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二)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十六、


1. 原文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2. 注釋


1. 圖德:謀求德行、思考修德之道。



2. 何尚:指應以何者為最高目標或依歸。



3. 聖:智慧與德行圓滿的境界。



4. 知之華:智慧是德的光華與外顯之用。



5. 仁之實:智慧源於仁心,仁是智慧的根本實體。



6. 信之器:仁以誠信為器,即以信為表現。



7. 義之重:信依義而得其正重。



8. 利之本:義為利的根本,利若離義則為害。



9. 委利生孽:若棄義逐利,則必招禍患與罪孽。




3. 白話文


魯公問:「請教追求德行時,應當以什麼為最高依歸?」

孔子說:「聖是智慧的光華;智慧是仁的實體;仁是信的器具;信是義的根重;義是利的根本。若拋棄義而追逐利益,便會滋生罪惡與禍患。」


4. 總結


孔子以德的層次遞進說明道德之本:從聖到知、由仁而信、以義為根,最終指出若以利為先,則德壞而禍起。


啟示


德行有序,必以義為本,利居末。


智慧與仁心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棄義逐利者,終將自取其害。





十七、


1. 原文


公曰:「嘻,言之至也。道天地以民輔之,聖人何尚?」

子曰:「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謂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陰陽;陽曰德,陰曰刑。」


