母的能力有限、時間有限、其他旁的因素) 而導致別人無法滿足他。
在《深度關係》裡面,作者提到這樣一句話:「懂事,往往來自於深度無助」
這句話是真的有幾番道理,懂事的孩子,很少數是真的理解人情世故,多的是已然遺忘了自己的需求
健康的孩子必然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
長大以後,最好的狀態莫過於能夠「自轉」,也能夠「公轉」
能夠辨識自己的需求,即時的滿足自己
也能在與他人相處時,以自己能力所及來照顧他人
最後,回到標題的問題
「你平常習慣自轉,還是公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