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連續閱讀了一、兩個小時,感覺書很精彩,卻說不出幾句屬於自己的見解?別擔心,這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缺乏一套有效的讀書方法。
《巨人的筆記》作者金翼漢(김익한,Kim Ik-han),是韓國知名的記錄學者與歷史學者,目前擔任韓國明知大學史學系教授。他深信,「記錄」不只是整理資訊的工具,更是引導深度思考、釐清思緒、深化理解的重要橋梁。
大叔實踐金教授所提倡的筆記方法後,發現不僅閱讀吸收力顯著提升,對書中觀點的理解也更為透徹,撰寫讀書心得比先前通順許多,誠心推薦給正在尋求更好閱讀方式的你,不妨親自試試,開啟屬於自己的深度閱讀之路。
🍕2段心得感悟
摘要是壓縮記憶、重新創造的行為
我們大多都有上課時邊聽邊抄的習慣,筆記密密麻麻,深怕錯過任何一個重點。然而,這種缺乏思考與整理的記錄方式,往往在課後就被束之高閣,很少再被翻閱,更遑論真正吸收,作者舉了一個他相當認同的例子:有位記者在採訪時,並不急著記錄每一句話,而是專注聆聽對方的表達,搭配簡單的關鍵字與脈絡筆記。事後,她會依據當時對方的語氣、眼神以及自身的理解與經驗,撰寫出完整的報導,並反覆確認內容是否準確傳達了原意。
這個例子提醒我們,真正有效的記錄,關鍵不在於「寫得多」,而是是否「聽得懂、想得深」。唯有在全神貫注的狀態下,我們才能抓住真正重要的內容,並透過理解與內化,讓記錄成為有價值的學習工具,而非只是滿滿的筆記。
學問是以別人的東西為本,再添加10%個人想法
摘要本就帶有個人的觀點與風格,因為我們傾向保留那些自己能理解、接受並產生共鳴的部分。正因如此,若只是機械地一字不漏抄錄書中的重點,反而難以展現出真正的理解與思考,也就較難在報告中獲得高分,這就如同寫論文時,我們常會引用前人的文獻作為基礎,並結合自己的研究數據與觀察,最後轉化為個人的論述。這樣的內容,才真正具有價值與說服力。
同樣地,一個故事為什麼有人說得生動有趣,有人卻讓人聽得索然無味?關鍵往往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講述者是否具備清晰的結構與個人風格。缺乏這樣的整理與詮釋能力,再精彩的內容也可能變得平淡無奇。

圖片來源:unSplash
🍕值得記錄的關鍵字
記錄型人類、筆記、記錄、關鍵字、瞬間思考、摘要、分類、連結、內化
🍕這本書讓你啟發了什麼
你是在「抄書」還是在「記錄」?
大叔自從開始把隨意寫的Notion筆記轉貼到部落格後,為了輕鬆維持定期更新的節奏,會先仔細摘要章節內文不脫離原意,結尾再輔以大叔的話語來闡述讀完整本書的感受,不過在摘要章節的過程中並沒有經過思考,比較像是節錄,缺點就是很容易忘記,反而是讀完每本書的感受和選出自己覺得重要的一句話,這段倒是點一下就能回想當時書寫的心情。
所以《巨人的筆記》不斷重覆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因為沒有「思考」就沒有「連結」,沒有「連結」就無法「內化」。大叔有大叔的人生哲學,所以思考同一個「關鍵字」延伸出來的想法,勢必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你花多久時間專注思考呢?這個關鍵字有連結到你以前的經歷和閱讀過的書籍嗎?誤讀沒關係,跟作者的主張不一致也沒關係,把書中和你有所共鳴的內容記下來就好,其他與你人生不相甘的全部丟掉也無妨。
大叔的觀點
這本書讓大叔重新調整了閱讀方法。第一輪先用粗讀、略讀的方式輕鬆看完,第二輪採深度閱讀,不要硬是一口氣整本讀完,而是讀一個段落就離開現場,想想讀到的內容是否有跟自己經驗連結的地方?分幾天看完也沒關係,這樣才有沉澱與思索的空間,最終留下內化過的資訊。這樣雖然文字少少,但回頭翻閱時更有感,也不容易產生壓力,就如同書中提到,要試著描繪自己的人生地圖,記下屬於自己的年曆,用自身的語言說出生命的樣貌。
根據文化部的閱讀行為調查,台灣人一年平均只讀5到6本書,每週僅花約4小時閱讀。大叔以前也沒有看書的習慣,因為讀完沒多久就忘光,多看好像也沒什麼意義,但如果像《巨人的筆記》所說,不執著於從頭到尾讀到通為止,而是挑選有興趣的章節吸收和思考內化,進而達到自我成長,若以此為閱讀準則的話,相信更多人會願意打開書本一探究竟。閱讀,不一定要多,但能讓人多看世界一點,也就值得了。
🍕若這本書只能帶走一句話,你的選擇是?
盲目記下的紀錄沒有任何意義。真正的紀錄必須對自己有價值、有意義。

巨人的筆記
如果你對 閱讀生活 有些興趣,推薦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