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揚仁欽博士講述《三寶偈》第二句:深入淺出解析「自性」與如來藏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講者:蔣揚仁欽博士

現在解釋的是《三寶偈》偈文第二句:「凡夫所見諸境性,皆由自力成己性,有如善業感善報,惡因感得惡報應。」

大綱是:一般人看任何事物時,都會看到「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這等同是種具體、客觀、真實的存在。會把「有」跟「真實有」、「發生」跟「真實發生」視為同義。

通常,人們說「這件事情是假的」等於「這件事情未曾發生過」。不僅一般人,就連不是中觀應成派的佛教宗師們都一致說到,善業種子只能感得善果,惡業種子只能感得惡果,這就是自性有,即「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作用及體性」的最佳見證。

*譬如,橘子種子只生橘子的果實,這就是從橘子本身所擁有的作用,這種作用不須依賴他者,更不可能是概念化而有。

*葡萄種子只能生葡萄的果實,這就是葡萄自己的力量所產生的作用,這種作用不須觀待他者,更不可能是抽象化而有。

逐字解釋:此處的「凡夫」指的是「未曾認真想過無自性觀念的人」。

「凡夫所見諸境性,皆由自力成己性」:「自力成己性」就是「自性」的完整詮釋。
當然,同是「自性」的用詞,也有不同解讀,這得由不同的典籍述說的背景而定。像是大般若經及中觀典籍裡,說「心無自性」、「諸法皆無自性」、或是,般若心經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中的「識」指的就是心法,即「心也無自性」,故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可是,關於「自性」還有另一種解讀。 像是六祖悟道時,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是自性呢?何為自性呢?
在此的「自性」指的是如來藏,指的是「佛性」,指的是我們的心。

關於如來藏,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一、如來藏是我們的「心無自性」,因為心也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自己的體性,心也是觀待他者而有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改變自己,因為依賴著善緣,依賴著善知識等諸多善好的因緣,才能夠改變自心。因為心無自性,只要我們努力,只要我們堅持,最終可以累積成佛之因,獲斷一切過、證一切德的佛果位。因此,「心無自性」是如來藏,這是第一種的解讀。

另一種(自性/自心本性)的解讀是:在心的屬性中,並無煩惱的污染。
心的本質是什麼呢?心是一種明觀性,具有「能夠明晰看到,前方呈現事物為何」的能力。具有這種作用者叫「心」,這是心的性質,即所謂的「心性」。
因此,我們可以成佛。為什麼呢?因為心性本身不具煩惱,煩惱都是屬於暫時性的,所以又稱「客塵」。
總之,佛性有兩種不同的解讀。在此,顯而易見,六祖悟道時說的「如來藏」指的是「心性」,即明觀性的心。
什麼是自性呢,即「何期自性」:什麼是心的性質呢?「本自清淨」:在此的「本」字,「本來」的這個「本」字,也是要特別注意的喔!此字也有兩種解讀:一、心從「無始以來」(本來)是清淨的,(心的本性)無始以來未曾被煩惱垢染過,這是第一種解讀。
還有一個「本來」,像是六祖說的「菩提本無樹」的「本」字是指,中觀典籍所要破除的「自性」。「菩提樹本無」的「本」字是,菩提樹不是以它「本」身的力量而有,故說:「菩提本無樹」,因為菩提樹也是依賴著其他因緣而有,絕非以菩提樹本身自己的力量而讓自己形成,故說:「菩提本無樹」。

總之,當我們看到「自性」還有「本來」,或「本有」時,要特別注意,必須要根據文獻典籍的不同背景去理解,這樣的法義才能合理化。否則會因相同詞彙的不同解讀,導致天下大亂。

「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什麼是如來藏呢?如來藏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未曾遭受過客塵煩惱的污染,故說:「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不生不滅」:什麼是如來藏、心性呢?意思是:如來藏本身也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生,也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滅。

「何期自性」:什麼是心性、心的屬性呢?「本自具足」:如來藏就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一直擁有、具足的。 「何期自性」:什麼是心性、心的屬性呢?
「本無動搖」:心的本性從無始以來未曾被煩惱動搖過。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什麼是心的屬性呢?心的屬性是能生萬法。
為什麼呢?調伏的心性能生一切善法;未調伏的心性能生一切惡法,所以,心性具有能生一切萬法的能力。 之所以要這麼解讀,是因為我看到很多人在解釋如來藏時,尤其是在「本來」還有「自性」的詞彙上,覺得有些不恰當之處,所以在此特別指出。

為何我要堅持如來藏本身並無中觀典籍所說的「自性」呢?因為如來本身沒有「自性」啊!

中論在22品裡,針對「如來」做觀察時,也破除了「如來的自性」。佛陀不是佛陀的身;佛陀不是佛陀的心,故說:「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這也是觀音尊者時常引用的一句偈句。 如來都沒有了自性,如來藏豈會有自性?
佛都沒有自性的話,佛性怎麼會有自性?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六祖大師在悟道時說的「自性」指的是「心性」、心的屬性。當然,這個心的屬性不是以心自己的力量而有,也是依賴著其他的因緣而有。
像是花有花的屬性、紙有紙的屬性、桌子有桌子的屬性,可是這些屬性並不是以花自己的力量而有,並不是以紙自己的力量而有,更不是以桌子本身的力量而有,都是觀待著因緣而有,進而產生的屬性。

「何其自性本來清境」:什麼是心的屬性呢? 心性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未曾受到煩惱的污染。所以,煩惱只能是客塵,是可被斷除的。以上已大致解釋了偈文的內容,謝謝大家收聽!

