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跟韓國關於「中產薪資停滯」、「中產階級流失」的討論越來越多,但同時間歐美卻是有著「製造業空洞化」的問題跟反思。
若仔細對照,會發現這是台韓與歐美兩種模式的差異:
- 台韓:出口導向跟重點產業,但中產階級薪資停滯,社會「沙漏化」。
- 歐美:強大工會跟高薪社會,但犧牲製造業基礎,如今不得不「再工業化」。
一、台韓模式:出口導向,製造業霸主
台灣與韓國長期依靠 出口導向 的 ICT 與製造業:台灣的半導體、電子代工,韓國的半導體、汽車、造船,形成完整供應鏈與全球地位。這讓兩國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有極強的競爭力。
然而,社會結構卻呈現「沙漏型」:
- 高薪族群:集中於半導體、ICT、金融等,而且薪資漲幅驚人。
- 低薪族群:以台灣來說,受惠於最低工資調整,薪資增幅甚至超過平均。
- 中產族群:卡在年薪中位數的族群薪資成長最慢,幾乎被「兩頭擠壓」。
這意味著:台灣的問題並不是「半導體跟ICT太強」,而是 只有這些強,其他產業薪資長期停滯,中產缺乏向上流動性,社會焦慮逐步累積。
二、歐美模式:普遍高薪,伴隨製造業空洞化
相較之下,歐美透過 工會力量、社會福利與高稅收制度,維持了普遍高薪社會:
- 藍領與服務業薪資有集體協商保障。
- 高稅收轉為高福利,改善中低薪族群生活。
- 產業逐漸轉向金融、顧問、醫療、生技、設計品牌等高附加價值部門。
這確保了「中產階級不至於被擠壓」,但代價卻是:
- 製造業成本過高 → 製造業大量外移東亞。
- 高薪結構靠金融、科技、品牌撐起,但製造業的產業基礎流失。
- 國家競爭力下降 → 如今才透過 CHIPS Act、EU Chips Act等補助,試著重建戰略性的製造業。
換言之,歐美模式保障了「平均薪資」,但在半導體跟ICT製造業等無法跟台韓競爭。
三、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選擇:
把「台韓 vs 歐美」兩者放在時間軸上看,可以更清楚:
發展初期(出口導向)
- 目標:就業、外匯、競爭力。
- 模式:低薪、長工時,強製造。
- 台韓 1980s–2000s:台灣靠半導體+ ICT、韓國靠ICT+汽車等發展出口導向產業。
成熟階段(高薪福利化)
- 目標:社會穩定、中產擴張。
- 模式:強工會、高薪資、高福利。
- 歐美 1960s–1980s:全面拉升薪資,保障中產。
反思階段(再工業化)
- 目標:補回失落的製造業基礎。
- 模式:產業補助、晶片政策等。
- 歐美 2020s:意識到不能完全放棄製造業,開始撒錢重建。
👉 這顯示出: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會做出不同的取捨。
四、台灣的十字路口
台灣目前正卡在一個矛盾點:
- 製造業仍然強大(半導體+ICT 是世界級競爭力)。
- 但其他行業中產薪資成長緩慢,社會朝向「沙漏化」趨勢明顯。
因此,台灣面對的不是「要不要學歐美」的問題,而是:
- 守住半導體與 ICT 優勢 → 不能重蹈歐美「製造業空洞化」的覆轍。
- 逐步補強中產結構 → 精準扶植某些中位數薪資產業(專業服務、文創、生技、綠能),避免社會兩極分化更嚴重。
✅ 結語
「台韓 vs 歐美」不是簡單的優劣比較,而是 不同發展階段的選擇。
- 台韓模式:競爭力強,但社會結構沙漏化。
- 歐美模式:薪資平均高,但製造業空洞化。
今天歐美正在反思,想要重建製造業;而台灣則該警覺,不要只看到半導體的榮光,卻忽視中產階級被壓扁的隱憂。
👉 最關鍵的問題是:台灣能否在守住半導體+ICT霸權的同時,打造「第三、第四支柱產業」,讓經濟結構更均衡.
這樣也許能避開歐美已經遇到過的問題.
✅ 補充說明
當然這樣討論也有其盲點(台灣視角的偏見);就像是我們常覺得:歐美工會太硬、工程師太鬆散等,所以「半導體跟ICT製造這方面競爭力差」。
但歐美這波半導體製造復興,其實是出於「國安考量而非成本思維」。
而且歐美在基礎科研(材料、物理、各種演算法)及大部分的前端科技仍是最強,加上資本與市場力量,還有科技巨頭們像是蘋果、NVIDIA等企業體量和議價力也是能夠扭轉供應鏈走向。
也許我們很在乎的「效率與成本」,但歐美根本看不上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