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加坡政府的碳權採購案,接受最新的 ARR 和 REDD+ 方法學。新加坡估算出來的年度抵換需求為每年約 250 萬噸,目前新加坡的全年碳排量約為 6000 多萬噸,折算下來差不多會是 3 - 5% 的抵換量。
未來國際上,無論是企業或國家,以高品質碳權進行最終抵換比例應該多會是在 5% 上下。新聞原文網址請參考。
新加坡將更新碳權合格名單,首度納入自然型碳權採購案
新加坡近日首次購入自然型碳權,其中三個專案將採用兩項新近核准的方法學,並將被納入新加坡的國際碳權合格名單,且附加額外的保障措施。這兩項方法學均隸屬於碳權認證機構 Verra,並將列入新加坡已與秘魯和迦納簽署的執行協議中,而這三個專案正位於兩國境內。首項方法學適用於 afforestation、reforestation 和 revegetation(ARR,即造林、再造林與植被恢復)專案。該方法學訂定了量化二氧化碳捕捉量的規則,包括在原本沒有森林覆蓋的地區植樹,或是恢復森林與植被。此方法學適用於迦納的專案,目標是復育 Kwahu 熱帶森林地景,並修復 5.1 萬公頃退化土地。
第二項則是針對 Redd+ 專案的更新方法學,其改進之處包括引入更精確、涵蓋整個司法管轄區的基線地圖等措施。Redd+ 的完整名稱為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即「減少毀林與森林劣化所造成的排放」,同時也涵蓋森林保護、永續經營,以及提升碳儲量。
在秘魯的兩個專案則著重於防止森林被伐木行為破壞。新加坡政府將斥資 7,640 萬美元,購買來自這三個專案以及另一個位於巴拉圭的專案所產出的逾 200 萬噸碳權。每一單位碳權相當於一公噸二氧化碳,不論是透過森林修復等方式將其移除大氣,或是藉由避免森林砍伐而防止排放。
新加坡政府的徵案文件中指出,開發商可以提報尚未列入官方合格名單的方法學。
當《海峽時報》詢問,為何三個專案獲准執行,但所採用的方法學卻未在合格名單上時,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NCCS)回應:「新加坡的合格名單會定期檢視,以確保其持續具備相關性,並維持所需的環境完整性標準。」
NCCS 補充說:「我們評估後認為,這兩項方法學在加入額外的環境完整性保障措施後,能符合新加坡的合格標準,並超越單一方法學層級的要求。」
使用這些方法學的專案開發商必須遵循新加坡的保障機制,強化與「永久性」(permanence)、「額外性」(additionality)以及「洩漏效應」(leakage)相關的規範,確保碳權具備高品質並能代表實際的減排。
此外,新加坡要求針對「逆轉」(reversals)事件進行監測或由獨立系統驗證,以用於報告目的。所謂逆轉事件,指的是像野火或伐木這類會釋放已封存碳排、因而威脅永久性的情況。
「額外性」(additionality)是碳權專案的核心原則,確保專案所帶來的減排若沒有碳權收益,原本不會自然發生。若距離上一次額外性評估已超過五年,專案開發商必須在每次碳權發放時重新進行評估。
以迦納的 ARR 專案為例,所產生的碳權必須加註 Verra 的 Abacus 標籤。該標籤代表專案來自具高完整性標準的生態系統修復與再造林行動,並同時維持或提升專案區域及其周邊景觀的農業生產力。
至於秘魯的 Redd+ 專案,開發商則必須驗證所聲稱的減排確實發生,且專案未發生排放外洩(leakage),亦即將砍伐行為轉移到其他地區。新加坡在接受碳權之前,會計入專案邊界外的洩漏量,避免高估實際被保護的森林面積。此舉旨在彌補現行 Redd+ 方法學的漏洞。該方法學僅要求開發商監測專案區外「鄰近範圍」的洩漏,而非更廣泛的區域。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碳金融與市場特別小組的全球負責人 Rueban Manokara 指出,更遠區域的伐木行為並未納入計算。
新加坡估計,在近十年內,每年將使用高品質碳權抵銷約 251 萬公噸的排放。目前新加坡已與九個國家簽署碳交易協議。
新加坡於 2023 年首次公布的合格方法學名單中,涵蓋了自然型專案,但主要集中在農業土地管理(agricultural land management)、藍碳(blue carbon,指儲存在紅樹林等沿海與海洋生態系的碳),以及草地(grassland)領域。一名政府發言人此前表示,這類專案通常規模較小,邊界範圍更清晰,因此能降低排放外洩(leakage)的風險。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新加坡與泰國簽署碳權協議,東協碳市場合作加速啟動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交易布局:邁向全球碳市場樞紐
新加坡推動綠色轉型:減碳助經濟成長
新加坡氣候行動被評為非常不足?
JPMorgan 投資 2.1 億美元造林碳權
造林碳抵換不可行?財務與空間的限制
從太空監測到碳市場信任:Space Intelligence 重塑森林碳權未來
林業碳權:重新造林的 ARR
REDD+ 轉型十字路口:高品質碳權的新時代與新價格
林業碳權:減少毀林的 REDD+
ICVCM核可三項REDD+方法學,更公正可信的森林保育碳權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