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相剋:讀川野重任的《台灣米穀經濟論》

鄭紹鈺-avatar-img
發佈於發展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台灣米穀經濟論》是研究臺灣日治時期經濟時必然會提到的一本書,但是真的談論本書論點的研究其實不多。今天我會從幾個角度去談這本書,包括了本書的出版過程、本書的主張、本書的特色及幾個重要議題,以前之於今日研究者的意義。

本書的出版史

本書作者是日本知名的農業經濟學者 — 川野重任。

川野重任師承那須皓(那須雖為農政專家,但也精於殖民政策,參予了《満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編成に関する意見書》的編寫)以及計量經濟學者東畑精一(1939年起任教於東大)。東畑精一1937年還出版了一本與大川一司合寫的《朝鮮米穀經濟論》。

當時川野還是東畑精一的助理,由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第二十一小委員會)援助,於1938年夏天來到臺灣考察,在總督府、米穀局等各界的幫助下,除了田野調查了臺灣當時的農業運作,也取得了為數不少的統記數據,本書即由這些資料整理而成,於1941年由知名的出版社「有斐閣」出版。

本書的中文譯本《日據時代》後來輾轉由川野重任在東大的學生林英彥翻譯(林英彥老師後來任教於政大地政系,是俗稱政大地政系「老師的老師的老師」),並由周憲文主導的臺灣經濟研究室出版,當時認為有兩本研究日治經濟不得不讀的書,第一本是矢內原忠雄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第二本是便川野的《台灣米穀經濟論》。

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比對了原版跟譯本的主要段落後,發現林英彥老師翻譯的品質雖然很好,但中文版把原書陳列的重要法令跟參考文獻刪掉了,川野在參考文獻裡其實有講非常多東西,包括了當時的主要文獻,臺灣統計資料的結構,還有他對於這些文獻發展的評析,這些文字對於後續研究者的貢獻很大,被刪掉十分可惜。(註:中譯本的表160有譯錯,見下文。)

當時正值臺灣的「農業產業政策」大規模調整之際,本書在下筆時,便是站在「日本帝國的學者」究竟該如何思考臺灣米穀經濟政策的角度著手。今天大部份人會知道這本書,應該是讀了柯志明老師的《米糖相剋》,這本書雖然也以《米糖相剋》為題,但這本書實際上是以「米穀問題」為核心,糖終究是配角,米糖相剋的議題只在第四章成為主角,於是乎,當我們只用「米糖相剋」的角度去讀這本書時,會無法掌握到本書的主張。

本書的主張:米米相剋

川野認為,日本建設臺灣的一個重要考量,是因為當時日本正在經歷了相當強的農業轉工業的發展,人口快速增加,需要尋找穩定的「米穀產地」,因此臺灣的許多殖民政策,包含土地調查事業、輸出米檢查制度、在來米改良事業、官設埤圳,在臺灣提供了大量的公共財、技術改良、創設好的制度,日本推動臺灣的農業革命的誘因,便是要確保帝國糧食供應的無虞。

而臺灣的米作農業,先是經歷了本地的在來米改良,此時便已經開始大量出口到日本,而在在來米改良的基礎上(如調整品種成日本人喜歡的口味、推廣使用綠肥、化肥日漸普及),1920年代中期,臺灣農民開始轉作日本人特別愛吃的蓬萊米的稻作,則進入到了蓬萊米出口佔優的時代。

跟柯志明老師《米糖相剋》一書中所強調的不同,柯老師談「米糖相剋」,主要是談臺灣1920年代蓬萊米普及之後,蓬萊米產區跟蔗作區互相競爭資源,川野認為在1910–1926年期間的「在來米改良時期」,米糖兩種作物的衝突就已經出現了(日文原版,頁13/中譯版,頁7),比方說1919年短暫實施於臺灣的「米穀輸出限制令」(中譯版頁97)。