2. 注釋


1. 道天地以民輔之:指以天地之道為本,而以人民為輔助,使政教得以成。



2. 何尚:問應以何者為最高準則。



3. 天德、地德、 人德:指天之常道、地之厚載、人之仁義,各具其德。



4. 三德率行:三種德若能並行於世。



5. 陰陽:指天地運化之理,萬事萬物的對應平衡。



6. 陽曰德,陰曰刑:陽性者以德化為主,陰性者以刑制為輔。




3. 白話文


魯公說:「啊,這話真是至理!若以天地之道為本,以人民為輔助,聖人應當以什麼為依歸呢?」

孔子回答:「有天德、地德與人德,這三者合稱為『三德』。當三德並行於世,就有陰陽之分:陽的一面為德化,陰的一面為刑罰。」


4. 總結


孔子指出治國與修德之道應兼具天、地、人三德,使陰陽平衡,德刑並用,方能成就聖治。


啟示


修德須合天地人三者之理。


德為主、刑為輔,方能平衡陰陽。


聖人以道化民,不可偏於一端。





十八、


1. 原文


公曰:「善哉,再聞此矣!陽德何出?」

子曰:「陽德出禮,禮出刑,刑出慮,慮則節事於近,而揚聲於遠。」


2. 注釋


1. 陽德:指光明之德,以仁禮化民者。



2. 出禮:禮為德之表現,由禮而彰顯德行。



3. 禮出刑:禮之建立,本於刑之約束,使人有所戒。



4. 刑出慮:刑起於深思熟慮,非任意施刑。



5. 節事於近:指治理之道,先節制身邊之事。



6. 揚聲於遠:由近及遠,德化之聲廣被天下。




3. 白話文


魯公說:「說得好啊!我又聽到深義之言了。那麼陽德從何而出呢?」

孔子回答:「陽德出自於禮;禮又源於刑;刑出於深思熟慮。經過思慮後,能先在身邊節制事務,然後德化之聲自然能遠播。」


4. 總結


孔子闡明德治的源流:德由禮顯,禮由刑立,刑必由慮起。慎思而行,先近後遠,德化方能長久。


啟示


德治與刑治相輔相成,皆不可偏廢。


行事須深思熟慮,方能正己化人。


禮為德之形,德為禮之本,治國以此為基。





十九、


1. 原文


公曰:「善哉!載事何以?」

子曰:「德以監位,位以充局,局以觀功,功以養民,民於此乎上。」


2. 注釋


1. 載事:指承擔政事、施行政務。



2. 德以監位:以德行監督所居之位,使權位不失正。



3. 位以充局:依職位盡其所當,充實職責。



4. 局以觀功:根據職責範圍觀察其功績。



5. 功以養民:功績應以安養人民為最終目的。



6. 民於此乎上:人民因此得以安樂,是治政之本。




3. 白話文


魯公說:「說得好啊!那麼治理政事應依據什麼呢?」

孔子回答:「以德行來監督所居的職位,以職位充實各自的責任;藉由職責的範圍觀察功績,而功績的根本在於安養百姓。能如此,則人民便能得到幸福安定。」


4. 總結


孔子指出治政之道,應以德為本,以職位盡責,以功績觀效,而最終目的在於養民。


啟示


政治以德為首,德正則職明。


官職之設為民而立,功成在於養民。


君臣各盡其責,方能成就太平之治。





二十、


1. 原文


公曰:「祿不可後乎?」

子曰:「食為味,味為氣,氣為志,發志為言,發言定名,名以出信,信載義而行之,祿不可後也。」


2. 注釋


1. 祿:指俸祿、報酬,亦泛指官位所得之賞。



2. 食為味:食物產生味道,為滋養之本。



3. 味為氣:味入於體,化為氣。



4. 氣為志:氣充足則志生,志為行動之本。



5. 發志為言:志意萌動則發為言語。



6. 發言定名:言語確立名分、名義。



7. 名以出信:名實相符,則信可立。



8. 信載義而行之:信為義之所依,行事以義為準。



9. 祿不可後也:指祿為德義之所歸,當隨義而至,不可懈慢。




3. 白話文


魯公說:「俸祿是不是不能延後給呢?」

孔子回答:「食物生出味道,味化為氣,氣養成志,志發則成言,言定則名立,名正則信出,信承載義而推行。由此可見,祿是隨著德與義而來的,因此不應延後。」


4. 總結


孔子以自然之理說明政德之序,從「食」到「祿」層層相生,祿乃德義之果,不可拖延。


啟示


祿應隨義而行,賞罰分明。


政治與俸祿之施應合乎道義。


君子得祿以德為本,小人貪祿則亂序。





二一、


1. 原文


公曰:「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何謂也?」

子曰:「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廢一曰失統,恐不長饗國。」


2. 注釋


1. 相參:相配合、相應和。



2. 天道以視:以天之道觀察、明察萬物。



3. 地道以履:以地之道承載、實踐。



4. 人道以稽:以人之道考察、稽核。



5. 廢一曰失統:若失其一,則天地人三統不全。



6. 長饗國:長久享有國祚、治國安民。




3. 白話文


魯公問:「所謂人民與天地並列而相參,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回答:「天之道用以觀察明察,地之道用以履行實踐,人之道用以考察省察。若廢其一,便是失去了統合之道,恐怕不能長久地安享國家之福。」


4. 總結


孔子闡明天地人三才相參之理,治國須兼顧天時、地利與人和,不可偏廢。


啟示


君主須察天命、順地勢、重人事。


天地人三道並行,方能保國長久。


忽略其一,政道必失統,國祚難延。





二二、


1. 原文


公愀然其色。

子曰:「君藏玉惟慎用之,雖慎敬而勿愛,民亦如之。執事無貳,五官有差,喜無並愛,卑無加尊,淺無測深,小無招大,此謂楣機。楣機賓薦不蒙,昔舜徵薦此道於堯,堯親用之,不亂上下。」


2. 注釋


1. 愀然:神色莊重、嚴肅。



2. 藏玉惟慎用之:比喻君主對人才如珍玉般謹慎使用。



3. 勿愛:不可因私情而偏愛。



4. 執事無貳:主管事務的人不可有二心。



5. 五官有差:五官職分明,不可混亂。



6. 喜無並愛:喜好不應同時偏向多人。



7. 卑無加尊:卑者不可逾越尊者。



8. 淺無測深:淺見者不可妄評深識。



9. 小無招大:小人不可招納大臣。



10. 楣機:楣為門楣,機為樞機,比喻政事之根本與關鍵。



11. 賓薦不蒙:賢才舉薦得以清明,不為私情所蔽。



12. 舜徵薦此道於堯:指舜向堯陳述此用人之道。




3. 白話文


魯公神色肅然。孔子說:「君主收藏玉器要謹慎使用,即使再謹慎、再恭敬,也不可因愛惜而不加以任用;對百姓也是如此。辦事者不可兩心,官職要分明;喜好不可平均於眾,卑者不可冒犯尊者,淺者不可妄測深者,小者不可輕招大者。這就叫『楣機』——政事的根本樞要。掌握這個道理,舉薦之人能清明不被蒙蔽。從前舜曾以此道陳於堯,堯親自採納,所以上下秩序不亂。」


