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二十五篇讀書心得後,我的成長及Vocus流量觀察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前言

能夠在部落格持續寫下 25 篇讀書心得,才驚覺自己原來比想像中更有耐心。這次不聊書,僅就大叔寫了半年多部落格的歷程,作個小小的回顧與流量觀察。

🍕我的寫作「微」轉變

寫作初心

以前去圖書館借書,大部分都是借旅遊書和日語教材。後來有些人生上的困惑,常覺得不太順心,就開始想透過閱讀找尋答案。因為總是讀了就忘(其實是羨慕別人記性好),才開始用抄書方式來加強記憶。為了避免自己三分鐘熱度,我在 Notion 上做了份讀書犒賞清單,還給自己定了個遠大目標,讀滿 100 本書就來開設個人部落格。

一開始隨性的在Notion寫,花了8個月才累積23篇簡短心得,雖然是為了加深記憶,但心裡其實還是希望有人看,人就是有種既想獨處又想分享的矛盾。於是下一篇就上傳到Vocus吧!這樣也帶來壓力與生活的緊湊,休假時還在用手機查資料(自我檢討😅)。

我的Notion介面

我的Notion介面

寫作技巧的提升

早期分享的讀書心得中有80% 是「抄書」式的節錄只有 20% 是心情感觸,而且盡可能作到不超出書本呈現的範圍。自從讀了《巨人的筆記》後,我開始認同「有共鳴再寫,超譯也無所謂」的想法。若要看結構完整的文章,網路上有許多高手,不缺我一個,自己倒是比較喜歡天馬行空地思考,反正這只是下班後的娛樂,就放輕鬆吧。

接著我嘗試把查到的資料與書本的延伸想法加入心得,大幅減少抄書比例,慢慢形成喜歡的個人風格。對我來說,書只是觸發思考的媒介而已。

找到順手的寫作框架

找到框架才是能長期「持續」寫作的秘訣,一開始我都是抄別人的編排方式,所以常覺得邊寫邊卡,一卡住,心思就飄走了。這沒什麼捷徑,只能一直嘗試和測試。對我來說,大概到第 20、21 篇才真的找到讓自己寫得順手的框架。

找資料的過程比產出心得還要開心

撰寫《賈伯斯傳》時,我一路看了從 Apple II、麥金塔、NeXT,到 iPod、iPhone 的歷史演進影片,對科技的進步很有感觸。同時也看了不少賈伯斯的訪談和電影,讓我對蘋果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撰寫《馬斯克傳》時,我看了許多火星探測和火箭發射的影片,以及馬斯克旗下六家公司相關的產品介紹和他的個人訪談。當公司經營不順時,他曾在深夜夢中揮舞雙手、大聲尖叫,甚至噁心嘔吐。這樣的他,和我們在螢幕前看到的那個看似堅強的形象,完全不同。

這些對科技歷史故事的研究,若非是為了寫讀書心得,平時根本就不會去關心。

🍕部落格流量觀察:數據背後的「求生」之路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我的流量分析圖

【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點閱數:12,379。讀這本書有種被「敲到」的感覺,它點出了中年人「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的心態。因此,很自然就能從生活中找到不少素材來寫,只是沒想到點閱數會高到讓我不敢相信。

【只工作不上班的人生】點閱數:417。早期就在Notion寫過一次心得,這次是重看第二次後寫出的版本,原心得都是著重在十年目標和兩年封面故事上,第二次寫作時,修改成若選擇不離開現職這條路,那這本書還能給我些什麼建議?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點閱數:149。這本書我連結到的是日本旅遊時,因天候不佳導致行程變卦的經驗。突然留下的空白變成沒有目地的街道探索,卻獲得更開心的發現。

點閱率低是常態

事實上,文章平均 10~30 人次點閱是日常,低到讓我想放棄每10天寫一篇長文的堅持,沒人看的話乾脆潛水回Notion隨便寫寫就好。

而Vocus 標榜的『廣告分潤』需要達到兩種門檻:30 篇文章或 5,000 人次瀏覽。我覺得以自己這種單純分享讀書心得的方式,寫到 30 篇還有機會,但要快速湊滿 5,000 人次瀏覽,真的得需要靠老天保祐

跨出Vocus

因為自己在Vocus寫的文章沒什麼人看,乾脆鼓起勇氣把心得貼到 PTT 書版,至少有另一批人願意滑滑看看吧。相較之下,在 Vocus 上,若沒有找親朋好友幫忙點擊或是建立格友圈,再怎麼用心寫,一週內瀏覽數不到 20 人次連進入最基本的「近期熱門」都沒有機會,也許重覆點擊一樣有用,但我沒試過就是了。

PTT 書版則不一樣,不論文章好壞,只要肯貼就能被看到(雖然被鞭的風險相對也高🙈)。其中一篇文章被版主M文(Mark:值得收藏),真的感謝。如果文章好好排版,就有機會藉由連結引流回Vocus達成20人次瀏覽,進而被納入「近期熱門」,不過,能不能進入「即時精選」,可能得看「完讀率」,就算被收錄了也只會放一天,後續如何引發「長尾」效應,或是進入超難的「方格精選」就看個人怎麼去經營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吝嗇愛心和留言來鼓勵創作者。我曾在一篇2023年的舊Vocus文章留言,結果作者不到五分鐘就回覆了,所以多多支持正在創作經營部落格的格友,對別人及自己都會有好處。

25篇文章中只有5篇進入即時精選

25篇文章中只有5篇進入即時精選

🍕我變得更好了嗎?