而川野認為,1920年代中期蓬萊米普及之後,造成的巨大影響,則是筆者所說的「米米相剋」 — 日本米與臺灣米的相剋,原文提到:

即臺灣米作的發展,並不僅使臺灣內部的競爭產業相剋,而且越過遙遠的海洋,與日本米作形成尖銳的相剋關係…(中文譯本頁9)
即ち、臺灣に於ける米作の發展が、臺灣の內部競爭を產業相剋するに止らず、遙か海を越へて內地の米作と銳い相剋關係に置かれるまで…(日本版頁20)

川野於是推論道,這尖銳的「米米相剋」,才是理解在1940年代,為何日本帝國會高強度的管制臺灣的稻作。事實上不只是臺灣,朝鮮的增殖計劃在同一時期也被喊停。

既然提到朝鮮,川野在書中其實也有比較了臺灣跟朝鮮的農民,川野認為臺灣農民的「創業家性格」很強,朝鮮的地主常固守在舊的模式,「與科學世界無緣的貧弱米作上」,但是臺灣的農民卻非常勇於創新,政府只要低成本的行政指導跟輔導,臺灣的地主跟農民便願意投資新的東西,同樣的農業革命,日本在朝鮮以非經濟(軍事的、行政的、產業政策式的)的手段推動,但在臺灣,卻是因利導之,也純經濟的邏輯便能推動,只要具備經濟合理性,臺灣的農民便願意嘗試新技術(中文版頁15)。

川野在這邊引用的是其老師東畑精一的作品《日本農業の展開過程》。我們不曉得這究竟反應的是川野跟東畑對於不同殖民地的想像,又或是真的存在制度、文化的因素,使得日本在兩個殖民地走上了不同的手段 — 在朝鮮是大霹靂式的實施米穀增殖計劃,但在臺灣,在總督府的公共投資之外,許多卻是由臺灣人自己去推動的,比如設立商業銀行跟信合社。

總之,從這角度上,川野利用大量的數據去分析臺灣的米作農業。

利用統計數字求證是本書的特色

本書的一個特色,便是大量的統計資料,本書在正文總共有167個表、23個圖,數量可觀,這些表格整理自臺灣總督府的重要統計數字,以及當時的法令跟產業結構,在堅實的資料基礎上,本書深入分析了好幾個有關米穀經濟的議題。

整水、治水、灌溉

因為米作的經營者主要是臺灣本地規模多達數十萬的小地主、佃農跟自耕農,之於這些「零細農民」,總督府並沒有打算透過扶植少數日本企業,總督府利用了公共經費,透過水利合作社跟公共埤圳合作社,或是由總督府直營,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來整治河川跟灌溉工程,利用《土木事業概要》跟《農業年報》,川野推亂出來,灌溉排水面積從1905年的200,246甲(佔臺灣耕地面積31%),到了1937年,成長至526,712甲(佔臺灣耕地面積59.6%),也因為嘉南大圳等灌溉設施的誕生,高雄州跟臺南州經歷的水田面積最為劇烈。

品種改良、統一與集中

在日本農業技術介入下(如設立農事試驗所),臺灣本土的在來米編號、分類、管理,在科學的改良(趨向日本人喜歡的口味)與臺灣農民的篩選下,市場上慢慢趨向於其中的10種在米。

如果在來米經歷了是「如何把臺灣的米改得適合日本人的口味」,蓬萊米所經歷的則是「如何讓日本的米可以在臺灣種植」,起先試驗的品種都只有辦法在七星郡、基隆郡、淡水郡等臺北州一帶有辦法試植成功,因為北臺灣的氣候較接近日本,但隨著「臺中65號」的誕生,蓬萊米漸漸普及全台,川野利用《米穀要覽》計算了「臺中65號」的普及程度,從1929年佔所有蓬萊米種植面積的2%,到了1938年高居85.2%,成為極優勢的品種。

