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美學的誕生
現在的時代節奏迅速,讓我們感覺到太躁鬱了。
資訊焦慮、工作過勞、永遠盯不完的訊息,逼得每個人都想找一個一眼就能快樂的出口......於是「多巴胺美學」橫空出世!
充滿活力的配色和少女般的顏色,忽然一夕風行全球。它是一種讓眼睛直接分泌快樂的視覺哲學:亮到發光的色塊、像糖果一樣的撞色、沒有多餘陰影的純淨平面。 一張海報、一部電影、一杯飲料的包裝,為整個世界增添色彩。
從波普藝術到數位插畫:多巴胺風格的文化演變
多巴胺美學的基因,來自 1960 年代的 普普藝術:美國藝術家Andy Warhol 把金寶湯罐頭端上畫布,用工業印刷的平面色彩挑戰「高雅藝術」。 80 年代的霓虹與迪斯可則把夜生活染上亮粉與電光藍。
千禧年後的 Y2K 美學 再次點燃螢光與金屬未來感。
當社群媒體和數位插畫成為日常,這一切都被重新拼貼:高飽和、撞色、直接刺激大腦,成為新一代的視覺快感。
雖然現在看到罐頭放在海報上,我們認為這沒有什麼,
但是對於當代來說,藝術是至高無上的,
安迪沃荷卻把廉價的罐頭放到海報上,無疑對大眾是一種價值觀衝擊......
全球範例:電影、品牌、室內設計的多巴胺色彩案例
說到電影,誰能夠抵擋美國導演 魏斯·安德森 的魅力呢?
粉彩飯店、湖藍天空、絕對對稱的鏡頭,《布達佩斯大飯店》是一場完美的調色盤派對。
時尚,Gucci為何是服裝的領頭羊呢?
義大利時裝設計師 Alessandro Michele 使用大膽撞色與繁複花卉,讓伸展台直接變身多巴胺花園。
Pantone Café
Pantone只能是色票嗎?南法蔚藍海岸這家期間限定咖啡廳,把每一杯飲品都對應到一格 Pantone 色票,喝一口就像喝下一整本色彩字典。
當代藝術,草間彌生、村上隆、James Turrell
一個用無限波點和黃南瓜,一個用笑臉花和動漫霓虹,雙雙把「顏色就是能量」變成當代藝術的共同語言。
而另一個較為冷門的美國當代藝術家James Turrell,則把光線和空間的靜謐感發揮到極致,營造出讓人願意靜坐、任光線緩慢變化的沉浸式空間。
色彩如何觸發腦內多巴胺:心理學視角下的視覺快感
色彩並不是裝飾,它會直接影響荷爾蒙。
研究顯示:高亮度、高飽和的顏色會讓腦內多巴胺分泌增加,帶來短暫的愉悅與動機提升。 這也是為什麼螢光粉、檸檬黃、湖水綠能瞬間抓住視線、提振心情。
配色心理學更指出,暖色系(紅、橙、黃)能喚起活力與社交欲望; 冷色系(藍、綠)則帶來舒緩與沉靜。多巴胺美學的聰明之處,是同時把這兩種極端塞進一張畫面,既興奮又平衡。
十個配色祕訣
而我們瀏覽過多巴胺的各種文化脈絡,接下來讓我舉例以多巴胺為主的藝術家、或是有應用到此技法的插畫家,來向大家展示十個要點,如何成功讓自己的作品帶有多巴胺風格呢?
