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又開始沉迷手機… 只要三招就讓你戒掉

嫚嫚-avatar-img
發佈於職涯煉金術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來拜縣之前,有大約五六天的時間,我給自己放了一個小假。

原因很多,簡而言之,就是感覺整個人處於一種低動力的狀態,不想工作,也提不起勁。我沒有勉強自己,而是順應著身體的聲音,讓自己多睡一點,多休息一些,並利用這段時間,對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做了一次溫柔的「複盤」。

我原本以為,休息會迎來一個更有動力的自己。

但沒想到,迎接我的,卻是一個老朋友的回歸——我發現,自己又慢慢地被手機吸引過去了。

原本只是想查個資料,卻不知不覺地滑了一小時的社群;平時的睡覺時間到了擺,卻總想著「再看一下下就好」。一天結束時,才驚覺大半的時間,都在無意識的滑動中被偷走了。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困境。

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就是當我覺察到自己再次陷入這個「數位泥潭」時,是如何透過幾個簡單的方法,溫柔而堅定地,將自己「拉」回來的過程。


手機偷走的,不只是你的時間

在我們談方法之前,必須先認清,無意識地滑手機,真正偷走的,是什麼?

  1. 它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每一次的App切換、每一次的訊息通知,都在打斷我們的思緒,將我們的專注力,切割成無數碎片。長期下來,我們便失去了進行「深度工作」或「深度思考」的能力,只能在淺層的資訊中不斷漂流。
  2. 它偷走了你的「創造力」: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無聊」,是創造力的溫床。當我們的大腦處於放空、無所事事的狀態時,那些深藏的靈感、點子,才有機會浮現出來。但如今,我們用手機填滿了每一個「無聊」的縫隙,也同時,堵死了所有靈感冒出頭的可能。而我的工作就是需要滿滿靈感。
  3. 它偷走了你的「內在平靜」:
    手機螢幕裡,是別人被精心編輯過的、完美的生活,是充滿焦慮與對立的新聞,是永無止境的資訊洪流。當我們將自己長時間浸泡在其中,不知不覺,就吸收了大量的焦慮、比較與不滿,離自己內心的平靜,越來越遠。


我的「數位排毒」實驗:三個找回主導權的具體方法

覺察到問題後,我沒有苛責自己,而是開始了幾個簡單的實驗。這些方法,分享給你:

方法一:建立「物理結界」— 把手機放遠

這聽起來最笨,卻也最有效。我發現,只要手機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那份想拿起來滑一下的誘惑,就會像背景音一樣,持續消耗我的心力。

於是,當我需要專心工作時,我會把手機開成靜音,然後,放到另一個房間去。當我需要查資料時,我會用正在工作的筆電,我沒有用筆電上社群媒體的習慣(你看習慣多重要!)。

這個「物理上的距離」,奇妙地,為我的心,創造出了「心理上的寧靜」。

方法二:重塑「晨間儀式」— 一天中最重要的一小時

我重新拾起那個曾經讓我受益匪淺的習慣:早上起床後的第一個小時,絕對不碰手機

我會先去遛狗,感受清晨的空氣;為自己沖一杯咖啡,靜靜地坐著;或是在筆記本上,寫下今天的待辦事項。

這個簡單的儀式,意義重大。它確保了你一天的開始,是由「你」自己主動定義的,你的情緒和焦點,是你自己設定的,而不是被動地,被手機裡湧進來的各種資訊所定義。


方法三:主動「填滿空隙」— 用「計畫」取代「隨機」

我發現,我最容易陷入無意識滑手機的時刻,是那些「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的空檔。

於是,我拿出我的行事曆,不只安排工作,更刻意地,把「休息」也安排進去

我的行事曆上,可能會這樣寫:「寫作一小時」、「休息15分鐘(規定自己去陽台澆花或聽一首歌)」、「處理郵件30分鐘」、「午休冥想10分鐘」、「站起來動一動」,我的住處開門就是大片草地跟樹,這讓我在休息或「讓狗帶我站起來走走」非常方便。

當你為自己的時間,做出了「主動的安排」,即使是休息,那也是一個有品質的、有意識的選擇。你不再有那麼多「隨機的空隙」,能讓滑手機這個壞習慣,趁虛而入。


找回專注力的過程,其實也是一趟「向內探索」的旅程。我們並不是要憎恨手機,而是要學習,如何成為它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

當我們為自己的時間,畫下清晰的界線時,我們也為自己的內心,贏回了最寶歸的寧靜與自由。

學會如何應對外界的挑戰與分心,是顯化旅程中的重要一步。但真正的轉變,往往發生在我們處理完「外面」,開始往「裡面」看的時候。

來了拜縣之後,某一天出門,我甚至忘了帶手機,只帶了工作用的筆電,而我是完全沒有習慣用筆電上社群媒體的,這個已經養成的習慣,讓我在使用筆電時,只會想到工作,旅遊的時候,就會多一個看影片的功能。

習慣是可以養成的,很多時候,只是我們總告自己訴「唉,太難了啦。」「要21天耶,我持續不了。」如果那份想改變的心夠強大,你至少會強迫自己「開始」,而不只是抱著手機嘆息。

你可能會問:

「為什麼我總是無法開始運動?」

「為什麼我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不值得更好?」

這些更深層、更核心的問題,正是我的付費專題**「丁嫚陪你顯化每一天」**即將為你深入探討的核心。

在這個即將於秋天推出的專題裡,我們不只會學習「如何許願」,更會一起去探尋與療癒那些阻礙我們接收的內在傷痕與限制性信念

這個專題的重點,從來就不只是幫你「得到」你想要的房子或愛情。它真正的目的,是陪你一起,透過顯化這個過程,去發掘自己的問題、改善自己的狀態,最終,成為一個打從心底相信自己『值得』、也因此能吸引任何美好事物的、那個『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準備好,不只滿足於微小的幸運,而是想從根本上,改寫你與豐盛的關係,敬請期待。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請不吝給我愛心,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你的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嫚嫚的顯化療癒之道
26會員
111內容數
我是嫚嫚,從手無縛雞之力,不知道公車票多少錢,到獨立撫養女兒成年,以為人生總算苦盡甘來,癌症卻來連續敲了兩次門,我在化療中開始主持Podcast,到現在康復持續追蹤。現在我用自己走過感情創傷、疾病恐懼的真實經歷,陪伴同樣在人生低谷中的你,更要用科學及AI免費分享最有效率的成長學習方法。
2025/10/09
不知怎地,每個職場似乎都會有一個非常令人討厭,卻不擺脫不掉的豬隊友。而那個人可能就是大家聊天的中心主題,大家一起抱怨,心情才感覺好一點。 你可能也曾在辦公室的某個瞬間,看著某位同事或主管的背影,在心裡默念過一百次:「如果這個人能消失,那該有多好?」 也許是那個總把事情推給你,卻搶功第一名的「豬隊
2025/10/09
不知怎地,每個職場似乎都會有一個非常令人討厭,卻不擺脫不掉的豬隊友。而那個人可能就是大家聊天的中心主題,大家一起抱怨,心情才感覺好一點。 你可能也曾在辦公室的某個瞬間,看著某位同事或主管的背影,在心裡默念過一百次:「如果這個人能消失,那該有多好?」 也許是那個總把事情推給你,卻搶功第一名的「豬隊
2025/10/08
不久前,我在社群上滑到一則短文,篇幅不長,但讓我非常有感,這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真正能自我實現的心態與方法。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幾年前剛經歷人生最低谷的文案師Zac。當時的他,戶頭裡僅剩下三萬塊。那不是閒錢,而是他當時僅有的、全部的資產。下一頓飯在哪、明天的房租在哪,他一無所知,眼前只有一片濃得化
2025/10/08
不久前,我在社群上滑到一則短文,篇幅不長,但讓我非常有感,這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真正能自我實現的心態與方法。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幾年前剛經歷人生最低谷的文案師Zac。當時的他,戶頭裡僅剩下三萬塊。那不是閒錢,而是他當時僅有的、全部的資產。下一頓飯在哪、明天的房租在哪,他一無所知,眼前只有一片濃得化
2025/10/03
嘿!朋友們! 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在販賣焦慮。這是一場正在我們眼前發生的、無聲的職場革命。 最近,我讀到一篇新聞,專家列出了未來十年最可能被 AI 取代的十種職業。這類文章在過去幾年並不少見,我們或許都有些麻木了。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文章裡提到的「未來」,已經不是遙遠的將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
Thumbnail
2025/10/03
嘿!朋友們! 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在販賣焦慮。這是一場正在我們眼前發生的、無聲的職場革命。 最近,我讀到一篇新聞,專家列出了未來十年最可能被 AI 取代的十種職業。這類文章在過去幾年並不少見,我們或許都有些麻木了。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文章裡提到的「未來」,已經不是遙遠的將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自己在颱風天停班停課時獨處的經歷以及對於時間利用和心靈沉澱的看法。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自己在颱風天停班停課時獨處的經歷以及對於時間利用和心靈沉澱的看法。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我所看待的「自由」是一種有餘裕的狀態,餘裕並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有充電的時間。自律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因此不必區分工作和生活,每一刻都是我之為我的展現。—摘自《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因為想存錢而放棄娛樂和休息,但這樣的生活讓他覺得非常空洞和乏味。最後他意識到,或許不需如此極端,可以放鬆一些,設定長程目標,慢慢達成。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因為想存錢而放棄娛樂和休息,但這樣的生活讓他覺得非常空洞和乏味。最後他意識到,或許不需如此極端,可以放鬆一些,設定長程目標,慢慢達成。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 平時工作總是一天忙過一天 到假日能走入山林時,也硬要犠牲休息的時間 我一直處於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裡 只是,偶爾我也會進入什麼事都不想做的狀態 明明天氣很好,就是不想出門拍照 明明滑著手機,卻不想認真的去打一篇文章 跟心情完全無關,就只是想耍廢 這陣子可能也因為腳的
Thumbnail
我來了🚶‍♀️🚶‍♀️🚶‍♀️ 🤭休息無非就是讓自己的腦袋清空💃 🫰也是讓自己好好的放鬆放空放飛🎈 在生活的“美”一天裡,很多事情總該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然而該“好好休息”,“好好吃飯”,就該盡心像個樣子。 人,有時難免會在過生活這檔事,太過用力~ 抓得太緊,手疼,抓得太鬆
Thumbnail
我來了🚶‍♀️🚶‍♀️🚶‍♀️ 🤭休息無非就是讓自己的腦袋清空💃 🫰也是讓自己好好的放鬆放空放飛🎈 在生活的“美”一天裡,很多事情總該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然而該“好好休息”,“好好吃飯”,就該盡心像個樣子。 人,有時難免會在過生活這檔事,太過用力~ 抓得太緊,手疼,抓得太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忙碌生活帶來的壓力,以及對於回歸家庭和安靜生活的渴望。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外頭生活的刺激與誘惑,但最終仍將家視為身心靈的避風港。文章強調了回家的重要性,以充飽電後再出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忙碌生活帶來的壓力,以及對於回歸家庭和安靜生活的渴望。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外頭生活的刺激與誘惑,但最終仍將家視為身心靈的避風港。文章強調了回家的重要性,以充飽電後再出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