這種品種統一的過程,也跟出口和商品化有關,代表了米作流通的「標準化」,傳統碾米業是混合多種穀物後無差別地加工跟精白,但像蓬萊米是要經過更為嚴格、現代化意義的品質檢定的,從品種的統一,到品質的統一,臺灣米的國際市場的名聲因而打響了起來,這背後的參予者,除了農民跟總督府,中間的每一層環節都有介入,包括在地方收購稻米的土壟間、日人經營的出口商,甚至是佃農的地主,也積極補貼、負擔、鼓勵佃農選用特定的種子 — 也形成了一種出口經濟下較為和緩的地主-佃農關係。

肥料與投資

比方在談到肥料時,熟悉相關文獻的讀者,或許會知道,臺灣的蓬萊米是高度依賴肥料的,而川野整理的資料,也說明了這肥料的增加是從在來米改良時期便開始。

以統計數字而言,他利用《臺灣農業年報》整理出米作的肥料消費量變遷(表31到35),用以說明臺灣農民大量的購買肥料,臺灣平均每甲地的購肥量甚至超過日本,導致當時的農經學者奧田彧甚至說了「日本農業是勞動密集的農業,臺灣農業是肥料密集的、或包含肥料在內的資本密集的農業」。

不過川野也提到,這跟臺灣的米作更為密集有關,臺灣的米作耕作率(即作物面積/耕地面績)高於日本,臺灣耕作率約159%,日本只138%,足足高了20%,如果考慮「每耕作面積」的話,臺灣每0.1甲「耕地」的投肥量是8.3圓(扣掉。蔗園地為7.74圓),而日本的話大概每0.1甲「耕地」大概是10.8圓。(中譯版頁44)。

利用磯永吉發表在《臺灣農事報》的數據(見表28),川野進一步說明了,施肥對於蓬萊米的影響最為顯著,在來種就算沒有施肥,依然可以長得不錯,川野更利用了《主要農作物產物調查,水稻》去計算了兩種作物的每甲生產費的差異,平均一甲蓬萊米的生產費上,肥料投入會比在來米提高一倍,這些肥料主要透過去市場購入的,而非是農民自己生產(無論是豆餅、綠肥還是化肥)。

補貼政策

而在補貼政策上,米跟糖本質即為不同。之於糖,糖務局到1916年以前有大量補助肥用於蔗作,肥料補助費累積高達412萬圓,而川野在第四章談及糖時,則談及了糖業的壟斷性跟不效率性,直言糖能夠存在,主要是依賴高關稅(見表80),以及各式各樣的補助。川野利用《臺灣之糖業》的補助資料來計算,從1900年到1935年累積起來,針對業者的糖業補助高達1200萬圓(見表79),超過某些年度的總督府總歲入,再加上基礎建設等設施費,則高達2,900萬圓(頁86)。

但是米則不同。國家的經濟力量介入米作生產,主要是透過前述的灌業跟河川整治,河川整治費從1898~1937年累計約5,000萬圓、官設埤圳2,000圓、嘉南大圳補貼2,700萬圓,乍看之下極為驚人,但這些河川整治跟灌溉,是米作跟蔗作都可以享受到了。

究竟對於米作生產的補助金額,高達什麼程度?補助的金額在獎勵方面,1908年地方廳曾獎勵過綠肥,後來有派技術人員下鄉教導選種子、施肥技術,但推廣肥料主要並不是依靠政府的積極補助,而是依賴農民的經濟誘因。

川野並沒有特別計算米作改良的補貼金額,但是李力庸老師在《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倒是有提到,以「在來米改良補助」一項來看,一年大概是補助2萬5000圓(李力庸,頁104),根據《熱產產業調查會調查書-米》的資料,對於育種場的經營補助(磯永吉便是主持臺中廳育種場),全台一年大概才1萬圓或2萬圓。對蓬萊米的原種田補貼金,從1926年到1936十年間,累計大概16萬圓(李力庸,頁135),這些跟糖業補助比起來,極為「廉價」。

