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在看球類比賽時,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當裁判吹出爭議判決,教練立刻衝出場外,怒吼抗議、拍桌爭論。那時候的我總覺得:「都當到教練了,情緒控管怎麼還這麼差?」 直到最近讀了《執行長日記》這本書,我才發現,這種「情緒爆發」並不一定是失控,而是一種策略性的表演。
憤怒的背後,其實是為了轉移焦點
書中提到,有些教練會「故意」在關鍵時刻抱怨裁判,讓球員有一個合理的「失敗出口」——
「不是我們打不好,而是裁判誤判。」這樣的情緒轉移,可以減輕團隊的挫敗感,迅速讓球員從失誤中抽離,重拾專注。 換句話說,這不是單純的情緒宣洩,而是一種高明的心理操作。 教練透過「承擔責任」與「轉移焦點」,讓球隊保持戰鬥力,這正是領導力的一種展現。
因人而異的激勵策略
然而,情緒激勵並非一體適用。優秀的教練,懂得依照球員性格與心理狀態,給予不同的刺激:
- 有的人需要被鼓勵與支持;
- 有的人反而在被質問、被挑戰後,會燃起鬥志;
- 有的人則需要被間接激勵,例如透過關心家人或生活,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
這讓我聯想到之前上過的一門企業培訓課程。講師分享,他們公司在員工升遷時,會特地送禮到員工家中,感謝父母對公司的支持與栽培。 這不只是禮貌,更是一種深層的情感連結——讓員工的家人也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這種看似小小的舉動,背後蘊含的,是激勵人心、凝聚團隊向心力的高階領導哲學。
職場上的借鏡:激勵不只靠錢
回到職場,其實同樣的原理也成立。 金錢獎勵確實能提升短期績效,但若要打造長期穩定的團隊動力,情感與精神層面的激勵才是關鍵。
有研究指出,當員工感受到被「肯定」與「信任」時,其工作投入度平均可提升 40% 以上。 一句真誠的鼓勵、一個公開的讚賞,甚至一場願意傾聽的對話,都能帶來比金錢更深遠的激勵效果。
結語:懂得「演」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的高手
在球場上,教練的吶喊不只是情緒,而是一種策略; 在職場上,領導者的鼓勵也不只是安慰,而是一種影響力。
領導的本質,不只是指揮,而是理解人性。 當你懂得如何根據不同對象調整激勵方式,就能打造出一支有韌性、有溫度、又有戰鬥力的團隊。
因為真正的領導,不是控制情緒,而是善用情緒,影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