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怎麼解釋這個「我」

果果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八萬四千法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以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中論·觀我品》

把龍樹菩薩這句話的精神,

延伸到「十二因緣」與「無我觀」的修行脈絡,

試著用簡單說明。


一、從「我」開始說起

眾生的苦,來自「執我」—

覺得有一個真實、固定的「我」在經歷一切。所以才有:

  • 我想得到什麼。
  • 我怕失去什麼。
  • 我被別人傷害。
  • 我要證明我存在。

這就是「以有我故有我所」的日常顯現。


二、十二因緣怎麼解釋這個「我」

佛陀說: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路到「生緣老死」,構成生命的循環。

這整條因緣鏈中,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主宰者」

有的是「因緣流動」,不是「我在流轉」。

你可以想像:

  • 無明像是「起霧的鏡頭」,
    看不清真相,就誤以為霧中的影子是「我」。
  • 因緣不斷相續,於是產生「識」、「名色」、「受想行識」,
    最後構成「我」這個暫時的組合。
    《童心物語#7》 米蛇是甚麼蛇?

所以佛法說「無我」:

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看清「存在是相續、不是實體」。


三、從「我」與「我所」看十二因緣

raw-image

當無明破除,「我」與「我所」的對立就不再成立。

這正是龍樹菩薩所說的「若無我則無我所」。


四、從理到行——修行的實踐路線

  1. 觀身不淨
    身體是四大假合,非我非我所。一旦明白「身非我」,執著減輕。
  2. 觀受是苦
    感受生滅不停,沒有「我在感受」。只是苦樂受的流動。
  3. 觀心無常
    念頭瞬息變化,無一可執為「我」。
  4. 觀法無我
    一切法皆因緣所生,連「佛法」也只是指月之指,不是究竟可執之物。

這就是從「觀我」進入「觀法」,
從破「我執」進而破「法執」的過程。



五、修行體悟的轉折

最初你會以為:「我要修無我。」

這仍是「有我」在修。但當觀照漸深,就會發現:

修行者、修行法、所修成果,三者本來皆空。

那一刻不是消失,而是極大的輕盈與自在。

如《金剛經》所說: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六、以現代語言收束

「我」是一個心理的假設,

為了方便理解經驗而存在。但若把它當成實體,就會製造痛苦。

「以有我故有我所」是迷的起點

「若無我則無我所」是覺的開始

當「我」與「我所」都放下,

世界仍在,但不再是敵我分明的戰場,而是一場流動、相依、清明的舞。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8會員
196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10/03
《不動佛─用無嗔之心修行的勇氣》 在這個動盪不安、情緒易燃的時代,最難守護的往往不是外境,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嗔恨如火,能燒毀一切善根;而一顆不動的心,卻能成為世間最堅固的堡壘。 不動佛(阿閦佛),象徵「不嗔恨」、「不動搖」的智慧,是一切諸佛「大圓鏡智」的展現。祂的修持,不僅是止息煩惱的法門,
Thumbnail
2025/10/03
《不動佛─用無嗔之心修行的勇氣》 在這個動盪不安、情緒易燃的時代,最難守護的往往不是外境,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嗔恨如火,能燒毀一切善根;而一顆不動的心,卻能成為世間最堅固的堡壘。 不動佛(阿閦佛),象徵「不嗔恨」、「不動搖」的智慧,是一切諸佛「大圓鏡智」的展現。祂的修持,不僅是止息煩惱的法門,
Thumbnail
2025/09/21
分身集會品第二 注釋 取材 https://book.bfnn.org/books/0233.htm#a16   1)分身:諸佛及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為度種種有緣眾生,分無量身,皆同一形,以地上菩薩能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者,即可分身。法身證得越多,分身越多。而與化身不同,化身為度有緣眾生,應機赴
Thumbnail
2025/09/21
分身集會品第二 注釋 取材 https://book.bfnn.org/books/0233.htm#a16   1)分身:諸佛及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為度種種有緣眾生,分無量身,皆同一形,以地上菩薩能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者,即可分身。法身證得越多,分身越多。而與化身不同,化身為度有緣眾生,應機赴
Thumbnail
2025/09/21
前言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所說的佛法。這部經文的第二品「分身集會品」緊接著第一品,講述了來自無量世界、無量地獄的地藏菩薩分身,因佛陀的威神之力,齊聚於忉利天宮。 故事大綱 這品經文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主要部分: 分身齊聚,感念地藏: 來自無數世界、無數地
Thumbnail
2025/09/21
前言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所說的佛法。這部經文的第二品「分身集會品」緊接著第一品,講述了來自無量世界、無量地獄的地藏菩薩分身,因佛陀的威神之力,齊聚於忉利天宮。 故事大綱 這品經文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主要部分: 分身齊聚,感念地藏: 來自無數世界、無數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Thumbnail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關於存在、虛無和永恆痛苦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很荒謬,我的想法很偏激。但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同樣的虛無,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視而不見。而我,選擇了直視這種虛無。這就是我的詛咒,也是我的覺醒。
Thumbnail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關於存在、虛無和永恆痛苦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很荒謬,我的想法很偏激。但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同樣的虛無,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視而不見。而我,選擇了直視這種虛無。這就是我的詛咒,也是我的覺醒。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在非常高的形而上的層面,沒有一個人是「不利的」——這也是真的。因為每個靈魂為了完成它想要完成的,都為它自己創造了正是它所要的人、事、物。 一切都是你們選擇的。你們的父母。你們的出生地。圍繞著你們的「再來」的一切環境。 同樣,你們一生所有的歲月,所有的時辰,你們都不斷的在選擇和創造正是你們所需要的
Thumbnail
在非常高的形而上的層面,沒有一個人是「不利的」——這也是真的。因為每個靈魂為了完成它想要完成的,都為它自己創造了正是它所要的人、事、物。 一切都是你們選擇的。你們的父母。你們的出生地。圍繞著你們的「再來」的一切環境。 同樣,你們一生所有的歲月,所有的時辰,你們都不斷的在選擇和創造正是你們所需要的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