波動性

有在玩期貨或國際糧食價格的讀者,或許明白大宗商品最害怕的便是隨時間價格大幅起落的「波動性」問題,波動小,便是比較穩定的商品,這便是「安定性」的議題。因為糧食的價格時常是完全競爭價格,所以價格的起伏,時常反應的是產量的變化。

川野測量了臺灣、朝鮮、日本的農業產量隨時間的變化,發現臺灣的產量波動幅度最小。(技術細節上,川野文中用的術語「關係偏差」,關係偏差應該是指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相対標準偏差,見圖10)。

土壟間與出口商

臺灣稻作,在日治時期高度商品化,也就是說,農家種植米作,主要是為了賣掉賺錢。川野整理了各項農業資料後,計算出來,臺灣的米作高達73%是來去賣掉的(臺灣米總共有50%用於出口)(見表118)。

這買賣的過程,自然會跟上下游的流通有關,因此本書也花了不少的篇幅在談這稻米流通到日本的過程。

由農民或地主收成稻穀之後,稻穀或交由中間商、碾米業者或是農業倉庫,製成糙米,如果是國內消費,還會再經過一層精白的程序,才會變成可以吃的白米,如果是要出口到日本的話,則九成以上都是以糙米的形式交到了出口商手上,運到日本後再轉由進口商去處理加工的事情。

碾米業者又稱作土壟間,《臺灣米穀移出管理令參考資料》,全台有3,304間土壟間,當中有732間兼營米穀出口的運銷業務,這732間的土壟間會再把處理過的糙米交由出口商,平時土壟間也會「賣青買青」,在農民缺錢購買肥料或要繳地租時,先借給農民一筆錢,農民再之後支付實物。日本財閥控制了出口這一塊,1935年以來的出口商有26個,但四大輸出商控制了9成的出口量,這四間分別是三井、三菱、加騰、衫原(見表121)。

土壟間的重要角色是投機,國內的稻穀價格可以說是這些土壟間貿易均衡的結果,但是不少土壟間會有混米的現象,當時被臺灣媒體批評,這對維持出口到日本的米穀品質有所傷害。在這壓力之下,有參予出口的土壟間便結成了「米穀商同業合作市」,便開始標準化稻穀交易、改善乾燥、包裝等流程,當時總督府官方以農會體系設立的「農業倉庫」,意在取代土壟間,於是有了較多的改善。

「農業倉庫」系統起初只佔出口的一小部份,川野計算出來,1934年,出口商購買的米穀中,土壟間佔了93%,農業倉庫2.6%,剩下是從其他米市購入。到了1939年,農業倉庫提供的米,則佔了出口受檢貸數的22.9%。

至於出口的「米穀檢查」,則從1904年便開始實施,總督府會在輸出港口跟主要產米區實施揀查,區區稻米的品質跟「良率」,檢查所的官員會就「品質」、「乾燥」、「調製」、「重量」、「包裝」檢查這五項目,先行目測。就調製、重量、包裝這三項目,必要時則會要求農倉、合作社配合,加以抽樣。到了輸出裝船時,還會再抽樣檢查一遍。第一次檢查的效期只有30天,第二次檢查的效期只剩20天。審查標準極為嚴格,如果發現1.5公斤中混有兩粒石子,或乾燥未完全,便會當場評為不合格。檢查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日本國內的檢查各地不同)(頁143)。

日本與東京等大都市的消費者

在這樣的出口要求下,臺灣米的出口比例,從1900–1904年間的15%,到了1935–1938年間,已高達50%的米是出口,出口市場逐漸集中於日本(高達97%銷往日本,見表139),輸出的以蓬萊米為主。

那日本有多依賴臺灣的米呢?以農林省米穀局《米穀摘要》計算出來,朝鮮米佔進口大概30%,臺灣米大概只有10–17%。但不代表臺灣米不重要,因為臺灣米高度集中在大都市,東京、神戶、大阪、名古屋、門司佔了臺灣米8成的出口,驚人的是,光是東京一地,就消化了了35%的臺灣米(表146)。臺灣的農村的米,成為了日本東京的重要食糧來源。

