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家開了一間補習班,巷弄街口的小孩幾乎都在我們家補習。爸爸是主任,負責數學和理化,嚴肅又受學生敬畏;而我,則成了大家口中那個「主任的女兒」。
放學後,家裡不只是家,而是充滿課桌椅、粉筆灰和學生笑聲的補習班。只是,隨著少子化的浪潮來襲,孩子一個個長大、離開,新的學生越來越少,冷清的課桌椅逐漸取代過往的熱鬧。
最後,補習班也不得不收了起來。記得要註銷營業登記的那天,我看著秋明收拾黑板和講義,眼神裡有著我不常見的沉重,少了補習班的收入,生活就像失去一個重要的支點。
我趕快安慰他:「爸,你不用擔心啦,我和哥哥都長大了,以後可以一起養家。」
真正的安穩,來自多元支撐
直到我也即將邁入爸爸養我們的年紀,我才逐漸明白,那樣的沉重不僅是心情,也是經濟上的壓力。幸好,當時的秋明很厲害,考上國考成為公務員,讓家裡的生活逐漸又回到軌道。
然而,有時候我仍會想,如果當時我和哥哥還小,家裡的經濟支柱突然消失,不知道會變成怎樣。(美英跳出來:還有我啊!)
美英抱歉,今天是爸爸的篇章,改天再輪到妳出場。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安穩的生活,就是擁有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但那只是表面的安全感;真正的穩定,其實來自於「多元」。
正職給你穩定的收入;副業提供另一種支撐;投資或被動收入則像第三根柱子。哪怕真的被裁員,生活也不會因此陷入慌亂,你仍能穩穩站立。
不只一個舞台,興趣也能斜槓
除了收入之外,興趣也應該多元發展。
幾週前,映映拉著我去唱歌。其實,我雖然愛唱歌,但一向排斥去 KTV,因為我五音不全、節奏不穩,高音上不去、低音也下不來,每次去唱歌都只能當分母、吃東西。
然而,那天包廂裡只有我們兩個,我好好跟著導唱練習,才赫然發現:咦~唱歌竟然挺好玩的耶!原來我之前不愛唱歌,純粹是因為選錯音域,我的聲音偏低,適合莫文蔚、劉若英的歌曲;以前都挑 A-lin 或鄧紫棋的歌,難怪永遠唱不好。
就這樣,原本不愛唱歌的我,突然多了一個新興趣。
隔週,趁爸媽還在瑞士旅行,我找了哥哥、阿嬤和映映再去一次,四個人在包廂嗨到半夜,還說好中秋連假要再繼續 XD
題外話,以前常聽人說,人生到三十幾歲就會覺得很多事情都做過了,生活變得無趣,生小孩才能帶來新鮮感。我相信孩子肯定能帶來新的體驗,但為什麼人生會這麼快就做完事情呢?或許我太「晚熟」,三十幾歲的我,還有好多事情沒體驗過。
我喜歡現在的生活,有靜態的享受,也有動態的娛樂。閱讀、寫作、煮飯、旅行、跳舞,甚至單純散步,都能成為我的快樂來源。
如果你願意持續嘗試、學習,就會發現生活有無限可能性。這無關收入,也沒有任何競爭關係,純粹就是擁有更多開心的方法,讓生活充滿熱情。
愛,也應該多方發展
先別誤會,我並不是在鼓吹什麼「渣女哲學」(這話題我們擇日再聊),我只是想說,愛不應該只集中在少數幾個人身上。
很多人把所有依靠、情感與期待,都壓在伴侶身上,一旦關係出現變化,整個人就像被抽走地基般崩塌。這種「過度依賴」其實非常危險,也讓人失去彈性。
其實,愛的來源可以非常多元。它可能是親情,溫暖且穩定;是友情,陪你走過低潮;是愛情,彼此選擇、攜手前行;甚至是你的寵物,默默給你陪伴。當生活充滿不同形式的愛,你就不會因為某一個消失,而覺得整個世界毀滅。
完整不是單點,而是拼圖
我曾經以為,完整就是找到「唯一」的答案:一份好工作、一個終身興趣、一段安穩愛情。就像拼圖裡,以為只要找到那一塊完美契合的角落,整個畫面就完整了。
後來才明白,完整不是單一的完美,而是多元發展拼湊出的全貌。
工作多一份斜槓,就不怕薪水中斷;興趣多一個出口,就不怕舞台消失;愛情多一份陪伴,就不懼怕孤單。每增加一個支點,就多一份自由;每拼好一塊拼圖,就多一份心安。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不需要只有一個答案,也不必把所有希望壓在單一支點上。真正的安全感是多元的,是斜槓的,是在失去一角後仍能站立、仍能看見全貌的力量。
後記
回到補習班的回憶。
因為當時補習班很有名,補習班結束後好幾年,仍然會有家長跑來我們家,問我爸還有沒有在接學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秋明真的很認真的關係吧。
補習班結束後,我爸憑著對唸書的熱愛,陸續考上好幾個公家機關,堪稱我見過最猛的中年男子。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今天,剛好是我爸生日,他一向低調,經常提醒我寫東西要斟酌,不要總是把家裡的事情寫出來。但我想看到這裡,他也攔不住我了,女兒就是如此放飛自我。爸,生日快樂,我愛你喔🖤
不知道你們的生活裡有什麼多元的發展呢?歡迎留言或寫信告訴我,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啦,謝謝你看到這裡,我是只贏,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