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見而言,辦公室那盞午夜依然亮著的燈,是他為自己加冕的勳章。他早已將身體視為實現創意的冰冷工具,而食物與睡眠,不過是為了維持運轉,所需支付的燃料與維護費。
早餐,是燙口的黑咖啡,用以灼開混沌的睡意;午餐,是螢幕前三分鐘解決的三明治,味如嚼蠟;晚餐,則是凌晨兩點,一碗泡麵蒸騰起的孤獨熱氣。
我將這套生存法則奉為圭臬,命名為「燃燒式效率」,並對準時吃飯、按時休息的同事嗤之以鼻。「靈感,是在枯竭的邊緣迸發的火花。」我常對著螢幕喃喃自語,
「休息,只會讓火焰熄滅。」
我就像一位狂熱的建築師,親手搭建一座名為「成功」的摩天大樓。我痴迷於向上堆疊的快感,渴望指尖能觸碰天空,卻從未低頭看一眼,那因不堪重負而早已滿布裂痕的地基。
直到那天,一份我自認為完美的報告,被客戶以「缺乏溫度」為由駁回。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空洞。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引以為傲的「燃燒」,其終點,或許真的只剩下灰燼。
我帶著被掏空的困惑,去拜訪了業界傳奇、早已半退休的前輩陳先生。我希望能從這位以聰慧和高效著稱的傳奇人物那裡,學到更極致的自我壓榨之術。
然而,到了午餐時間,陳先生卻放下了手邊所有的工作,從一個精緻的保溫盒裡,拿出冒著熱氣的家常菜。他甚至關掉手機的提示聲,對我說:「來,先好好吃飯。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儀式。」
陽光透過百葉窗,在陳先生身上灑下溫暖的光斑。他吃得專注而享受,每一口都細嚼慢嚥。
「陳先生,」我終於忍不住問,「在這樣分秒必爭的行業裡,您怎麼能如此平靜地吃飯和休息?這……不會浪費您寶貴的時間嗎?」
陳先生放下筷子,笑著反問我:「你說,一把刀要如何才能保持鋒利?」
「不斷打磨。」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沒錯。」陳先生的目光溫和而銳利,「對我們而言,好好吃飯,就是給大腦補充養分;好好睡覺,就是把今天磨損的心力,重新打磨到鋒利。 我從沒見過哪個頂級工匠,會一邊抱怨磨刀石浪費時間,一邊用鈍刀去雕琢他的作品。因為他深知,一把鈍刀,就算你用盡全身力氣,刻出來的也只是粗糙的作品。」
他頓了頓,看著我,鄭重地說:「人,不也一樣嗎?」
他指了指自己的肚子和腦袋,又指了指餐盒,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這裡,是裝燃料的地方;這裡,是休息的地方。燃料不足,身體過勞,你還談什麼全力以赴?那不叫拚搏,那叫糟蹋。」
最後,他看著我,一字一句地說:
「你,才是你手上最貴的那把工具。可你,卻一直在用最粗暴的方式對待它。」
那一刻,我回想起自己那具被咖啡因灼燒、被廉價泡麵填充、被無盡熬夜所鏽蝕的身體。淚水,瞬間奪眶而出。
我一直以為,全力以赴,是把自己燃燒成灰燼,向世界證明自己曾經來過。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真正的全力以赴,是把自己打磨成一把能劈開頑石的利刃。
假期結束後,我回到了公司。
我變了。不再是那個以辦公室為家的工作機器,而是一個懂得生活節奏的匠人。我會在午休時間離開辦公室,在陽光下,好好吃一頓飯;我會在深夜十一點準時關掉電腦,回家安然入睡。
起初,同事們竊竊私語,以為我被挫折擊垮,那股燃燒的鬥志已然消沉。
但很快,他們發現我交出的報告,多了一種沉穩、精準與溫度。我的靈感不再是燃燒枯井壓榨出的混濁泥沙,而是來自一口蓄滿了活水的深井,澄澈、甘甜,源源不絕。我的報告,開始真正地觸動人心。
在一次新項目的啟動會議上,一位年輕的實習生崇拜地問我,要如何才能像我一樣,永遠充滿創造力?
我笑了笑,輕輕拍了拍桌上的午餐便當,認真地說:
「從這裡開始。全力以赴的前提,是先餵飽自己。」

親愛的朋友,這個關於「燃燒」與「打磨」的故事,是否也讓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你為夢想奮鬥的路上,那碗深夜的泡麵、那杯續命的咖啡,是否也曾是你的勳章?
現在,請暫停一秒,問問自己:我的那塊「磨刀石」是什麼? 是那一頓被忽略的午餐,還是那半小時被犧牲的散步?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磨刀石」,讓我們一起,從餵飽自己開始,真正地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