臺灣米成為日本米的強勁對手

最終,回到本書「米米相剋」的論點上,既然臺灣米在經歷了改良、嚴格檢查、出口的品質等等的堅持下,成為了日本東京大都市的新寵,這代表臺灣的農民,實際上也跟日本農村的農民在競爭。

這反應在蓬萊米價格逐漸追上日本米這一現象上。在1928年時,蓬萊米的價格只有日本米的7成,但到了1938年,蓬萊米的價格已高達日本米的88%,臺灣的蓬萊米,已被視作「準日本米」。(有趣的是,在臺灣本島,在來米的價格也正在追上蓬萊米。)日本米價格的也成為了蓬萊米的價格的依準,深川米跟基隆米價的相關係數,在1925年到1933年間,大約只有0.1–0.5,但到了1933–1938年,兩者相關係數高達0.79–0.88!(見表160,中譯版的表160的年份標錯,第二欄應該是1933–1938,誤植為1933–1934,日文原版並無此錯誤)。

米穀管制:當臺灣農民工資追上日本

最後,本書最終談了一下當時正在進行的米穀管制,最後戰時實施的版本跟川野當時正在談的有一段不小的落差,不過川野提到了一個重要現象,可以視為現代經濟學「要素均等化」定理的一個例證:如果兩國貿易的商品達到同一個均衡價格,則兩國投入該商品的生產要素(如勞力),也會趨向同個均衡。

上述提到,日本不斷培力臺灣的米業,臺灣的蓬萊米出口日本等大都市,同時,臺灣農民的工資也追上了日本,甚至超過了日本的農民(見表164),這問題也使得總督府認為要介入臺灣的米,來處理「價格騰貴」的問題。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日本追求發展臺灣的米,其實便是要確保帝國糧食供應的無虞,從總督府1930年代的反應,或許長期來說也預設了臺灣提供的是「便宜的米」可以降低東京的生活費,然而這些發展導致了臺灣的米追上了日本米的品質與價格,甚至臺灣農民的生產成本跟日本差不多,這或許是1930代年末期的總督府官員未嘗預料得到的。不過當時的反應,就是開始全面介入臺灣的輸出米,全部由總督府購買,至此,政府便與每一個農民建立了垂直的管制關係。

在日治末期的米穀管制,則被戰後來台的國民政府接收,則是另外一長串故事了,包含肥料換穀政策,以及李連春的角色等等。

對於現代研究的啟發

本書至少對現代研究者有三個啟發。

第一,這本書提供了探討日治時期米穀經濟最完整的資料分析跟綜覽。

第二,這本書說明了臺灣在日治時期就是個出口導向的經濟,而不是等到戰後。這些參予出口的過程,對於戰後的臺灣人留下了什麼影響?看到蓬萊米被要求的良率,以及今天半導體的良率,或許有些讀者能感受到一些啟發:Precision is a kind of culture。

