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對象的時候,要考慮MBTI嗎?」網路上充斥著各種「MBTI 配對指南」,但實際上,MBTI 的作用可能比你想像的有限。
MBTI 可以做什麼?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將人分為 16 種性格類型,並以外向/內向、感性/理性、規劃/隨興、判斷/知覺等維度描述個性。它最大的用途,其實是:
- 破冰話題:認識新朋友時,可以用 MBTI 當作談資。
- 茶餘飯後討論:朋友間分享測驗結果,增加趣味性和互動。
為何MBTI不是選擇對象的唯一依據
- MBTI人格會變動
隨著年齡、環境和生活經驗,人會逐漸改變自己的偏好。你今天測出的MBTI人格,不代表過一陣子之後依然如此。 - 生活習慣落差難在早期發現
即使 MBTI 類型相合,曖昧和交往初期也很甜蜜,但兩人的習慣差異往往要等共同生活後才會發現,例如一方有潔癖、另一方很邋遢;或是一個愛用牙線,另一個不愛刷牙;一個是環保主義者,一個愛用一次性餐具等等。 - 要觀察的面向不限於MBTI
MBTI提供了4大指標,包含「外向vs內向」、「實際vs直覺」、「理性vs感性」、「規劃vs隨興」,這些指標固然可以衡量兩人之間是否性格契合。但除了這4大指標以外,還有很多值得觀察的面向,例如「保守vs冒險」、「迷信vs科學」、「努力vs躺平」等等,如果兩人落差過大,就需要認真評估是否能包容差異。
正確的方式:觀察為主,MBTI為輔
找對象的核心,應該是觀察彼此的互動與尊重,而不是依靠 MBTI。可以將 MBTI 視為輔助工具,用來增進了解,但不應決定感情走向。
換句話說:
MBTI 只是「認識對方的一扇窗」,真正能判斷是否合適的,仍是你們日常的相處模式和互相尊重的程度。
關鍵結論
- MBTI 可以作為話題或了解彼此偏好,但不是決定因素。
- 重點應放在:是否尊重你、是否回應你的訊息、是否能輕鬆相處。
- 注意性格落差面向:外向/內向、規劃/隨興、感性/理性、冒險/保守、表達/內斂等等。
- 如果落差太大,或無法互相包容,需要慎重考慮是否繼續交往。
最後,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在戀愛市場的「脫單潛力」,不妨測測自己的脫單指數:
透過測驗,你可以更清楚自己在戀愛中的優勢與盲點,對尋找適合的對象也會更有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