透過寫作,讓我多認識了這個世界一些:從晶片對全球的影響,到蘋果與電動車如何改變我們的使用選擇;禪學與生活智慧的結合;養成寫心情吃喝玩樂筆記的習慣;從瞭解肺癌篩檢與血糖控制的好處,到用新台幣支持維護動物福利的品牌,以及偏鄉圖書館的經營理念…等等。

我們不用在意自己寫的心得是否跟別人撞書,因為每個人被打動的篇章都不一樣,書本上標幟的粗體字也不用全抄,因為那是作者自己認定的重點,若是跟你人生經驗沒有重疊的就別記了。

閱讀的好處,就是可以得到感悟、心流、成長的體驗,這些是金錢買不到的,唯一可以花錢的是加快得到速度的方法(線上課程)。

最後,不必太在意自己是否有所成長,能因為閱讀而拓展視野、增加人生體驗,這本身就是很棒的結果了!或許這些內心的踏實感並不是流量數據能看出來的。

圖書館借書是成本最低的興趣

圖書館借書是成本最低的興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直線大叔的閱讀札記
10會員
29內容數
我是直線大叔,在平凡無奇的公職生活中,藉由閱讀找出人生中的細微不同之處,內容常有個人延伸的超譯主題,喜歡多瞭解、多多認識不同的世界。
2025/09/22
暢銷作家枡野俊明的新作,探討五十歲後如何活出真我,放下壓力與責任,找回內心的自由與平靜。文章分享閱讀心得,從放下不必要的人際負擔、追尋夢想、適時暫停到找尋內心的真我等面向,探討如何活出更自在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9/22
暢銷作家枡野俊明的新作,探討五十歲後如何活出真我,放下壓力與責任,找回內心的自由與平靜。文章分享閱讀心得,從放下不必要的人際負擔、追尋夢想、適時暫停到找尋內心的真我等面向,探討如何活出更自在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9/12
從臺積電工程師轉型全職自媒體的瓦基,分享如何打造「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本書提供一套實踐方法,包含盤點想法、打造商業價值、逐步建立自主人生等步驟。文中強調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分享如何透過一百次行動提升技能,建立個人品牌。此外,文章探討AI時代自媒體的生存之道,及如何避免臨終遺憾,活出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9/12
從臺積電工程師轉型全職自媒體的瓦基,分享如何打造「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本書提供一套實踐方法,包含盤點想法、打造商業價值、逐步建立自主人生等步驟。文中強調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分享如何透過一百次行動提升技能,建立個人品牌。此外,文章探討AI時代自媒體的生存之道,及如何避免臨終遺憾,活出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9/02
伊隆·馬斯克是當代最具爭議和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這本傳記由華特·艾薩克森撰寫,深入探討了他的創業精神和管理風格。馬斯克在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背後,強調質疑每項要求、簡化流程和快速失敗的重要性。他的工作方式包括親自參與生產、挑戰傳統規範,及在面對困難時不懈努力,展現出強烈的冒險精神和對創新的追求。
Thumbnail
2025/09/02
伊隆·馬斯克是當代最具爭議和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這本傳記由華特·艾薩克森撰寫,深入探討了他的創業精神和管理風格。馬斯克在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背後,強調質疑每項要求、簡化流程和快速失敗的重要性。他的工作方式包括親自參與生產、挑戰傳統規範,及在面對困難時不懈努力,展現出強烈的冒險精神和對創新的追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寫文章作為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方法。自己學習寫作的經驗,寫作對於表達觀點和了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寫文章作為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方法。自己學習寫作的經驗,寫作對於表達觀點和了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Thumbnail
2024上半年度總共讀完 23 本書,期許自己閱讀和學習速度可以一直成長,也多接觸不同領域的著作。
Thumbnail
2024上半年度總共讀完 23 本書,期許自己閱讀和學習速度可以一直成長,也多接觸不同領域的著作。
Thumbnail
閱讀不僅僅是一種好的興趣,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閱讀對於語言能力、思維邏輯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到閱讀能夠提升人的抽象思維、擴大知識面、豐富內在世界。閱讀對於社交互動、事業發展等方面也有積極的裨益。在生活中,閱讀有助於人們暫時抽離生活壓力,去關心、感受和享受。
Thumbnail
閱讀不僅僅是一種好的興趣,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閱讀對於語言能力、思維邏輯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到閱讀能夠提升人的抽象思維、擴大知識面、豐富內在世界。閱讀對於社交互動、事業發展等方面也有積極的裨益。在生活中,閱讀有助於人們暫時抽離生活壓力,去關心、感受和享受。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最近跟朋友討論職涯發展與習慣養成時,聊到自己如何長期保持閱讀的習慣。
Thumbnail
最近跟朋友討論職涯發展與習慣養成時,聊到自己如何長期保持閱讀的習慣。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這是一個分享讀書&考試技巧的部落格,定期更新讀書新法、科學實證的資訊,協助讀者蒐集「如何有效率讀書」的資訊。
Thumbnail
這是一個分享讀書&考試技巧的部落格,定期更新讀書新法、科學實證的資訊,協助讀者蒐集「如何有效率讀書」的資訊。
Thumbnail
撰寫書評是個很好練習輸入、思考及輸出的做法。而撰寫書評的過程對於主題知識的積累,對於被看見其實有很大的幫助。擔任「樂寫網」書評作者的我,每個月都會幫PUBU電子書平台撰寫策略、創新及知識變現等相關書籍的書評,也開始有出版社行銷編輯的邀約,有機會推薦一些不錯的書籍。
Thumbnail
撰寫書評是個很好練習輸入、思考及輸出的做法。而撰寫書評的過程對於主題知識的積累,對於被看見其實有很大的幫助。擔任「樂寫網」書評作者的我,每個月都會幫PUBU電子書平台撰寫策略、創新及知識變現等相關書籍的書評,也開始有出版社行銷編輯的邀約,有機會推薦一些不錯的書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