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寶儀是一位從「藝人」成長為「作家」的跨界人物,她以自身的跌宕歷程闡述:人生最大的成就,不在於名利是否具備,而在於是否真正成為自己,忠於內心、活出本心。若你正在找尋內在的自由與方向,熟悉她演藝經歷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她曾經跌倒過、失敗過、載浮載沉過,由她來分享這段探尋自己的過程,反而比起專家來說更加的貼切。
🍕4個內容感悟
不再被「曾志偉的女兒」框架綁住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寶儀總覺得自己被「曾志偉的女兒」這個光環困住了。在香港電影風靡台灣的那個年代,「曾志偉」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曉。即便寶儀不願多談,主持人為了節目介紹順暢,仍習慣性地將她與父親聯結在一起,這讓她難以擺脫「誰誰誰的女兒」這層身份。
直到多年後,寶儀才真正釋懷。她選擇換個角度去看這件事,如果自己當下把握住機會、全力以赴地表現,那麼當下一次機會來臨時,肯定就是因為「她是曾寶儀」。她逐漸明白,人生不必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而活,只要能真誠地與自己相處,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力量,這份歷經時間淬鍊得來的「明白」,對她而言,是一份珍貴而深刻的禮物。
不需要再去「符合」什麼,你可以決定評價自己的標準
只要我還能賺錢,我就不會餓死
寶儀從小在一個大家族中成長,耳濡目染之下,早早就體會到財力差距所帶來的待遇落差。她深知,唯有經濟獨立,才能不仰賴他人。於是,她拚命存錢,生活極為節省,連一碗滷肉飯都不敢多加五元的滷蛋。她一開始心想只要省到一百萬,就算是有錢了。
但當達到目標之後,她又問自己:「然後呢?」於是她再度立下更高的目標。之後投身演藝圈,日夜不停地工作,逐步達成「一千萬」、「兩千萬」的財務里程碑。直到某天,她停下腳步盤點資產,驚覺自己已經擁有足夠活到九十歲都花不完的財富,但下一個「然後呢?」仍舊無解。
2008年金融風暴來襲,雷曼兄弟倒閉讓她瞬間損失了龐大的資產,但她卻出奇地平靜。她對自己說:「只要我還能賺錢,我就不會餓死。那我有什麼好難過的?」面對巨變,她選擇不糾結,繼續往前走。這些年來,她一路跌跌撞撞,在一次次自問「然後呢?」的過程中,逐漸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是什麼;什麼是非做不可,什麼可以放下。她終於學會在追逐與放手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明白我們不是什麼,才會逐漸接近「我們是什麼」
會沒有選擇,是因為你選擇『相信自己沒有選擇』
無論人生正處於順境還是低谷,其實我們始終擁有選擇的權利。而那些認為自己別無選擇的人,只是選擇了「相信自己沒有選擇」罷了。為什麼我們會認定金錢如此重要?因為它能兌換幾乎所有我們渴望的事物。但若有人選擇不參與這套遊戲規則,金錢的價值也將隨之淡化。
因此,我們必須先打破「我沒有選擇」的思維枷鎖,才能真正看見「我其實一直有選擇」的現實。在任何情境中,如果你選擇喜悅,那裡就是天堂;若放大痛苦與悲傷,那便是地獄的模樣。當選擇來自愛時,我們也會開始回望自己:我是否真正愛護我的身體?是否帶著感恩的心,感謝地球溫柔承載著我的生命?而我,又是否願意用同樣的能量回饋這個世界?
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靠近愛或遠離恐懼的方向。如果我們持續朝著愛的頻率靠近,就能活在愛的流動之中,而非讓恐懼左右我們的人生。因為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握有選擇的力量。
外在世界有太多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但我們永遠可以控制的,是我們的內心。
我們是否讓內在的自動導航主導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是否常常活在「自動導航」的模式裡,對眼前的事物心不在焉?比如別人在說話時,腦海裡卻忙著擔憂其他煩心事;又或是一邊做家事,一邊只想著「趕快做完,才可以去做別的」,以曬衣服為例:如果你用心去做,細細地將衣服拿起、鋪平、分類、掛好,整個過程會讓你感受到秩序與清明,曬好的衣服看起來也特別賞心悅目。但若只是無意識地急著完成這件瑣事,那衣服看起來就像一堆沒有生命的鹹菜乾。
寶儀認為,「靜心」不僅是一種平靜的狀態,更是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它不是外界告訴你「應該怎樣」,而是回到內在,問問自己:「我是誰?我快樂嗎?」靜心其實可以發生在任何當下,專注地做好眼前的事,就是靜心,跑步時大腦無暇多想,是一種靜心;閱讀一本與自己頻率相近的好書,也是靜心;即使在坐下思考時,思緒一度飄遠,只要輕輕地把自己拉回來,那份覺察,本身就是靜心的開始。
靜心就是當下。

圖片來源:Unsplash
🍕值得記錄的關鍵字
大寶法王、京都、選擇、覺察、宇宙、離貪、內觀、靜心
🍕這本書讓你啟發了什麼
看到寶儀提到她在京都旅遊中遭遇不順的經歷,大叔也不禁想起自己過去在規劃日本自由行時,曾遇過幾次意料之外的落空。完美主義者在安排行程時,總期望每個景點都能一一走到、完美完成,但選擇了「自由行」這條路,本就意味著得接受旅途中難以掌控的變數與遺憾。
大叔記得有次去青森,本滿心期待搭乘「八甲田山」纜車賞楓,卻因天候不佳,纜車停駛,當下心情跌到谷底,突然出現的大段空白行程,讓我一時不知該做什麼才好。但後來一想,不如轉念,好好探索青森市區吧。就這樣,我沿著街道閒逛,走進了「赤い林檎」甜點店,品嚐溫熱酥香的蘋果派,在「善知鳥神社」體會城市巷弄間神社的寧靜與親切,走進「甘精堂」和菓子店,買了很有海味的昆布羊羹,輕鬆自在地逛著青森海港日常的風景。沒想到,這段「被迫留白」的時間,竟成為整趟旅程中我最喜歡的一段。
寶儀在書中提到的「離貪」,說的正是這種放下對完美的執念。當我們一心只想達成目標,得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在失落時陷入更深的痛苦。這世界的本質就是無常,有時我們一片好心為人設想,別人究竟是點滴在心頭,還是覺得雞婆?誰也說不準。聖經曾說:「施比受更有福。」有能力付出當然值得珍惜,也的確更容易累積福德,但前提是,我們不該期待回報,只要心中浮現一絲「我也該被對待得更好」的念頭,就可能再次落入執著與無常的循環。
四十歲以前,我們為生計奔波、為金錢焦慮;四十歲以後,焦慮轉向身心靈的不滿足。有時看到同學各方面都作的面面俱到,心中難免會有些羨慕。但正如大寶法王說的:「你就做好你自己就好。」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沒必要費盡心力去追趕別人的步調。最重要的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天,清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麼,究竟是什麼阻擋了你,去活出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生呢?
🍕若這本書只能帶走一句話,你的選擇是?
每個人都有選擇。你會說自己沒有選擇,只是因為你選擇『相信自己沒有選擇』

如果你對於 個人成長 議題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