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看一本書,裡面有幾個小故事真的讓我很震撼。
其中一個故事說到,有位因為大腦受損、常常會摔倒的女人,她分享:
「每次我摔倒,如果有人看到,大家都會急著把我扶起來。但我覺得,他們那麼快來幫我,是因為看到一個成年人躺在地上會覺得不安。可是我真正需要的,是有人願意跟我一起躺在地上。」
看到這段,我心裡突然一震。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幫助」,背後可能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安,想要趕快解決眼前的尷尬。那麼,這樣的幫助,真的有在陪伴到對方嗎?還是其實只是在安撫自己呢?
我開始反思,過去我所謂的「好意」,是不是也常常帶著這樣的心情。
另一個故事更觸動我。
薇薇安13歲時父親過世,媽媽因為極度悲傷,幾乎把她拉進自己的痛苦裡。她說:「我母親強迫我跟她睡了一年,結果在往後的二十年,只要有女人的手碰到我,我都無法忍受。」
書裡有一句話深深打到我:「一個人可能很愛你,卻不了解你。」
讀到這裡,我眼眶直接紅了。因為這句話,好像就是我和媽媽的關係。
我們明明很在意彼此,卻總是講沒兩句就吵起來。她愛我,但常常不理解我;而我,也很少真正看見她。
直到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意識到:我總是專注於她帶給我的感受,卻很少去想「她是怎樣的人?她怎麼看這個世界?」
當我開始這樣問自己,我才發現,好像能慢慢理解她一點點。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同理心」。
很多時候,我們急著把別人「扶起來」,只是因為我們想快點擺脫自己的不安。
但真正的同理,也許只是蹲下來、靜靜陪著,甚至不用說什麼,就能讓對方感受到理解。
如果你想要學會更貼近一個人,或者更貼近自己,真的很推薦這本書。
它會刷新你對「關心」和「陪伴」的認知,也會讓你重新看見自己,以及那些你想真正理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