核心重點結論

1. 凡夫的見解(「自性有」)

  • 凡夫所見諸境性,皆由自力成己性:凡夫認為事物是以自身力量而存在,不需依他。
  • 例如:橘子種子只能生橘子、葡萄種子只能生葡萄 —— 認為這是種子本身固有的力量。
  • 這就是「自性有」的見證。

2. 中觀的破斥

  • 中觀認為一切法 無自性:不以自己的力量而有,而是依賴因緣、觀待而生。
  • 就連佛、如來,也無自性。中論 22 品明言:「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3. 「自性」詞義的歧異

  • 在中觀與般若經典中:
    → 「自性」= 固有不變、獨立自存的體性(被否定)。
  • 在六祖慧能的語境中:
    → 「自性」= 心性、如來藏、佛性(被肯定,但需理解為依緣而有)。

4. 如來藏的兩種解讀

  1. 心無自性說
    • 心也非自力而有,而是依緣而起。
    • 因此我們能改變自心,修習善法,乃至成佛。
    • 「無自性」正是解脫的可能性。
  2. 心性清淨說
    • 心的本質是「明觀性」:能明了、能覺知。
    • 煩惱只是「客塵」,非心性本質。
    • 因此可斷可淨,顯發佛性。

5. 關於「本、自性、本來」的理解

  • 「本來清淨」可有兩解:
    ① 心自無始以來就未被煩惱污染。 ② 「本」指並非由自身力量而有,而是依因緣而起。
  • 因此,「自性」「本來」等詞必須依文獻語境來判斷,否則容易混淆。

6. 總結

  • 凡夫誤解:事物靠自己的力量存在 → 「自性有」。
  • 中觀指出: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無自性。
  • 如來藏兩義
    • 從「無自性」角度 → 心可轉、可修,成佛有望。
    • 從「清淨心性」角度 → 心的本質明淨,煩惱只是客塵。
  • 提醒:遇到「自性」「本來」等詞,要依不同經論背景來解釋,避免混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7會員
131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8/25
有緣覓此三寶偈,願此利益諸眾生。 蔣揚仁欽撰 頂禮三寶及三心。為易觀修三心要,我以七言絕句偈,願益諸眾每日習。 空正見: 凡夫所見諸境性,皆由自力成己性,有如善業感善報,惡因感得惡報應。 然諸作用抽象起,若不因此而滿足,尋找境上實性時,性質作用皆消去, 火之炙性水濕性,乃緣起故非實性
2025/08/25
有緣覓此三寶偈,願此利益諸眾生。 蔣揚仁欽撰 頂禮三寶及三心。為易觀修三心要,我以七言絕句偈,願益諸眾每日習。 空正見: 凡夫所見諸境性,皆由自力成己性,有如善業感善報,惡因感得惡報應。 然諸作用抽象起,若不因此而滿足,尋找境上實性時,性質作用皆消去, 火之炙性水濕性,乃緣起故非實性
2025/08/20
如何以般若而波羅蜜多-蔣揚仁欽博士 世間常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多數人聽來,只聞其表,不究其義,遂將「為己」理解成自私自利。 於是人生的格局被收窄:搶奪即是生存,算計即是智慧。 然而,這樣的「為己」,終究是短視之舉, 因為一切傷人之業,最後必反噬己身。 佛陀在《佛說十善業道經》
Thumbnail
2025/08/20
如何以般若而波羅蜜多-蔣揚仁欽博士 世間常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多數人聽來,只聞其表,不究其義,遂將「為己」理解成自私自利。 於是人生的格局被收窄:搶奪即是生存,算計即是智慧。 然而,這樣的「為己」,終究是短視之舉, 因為一切傷人之業,最後必反噬己身。 佛陀在《佛說十善業道經》
Thumbnail
2025/08/20
筆者會陸續更新每個重點章節,方便大家理解核心要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aWhTrnBEw-願吉祥-
Thumbnail
2025/08/20
筆者會陸續更新每個重點章節,方便大家理解核心要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aWhTrnBEw-願吉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三轉法輪叫「證轉」,佛陀自己作證:你們聽我講、聽我勸,你還不修,我自己證明給你看,我做示範給你看。佛陀開示:「此是苦,我已知。」這世間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人間八苦我都知道了,也講給你們聽了,我已經了了分明、清楚明白。「此是集,我已斷。」這一些諸苦是自己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招感來的。
Thumbnail
三轉法輪叫「證轉」,佛陀自己作證:你們聽我講、聽我勸,你還不修,我自己證明給你看,我做示範給你看。佛陀開示:「此是苦,我已知。」這世間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人間八苦我都知道了,也講給你們聽了,我已經了了分明、清楚明白。「此是集,我已斷。」這一些諸苦是自己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招感來的。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慚愧如服,可以莊嚴身心;懺悔如水,可以淨化性靈。—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仁》
Thumbnail
慚愧如服,可以莊嚴身心;懺悔如水,可以淨化性靈。—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仁》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