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中論·觀我品》
把龍樹菩薩這句話的精神,
延伸到「十二因緣」與「無我觀」的修行脈絡,試著用簡單說明。
一、從「我」開始說起
眾生的苦,來自「執我」—
覺得有一個真實、固定的「我」在經歷一切。所以才有:
- 我想得到什麼。
- 我怕失去什麼。
- 我被別人傷害。
- 我要證明我存在。
這就是「以有我故有我所」的日常顯現。
二、十二因緣怎麼解釋這個「我」
佛陀說: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路到「生緣老死」,構成生命的循環。
但這整條因緣鏈中,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主宰者」。
有的是「因緣流動」,不是「我在流轉」。
你可以想像:
- 無明像是「起霧的鏡頭」,
看不清真相,就誤以為霧中的影子是「我」。 - 因緣不斷相續,於是產生「識」、「名色」、「受想行識」,
最後構成「我」這個暫時的組合。
《童心物語#7》 米蛇是甚麼蛇?
所以佛法說「無我」:
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看清「存在是相續、不是實體」。
三、從「我」與「我所」看十二因緣

當無明破除,「我」與「我所」的對立就不再成立。
這正是龍樹菩薩所說的「若無我則無我所」。
四、從理到行——修行的實踐路線
- 觀身不淨
身體是四大假合,非我非我所。一旦明白「身非我」,執著減輕。 - 觀受是苦
感受生滅不停,沒有「我在感受」。只是苦樂受的流動。 - 觀心無常
念頭瞬息變化,無一可執為「我」。 - 觀法無我
一切法皆因緣所生,連「佛法」也只是指月之指,不是究竟可執之物。
這就是從「觀我」進入「觀法」,
從破「我執」進而破「法執」的過程。
五、修行體悟的轉折
最初你會以為:「我要修無我。」
這仍是「有我」在修。但當觀照漸深,就會發現:
修行者、修行法、所修成果,三者本來皆空。
那一刻不是消失,而是極大的輕盈與自在。
如《金剛經》所說: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六、以現代語言收束
「我」是一個心理的假設,
為了方便理解經驗而存在。但若把它當成實體,就會製造痛苦。
「以有我故有我所」是迷的起點。
「若無我則無我所」是覺的開始。
當「我」與「我所」都放下,
世界仍在,但不再是敵我分明的戰場,而是一場流動、相依、清明的舞。

龍樹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