第三,這些日治時期為了涵納進小農而實施的廣納性制度,像川野重任並無涉及的商業銀行制度,當初之所以被總督府鼓勵臺灣人設立商業銀行,便是要減少各地農民的利息負擔。這顯然有長遠的影響,我的研究指出,商業銀行對於戰後工業化有巨大的影響。或句話說,臺灣的經濟不是一天造成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佛學記:鄭紹鈺的寫作空間
973會員
45內容數
鄭紹鈺,臺大外文系,臺大經研所,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班。這裡是我的寫作空間。
2022/03/07
清代曾經為了區別漢人、平地原住民跟高山原住民,而劃立了番界,橫跨臺灣南北,在最東邊的番界以外,則為清帝國眼中的「化外之地」,帝力不願及於此處,但這些邊界,到了日治時期,則被總督府轉換為具有治理意義的「蕃界」,總督府跟清帝國不同,日本殖民者不容許「化外之地」,但蕃界的意義卻反而被強化了,因為日本人決心
2022/03/07
清代曾經為了區別漢人、平地原住民跟高山原住民,而劃立了番界,橫跨臺灣南北,在最東邊的番界以外,則為清帝國眼中的「化外之地」,帝力不願及於此處,但這些邊界,到了日治時期,則被總督府轉換為具有治理意義的「蕃界」,總督府跟清帝國不同,日本殖民者不容許「化外之地」,但蕃界的意義卻反而被強化了,因為日本人決心
2021/12/19
每一間公司在思考策略時,總是會面臨這個難題:「究竟要把更多資源投入到已經很成熟的低階製程的產品線上,還是要冒險嘗試新的或高階製程?」尋常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差不多遇到這問題,繼續在舒適圈操作熟悉的事,還是要離開舒適圈嘗試新的東西/挑戰更難的東西? 顯而易見,創新與upgrading總是失敗的多、成功的
2021/12/19
每一間公司在思考策略時,總是會面臨這個難題:「究竟要把更多資源投入到已經很成熟的低階製程的產品線上,還是要冒險嘗試新的或高階製程?」尋常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差不多遇到這問題,繼續在舒適圈操作熟悉的事,還是要離開舒適圈嘗試新的東西/挑戰更難的東西? 顯而易見,創新與upgrading總是失敗的多、成功的
2021/09/21
我開始從事有關臺灣的研究後,常會讀到「臺灣乃是一個實驗室」的講法,但一直不曉得這說法的起源,前幾天聽葉高華老師講,才知道原來這出自是陳紹馨老師的文章,這篇文章,跟曹永和老師的研究,同列為早期「以臺灣為主題」的研究者的護符,讓研究臺灣史、臺灣社會的研究,得以在龐大的「為故國招魂」的中國史、中國社會研究
2021/09/21
我開始從事有關臺灣的研究後,常會讀到「臺灣乃是一個實驗室」的講法,但一直不曉得這說法的起源,前幾天聽葉高華老師講,才知道原來這出自是陳紹馨老師的文章,這篇文章,跟曹永和老師的研究,同列為早期「以臺灣為主題」的研究者的護符,讓研究臺灣史、臺灣社會的研究,得以在龐大的「為故國招魂」的中國史、中國社會研究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2024年07月15日〜2024年07月21日,日本輕小說一週銷量排行前10名如下。 1. 小說 藍色監獄 戰鬥前的,我們。 蟻生・馬狼・雪宮 作者:もえぎ桃 原作:金城宗幸 其他:野村優介 插畫:三宮宏太 出版社:講談社 發售日:2024年07月 銷售數:10,103部 2. 星
Thumbnail
2024年07月15日〜2024年07月21日,日本輕小說一週銷量排行前10名如下。 1. 小說 藍色監獄 戰鬥前的,我們。 蟻生・馬狼・雪宮 作者:もえぎ桃 原作:金城宗幸 其他:野村優介 插畫:三宮宏太 出版社:講談社 發售日:2024年07月 銷售數:10,103部 2. 星
Thumbnail
以女性上班族的日常視角為主題的日本翻譯小說 也是作者真實人生經驗的一部份 在知名連鎖雜貨書店工作多年的菜菜子 和先生分居後 在機緣巧合下 她開啟了一趟旅程—在交友網站上認識新朋友 並在見面後為對方推薦一本書
Thumbnail
以女性上班族的日常視角為主題的日本翻譯小說 也是作者真實人生經驗的一部份 在知名連鎖雜貨書店工作多年的菜菜子 和先生分居後 在機緣巧合下 她開啟了一趟旅程—在交友網站上認識新朋友 並在見面後為對方推薦一本書
Thumbnail
初次見到《那本書是》的文案介紹,不太能想像這是本什麼樣的書,實際試讀後發現《那本書是》其實是本收錄了世界上各種「心」之展現的魔幻圖文書。
Thumbnail
