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偈》第二十九句釋義
偈文:
「我較他尊乃粗我,我他相同乃細執︔聲聞獨覺雖滅惑,然因後執佛果離。」
講者:蔣揚仁欽博士
前言
在修行的道路上,佛陀教導我們要對治「愛我執」。然而,愛我執並非單一層面,而是有粗細之分。宗喀巴大師在《三寶偈》此偈中,揭示了粗細二執的不同,以及為何聲聞與獨覺雖能斷惑、證羅漢果,卻依然無法圓滿佛果。這一偈,直指修行者內心深處的盲點:細微的「我執」,往往隱藏在自以為「平等」的觀念之中。
釋義與重點整理
一、愛我執的粗細差別
- 粗分的愛我執:
「我比他重要。」 —— 直接將自我置於他者之上。 - 細分的愛我執:
「我和他一樣重要。」 —— 表面上似乎是平等觀,實則仍以「我」為出發點,只是將「我」與「他」放在同一水平。 - 若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這是平等心;
- 但若從「我」的角度來看,仍是「以我為中心」的細微愛我執。
二、聲聞與獨覺的限制
- 斷惑功德:
聲聞與獨覺阿羅漢已徹底斷除煩惱障,不再受貪嗔痴支配。 - 未斷後執:
他們雖然不再認為「我比他重要」,但仍停留於「我與他相同」的層次。 - 這是「細微的愛我執」,未能完全消解。
- 因此,無法圓滿愛他心,也就與佛果相距遙遠。
三、龍樹菩薩的佐證
在《菩提心釋》第八十三句中提到:
「聲聞斷貪故,僅得劣菩提;不捨有情故,方可得佛覺。」
- 這裡的「貪」指的正是「愛他心」:
聲聞、獨覺因遠離這種強大的愛他心,只能得到「劣菩提」(阿羅漢果)。 - 菩薩則不同,他們以強大的愛他心去消融細微的愛我執,才能邁向佛果。
四、衣服的譬喻 —— 因緣與「我」的錯覺
- 例如一件襯衫:
看似「我努力賺錢買來的」,其實背後牽涉無數人的勞力與因緣。 - 事實上,與「我」直接相關的因緣極少,絕大部分幸福與安樂來源於「他人」。
- 若還執著「我和他一樣重要」,就是細微的愛我執作祟。
五、菩薩與阿羅漢的差異
- 阿羅漢:
具智慧,明白「我與他平等」,但未刻意修練「他比我更重要」。 - 菩薩:
以「感恩他人」的強大愛他心,主動對治細微愛我執。 → 這是通往佛果的關鍵。
結語
《三寶偈》此句,提醒我們:修行的最大障礙,不僅是粗顯的「我比他重要」,更是潛藏的細微我執——「我和他一樣重要」。唯有透過菩薩的道路,將「他」置於「我」之上,以強大的愛他心去轉化愛我執,修行才能不止於解脫,而邁向究竟佛果。
願我們不僅僅學會「不害他」,更要進一步學會「利他」。因為在利他的道路上,細微的愛我執才能真正化解,成就無上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