4. 總結


孔子以「藏玉喻人」說明君主用人之道,貴在慎而不愛、公而不私,使職分有序、上下明辨,方能治國安民。


啟示


君主用人應慎選而不偏愛。


官分職明,方能政不亂。


公正無私,才能使上下有序、國治民和。





二三、


1. 原文


公曰:「請問民徵。」

子曰:「無以為也。難行。」


2. 注釋


1. 民徵:指治理民眾的徵驗或施政的標準。



2. 無以為也:沒有一定的方法可依。



3. 難行:難以施行。




3. 白話文


魯公問道:「請教治理人民的準則是什麼?」

孔子回答說:「沒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遵循,因為這件事很難實行。」


4. 總結


孔子指出治理人民沒有固定公式,須因時因人制宜,非可一概而論。


啟示


治民之道應靈活變通,非拘於一法。


執政者須察時審勢,方能得民心。


明智的領導重在權衡與適度,而非僵化守成。





二四、


1. 原文


公曰:「願學之,幾必能。」

子曰:「貪於味不讓,妨於政。願富不久,妨於政。慕寵假貴,妨於政。治民惡重,妨於政。為父不慈,妨於政。為子不孝,妨於政。大縱耳目,妨於政。好色失志,妨於政。好見小利,妨於政。變從無節,橈弱不立,妨於政。剛毅犯神,妨於政。鬼神過節,妨於政。」


2. 注釋


1. 幾必能:幾乎能做到。



2. 貪於味不讓:貪食享樂,不知節制。



3. 慕寵假貴:追求榮寵虛名。



4. 治民惡重:治理百姓時嚴苛過度。



5. 大縱耳目:放縱感官,沉溺享樂。



6. 好見小利:貪圖眼前微利而失大義。



7. 變從無節:變化無常,行事無度。



8. 橈弱不立:意志軟弱,無法堅持正道。



9. 剛毅犯神:剛愎自用而冒犯天意。



10. 鬼神過節:對祭祀鬼神失其節度。




3. 白話文


魯公說:「我願意學習這些道理,是否可以做到呢?」

孔子說:「若人貪食而不知節制,就會妨礙政治;想求富貴卻不長久,也妨礙政治;貪戀寵愛、假冒尊貴,妨礙政治;治理百姓過於嚴苛,妨礙政治;為父不慈,妨礙政治;為子不孝,妨礙政治;放縱感官,妨礙政治;沉迷女色而失去志氣,妨礙政治;貪求小利,妨礙政治;行事無度、性情軟弱不堅定,妨礙政治;剛愎自用而冒犯神明,妨礙政治;對鬼神祭祀失其節制,亦妨礙政治。」


