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在臺灣與中國有著不同的歷史軌跡。臺灣從孔子誕辰延伸出教師節假日,歷經放假、取消、再復活的爭議;中國則將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卻因送禮文化而變質。另一方面,教師在校園中如何管教學生,也是臺灣與中國的分水嶺。中國強調「恢復懲戒權」,要讓教師有權威;臺灣則更注重比例原則與人本教育。
教師節不只是放不放假的問題,本集許惠菁律師將透過法律比較制度與文化的不同。

本集重點
- 教師節的誕生:臺灣為何定在9月28日,中國卻選9月10日?
- 教師節放假歷史盤點:臺灣從「放假」到「只紀念」再到「復活」。
- 臺灣曾出現「教師沒放假、部分勞工卻放假」的狀況。
- 中國曾考慮以馬克思誕辰作教師節,背後反映什麼?
- 教師節在中國為何與「送禮文化」深深糾纏?
- 中國有人喊出「取消教師節」,是尊師還是禮物壓力?
- 2025年中國新政明文強調「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為何要強調懲戒?
- 中國教師的「無力感」:學生投訴多、社會輿論偏向學生。
- 當老師和學生衝突,中國社會輿論為何常站在學生這邊?
- 臺灣的《教師法》如何規範管教?
- 比例原則下怎麼判斷管教是教育還是不當懲罰?
- 中國強調「懲戒權」,臺灣更重視「人本教育」,哪一種方式更能真正「尊師重道」?
- 體罰、霸凌、不當管教案例,如何看出臺灣與中國在教育理念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