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業務,你想到的是什麼畫面?
或許是穿著西裝或套裝在飯局上應酬、或許是舌燦蓮花(自言自語)地推銷產品、也或許是拿著合約窮追不捨?這些都是一般人對業務的刻板印象。
但在B2B外銷這個多重宇宙中,我們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傳統定義。我們販售的不是一項單一產品,而是一個整合解決方案。要完成這個任務,一位厲害的 B2B 業務,必須隨時切換成三種專業人士:翻譯官、偵探,以及心理師。
角色一:專業「翻譯官」──將術語轉化為價值
我們的客戶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產業知識,以及一套獨特的表達方式。同時,我們的內部團隊,從研發到品保,都有一套該產業才會理解的技術語言。
作為業務人,我們的第一職責就是成為這兩套語言之間的專業翻譯官。
情境模擬:
客戶下單,並問:「我急需5000組,能在三週內出貨嗎?」公司的生管皺著眉頭說:「現有產線已經滿了,最快要六週才能交。」
客戶的三週 意味著市場機會與時間壓力(終端客戶沒庫存了,或者他們需要搶佔市場)。
內部的六週 意味著材料與機台限制,也可能是人員編制問題(沒有熟手、希望維持品質、不超負荷工作)。
這個時候,業務必須站出來擔任翻譯官這個角色:將客戶的「時間壓力」,轉譯成內部能理解的「如果我們無法達成,會失去多少長期訂單的潛在價值」;並將內部的「產能限制」,轉譯成客戶能接受的「我們可以將訂單拆成兩批,第一批2000組在四週出貨,讓你們先應急,好對終端客戶交代,剩餘的再準時出貨」。
我們的任務是,將不可行的「要求」,轉化為客戶能接受的「階段性解決方案」。
角色二:市場「偵探」──找出隱藏在 OK 背後的真相
在 B2B 商業往來的談判桌上,客戶通常不會把他們真正的底牌和痛點直接亮出來。他們說出來的,往往是檯面上的「要求」,而非背後的「動機」。
優秀的業務,必須像個市場偵探,從微小的線索中,推理出客戶的真實處境。
情境模擬:
你送出了報價,客戶回信說:「OK, we'll think about it.(好的,我們會考慮一下。)」這句簡短的 OK,背後可能隱藏著三種截然不同的真相:
1. 競爭對手:他們只是拿你的報價去跟現有供應商或競爭對手比價,你只是個價格參考點。
2. 內部決策卡關:你的價格或規格沒問題,但最終決策者還沒表態,或公司內部對規格有爭議。
3. 禮貌性拖延:他們已經決定找別人了,但基於禮貌不想直接說「不」。
扮演偵探角色的業務,就是透過有技巧性的追問「預計的決策時間點?」、「你們最終的決選標準是什麼?」、「有沒有什麼顧慮是我可以協助排除的?」等。從一層一層堆疊的問題,找到真正的問題根源與決策者。
角色三:跨文化「心理師」──洞察決策鏈中的人性因素
B2B 交易看似極度理性,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訂單,都需要經過數據與測試的嚴格確認。然而,在冰冷的規格書與報價背後,最後簽字同意的,仍然是人。
因此,業務也是一位跨文化心理師。
情境模擬:
客戶對你的產品規格讚不絕口,但遲遲不簽約。這可能不是產品問題,而是恐懼在作祟。
他們害怕的不是「你的產品不夠好」,而是「如果我選錯了你,損失大於獲利,我的職位會不會不保?」。這種害怕「損失」的心理,常常大過於追求「獲利」的動力。
心理師業務需要做的,就是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與保證:
* 透過成功案例來說話(降低風險)。
* 提供客製化且彈性的售後服務(建立信任)。
* 理解並尊重對方的文化決策模式(例如,某些國家的文化需要更長的討論期來避免個人擔責)。
總結:業務的多重宇宙,整合是我們的超能力
一個好的 B2B 業務,他的本事絕不僅止於推銷產品。
他必須具備翻譯官的知識與專業,將技術與需求對接;具備偵探的洞察力,在模糊不清的線索中找到真相;更具備心理師的同理心,在理性的交易中加入感性的溫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我預計將用五篇文章來介紹外銷B2B業務的心路歷程、自我定位以及如何解決問題,想知道更多關於B2B業務、BD Manager、Account Manager或PM的任何問題,都歡迎留言互動。
我是熱愛閱讀、熱愛跑步的AC,歡迎追蹤我的粉專:
👉 Instagram: AC的超Man筆記
👉 Facebook: AC的超Man筆記
不定期分享新的觀點和體驗,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