初次見到《那本書是》的文案介紹,不太能想像這是本什麼樣的書,實際試讀後發現《那本書是》其實是本收錄了世界上各種「心」之展現的魔幻圖文書。
Thumbnail
I first read the book, maybe four or five years ago. It’s by Japanese author called Tanizaki.
Thumbnail
I first read the book, maybe four or five years ago. It’s by Japanese author called Tanizaki.
Thumbnail
作者:弋蘭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9/09/09 語言:繁體中文 第6屆 金車.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 決選入圍作品   推理大師島田莊司:這部作品的設計圖饒富趣味,是會讓人有好感的類型!
Thumbnail
作者:弋蘭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9/09/09 語言:繁體中文 第6屆 金車.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 決選入圍作品   推理大師島田莊司:這部作品的設計圖饒富趣味,是會讓人有好感的類型!
Thumbnail
書名: 出門買蛋去 作者: 小川糸 出版時間: 2023/07/03 小川糸最讓人熟知的作品應該是山茶花文具店。那時就覺得他的文字淡淡的,讓人覺得很舒服,每個故事都沒有特別狗血,但卻寫到心理去。 看完之後,我就再尋找其他小川糸的作品,這一本因為書名很吸引我,所以一直在閱讀清單中。在一個有
Thumbnail
書名: 出門買蛋去 作者: 小川糸 出版時間: 2023/07/03 小川糸最讓人熟知的作品應該是山茶花文具店。那時就覺得他的文字淡淡的,讓人覺得很舒服,每個故事都沒有特別狗血,但卻寫到心理去。 看完之後,我就再尋找其他小川糸的作品,這一本因為書名很吸引我,所以一直在閱讀清單中。在一個有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什麼都有書店 あるかしら書店》 ✍️作者:吉竹伸介 原文作者:Shinsuke Yoshitake 譯者: 王蘊潔 🎨繪者: 吉竹伸介(Shinsuke Yoshitake)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8/09/07 📖書籍簡介(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Thumbnail
《什麼都有書店 あるかしら書店》 ✍️作者:吉竹伸介 原文作者:Shinsuke Yoshitake 譯者: 王蘊潔 🎨繪者: 吉竹伸介(Shinsuke Yoshitake)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8/09/07 📖書籍簡介(摘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Thumbnail
書裡總共收錄十四位作家的短篇,作品年代從昭和時代往前到江戶時代都有。選文標準是「譯者茂呂美耶喜歡」(認真),不過我覺得她選的文都還蠻有代表性的。另外每篇文末都附有作品解說與作者簡介,可以用來作為認識日本文學的入門參考。
Thumbnail
書裡總共收錄十四位作家的短篇,作品年代從昭和時代往前到江戶時代都有。選文標準是「譯者茂呂美耶喜歡」(認真),不過我覺得她選的文都還蠻有代表性的。另外每篇文末都附有作品解說與作者簡介,可以用來作為認識日本文學的入門參考。
Thumbnail
宮部美幸,平成時代的日本國民作家,在台灣也是重量級大家,多少人看著宮部美幸長大,她的創作題材多元,其中時代感強烈的作品主要以江戶時代為主,而這次,我要跟著讀步文化經典回歸,重新回到江戶時代的下町風情,走進雜院庶民的人生,跟著不正經捕快一同辦案。 宮部美幸是東京人,身為江戶四代子的她,成長於舊時稱為
Thumbnail
宮部美幸,平成時代的日本國民作家,在台灣也是重量級大家,多少人看著宮部美幸長大,她的創作題材多元,其中時代感強烈的作品主要以江戶時代為主,而這次,我要跟著讀步文化經典回歸,重新回到江戶時代的下町風情,走進雜院庶民的人生,跟著不正經捕快一同辦案。 宮部美幸是東京人,身為江戶四代子的她,成長於舊時稱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