1:鎖定 3–4 個主色,避免彩度失衡
真正吸引眼睛的畫面,不是顏色越多越好,而是把主色控制在 3–4 色。
Yeye Weller 的插畫像糖果卻不雜亂,就是靠明確的主色搭配。 小秘訣:先確定一組「核心色票」,再決定次要色,畫面會更乾淨有力。
2:善用互補色碰撞,營造視覺跳動
對比色是多巴胺美學最直接的開關。
粉紅撞湖水綠、亮橙對深藍,會讓眼睛產生微震動般的興奮。 Marylou Faure 就常用一大塊亮藍+一抹酸橙,讓作品像音樂節現場一樣熱烈。
3:留白與中性色,給畫面喘息空間
大膽的留白,能讓亮色真正「呼吸」。
黃子欽的作品裡,留白不僅是空間,也是一種設計節奏。 留白與米白、霧灰等中性色並置,可以讓主色像舞台聚光燈一樣突出。
4:漸層混色帶出動態能量
Karan Singh 善用幾何圖形與漸層製造流動感,在平面中營造類似音樂的律動,讓觀者感覺畫面在呼吸或旋轉。
5:控制光影比例,讓亮色更亮
沒有黑,就沒有真正的亮。
Ilya Kuvshinov 使用大片深藍或米白做為背景, 再以邊光粉紫、電光藍作局部提亮, 讓觀眾的視線被自然而然地拉向關鍵色區。
6:局部螢光點綴,吸睛但不過度
全螢光會讓眼睛疲勞,而局部螢光卻能一擊必殺。
米山舞的虹彩反射技巧就是經典: 在角色髮絲或水滴邊緣加上一道霓光, 畫面瞬間閃動出夢幻的未來感,但依然乾淨不刺眼。
7:在螢幕與印刷間測試對比度
同一張圖在手機、螢幕、印刷品上的亮度差異,往往超出想像。
西班牙設計工作室Hey Studio 會在 RGB 與 CMYK 間反覆測試, 確保撞色不會在印刷時暗沉或偏色。 這一步是從「好看」走向「耐看」的關鍵,並且隨時保持童心進行設計。
8:不同材質的色彩折射實驗
材質本身也能玩顏色:金屬箔、油膜玻璃、半透明薄膜,
能在光線折射下呈現出多層彩虹。 2010 年後的 K-pop 舞台、MV、攝影展覽大量使用 holographic backdrop,將「可折射七彩光」的層次當成情緒刺激點,
9:依情緒定色,從快樂系到夢幻系
顏色本身就是情緒。
想要熱烈,就選亮紅橙;想要夢幻,就靠薄荷綠、薰衣草紫。 日本插畫家Natsuki Otani 經常以情緒為出發點, 顏色成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裝飾。
10:建立個人專屬色票庫,打造品牌感
獨特的色票,就像個人的簽名。
台灣插畫家草棉谷用一貫的紅、黃、藍構築出系列宇宙, 無論在哪個平台出現,觀眾一眼就能認出。 持續累積自己的色票庫,是建立風格與品牌辨識度的長期策略。
怎麼能忘了動畫呢?那些色彩奔放的作品
當這些原則被放進動畫的時間與動態裡,就有了更驚人的爆發力。
而提及「運用色彩非常強烈」,我也針對動畫整理了一些用色狂野的清單,畢竟動畫的表現力可以比起插畫更多元,具有形變、伸縮和透視的時間性,有許多的動畫利用此特長,將這種視覺風格變成他們的特色。
色彩大將,TRIGGER扳機社
導演今石洋之,正是以奔放的色彩、誇張的分鏡、流暢的動作、大量的獸人聞名,從早期的《天元突破》一路到他創立 TRIGGER 之後的多部作品:
《普羅米亞》、《KILL la KILL》、《BNA》等等,用極端的色彩對比與狂放的節奏,讓他們成為多巴胺美學的代表性創作者之一。
《BNA》是我覺得用色最好看的城市動畫之一,比較冷門所以想推廣給大家:
以及近期推出的吊帶襪天使S2,整部動畫都使用多巴胺的色調去呈現。
以及音樂MV《ええじゃないか》使用了極簡的筆觸與強烈的色調:
色彩帶來的快樂:為什麼我願意一看再看
有些作品會讓你一看就微笑、反覆回味。它們不用複雜的情節,只靠光與顏色,就能讓人心跳加速、熱血沸騰。
我們在看多巴胺美學時得到的那份愉悅, 其實是一種世界級的共鳴——
無論是電影畫面、城市牆面還是咖啡杯上的那一抹亮黃, 都在提醒我們:
眼睛的快樂,有時就是最純粹的幸福。

關於我
嗨,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與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我相信色彩不只是裝飾,它會直接作用在我們的情緒裡。
從普普藝術到多巴胺美學,每一抹亮黃、每一絲霓光,都像在對大腦說:「這裡有快樂」。 在快速又壓力巨大的時代裡,色彩成為我心靈的避風港,也希望能成為你的備忘錄。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想起某個瞬間或某幅畫面,或你有自己的多巴胺色彩清單,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追蹤我, 一起繼續探索動畫、設計與故事中那些能笑起來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