4. 總結


孔子指出,治國者若不能自律、節制欲望,則政必亂。治理之道根本在修身,去私慾而守中正,方能使政治清明。


啟示


為政者須以德為本,先正其心。


貪、驕、淫、弱、忿、惑,皆能敗政。


治國之道,首在克己復禮。





二五、


1. 原文


幼勿與眾,克勿與比,依勿與謀,放勿與游,徼勿與事。


2. 注釋


1. 幼:年少時。



2. 勿與眾:不可與眾人同流合污。



3. 克:剛強自勝之人。



4. 勿與比:不可結黨相附。



5. 依:依附他人。



6. 勿與謀:不可與人共謀私計。



7. 放:放縱之人。



8. 勿與游:不可與放蕩者遊。



9. 徼:追求僥倖之事。



10. 勿與事:不可與其共事。




3. 白話文


年輕時不要隨波逐流;剛強自恃的人不可結黨相依;依附他人者不可共謀;放縱的人不可交遊;追求僥倖之事的人不可共事。


4. 總結


此句教人慎交朋友與結伴之人,指出交友與從事之道皆須端正,不可貪利或附勢,否則必受其害。


啟示


交友需審慎,勿隨眾從流。


遠離貪、放、僥倖之徒,方能保身立德。


年輕時尤須自守,勿因群勢而失正。





二六、


1. 原文


臣聞之弗慶,非事君也。君聞之弗用,以亂厥德,臣將慶其簡者。蓋人有可知者焉,貌色聲眾有美焉,必有美質在其中者矣。貌色聲眾有惡焉,必有惡質在其中者矣。此者伯夷之所後出也。


2. 注釋


1. 弗慶:不稱頌、不讚美。



2. 非事君也:不是盡忠於君。



3. 以亂厥德:因此而使君德混亂。



4. 臣將慶其簡者:我將讚美能分辨賢愚的君主。



5. 貌色聲眾:外貌、氣色、聲音與舉止。



6. 美質:內在的善良德性。



7. 惡質:內在的邪惡品性。



8. 伯夷:古代以高潔聞名的賢人。



9. 後出:後世出現之人,引申為以伯夷為榜樣的人。




3. 白話文


臣聽說,若聽聞善言而不讚美,便不是忠於君主;若君主聽到好建議而不採納,就會擾亂自己的德行。我將稱讚那能分辨人品的明君。人的品格是可以察知的,若外貌、氣色、聲音與舉止皆端正美好,必定有善良的本質在其中;若其外貌氣色聲音舉止醜惡,則必有邪惡之質藏於內。這正是後世效法伯夷那樣高潔之人的準則。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臣之間應以誠心相待:臣應讚美善政、諫止惡行,君應虛心納諫、明辨賢愚。觀人可由外知內,德行之美惡往往形於容色。


啟示


忠臣必直言讚善諫惡,非阿諛也。


明君當納諫察人,以德為本。


外貌與神色往往映照內心,修德則形亦美。





二七、


1. 原文


子曰:「伯夷建國建政,脩國脩政。」公曰:「善哉。」


2. 注釋


1. 伯夷:古代著名的高士,以清廉正直聞名。



2. 建國建政:建立國家與制度,奠定治國之基。



3. 脩國脩政:整飭國政、修明政治,使其完善。



4. 善哉:稱讚之詞,意為「說得好」。




3. 白話文


孔子說:「伯夷建立國家時能建立政教制度,治理國家時能修明政治,使國政端正。」魯公聽後說:「說得很好。」


4. 總結


此段讚揚伯夷能以德立國、以政修國,治政有道,堪為典範。孔子藉此言,意在提醒君主治國須本於德而行於政。


啟示


治國之道,德政並重。


建立制度後仍須修明政事,方能長治久安。


明君應效法古賢,內修德、外治政,以安天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52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一、 1. 原文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2. 注釋 1. 四代:指夏、商、周、及更早的堯舜之世。 2. 政刑:政治與刑法制度。 3. 論其明者:指選擇其中最清明、最合理的制度。 4
2025/10/11
一、 1. 原文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2. 注釋 1. 四代:指夏、商、周、及更早的堯舜之世。 2. 政刑:政治與刑法制度。 3. 論其明者:指選擇其中最清明、最合理的制度。 4
2025/10/09
十六、 1. 原文 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 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在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2. 注釋 1. 功事:指勞役、政事與各種工作。 2. 餱糧:行糧、乾糧,亦指人民的食物儲備
2025/10/09
十六、 1. 原文 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 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在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2. 注釋 1. 功事:指勞役、政事與各種工作。 2. 餱糧:行糧、乾糧,亦指人民的食物儲備
2025/10/09
一、 1. 原文 公曰:「千乘之國,受命於天子,通其四疆,教其書社,循其灌廟,建其宗主,設其四佐,列其五官,處其朝市,為仁如何?」 子曰:「不仁,國不化。」 2. 注釋 1. 千乘之國:指中等諸侯國,能出兵千乘之地。 2. 受命於天子:承受天子之命以治國。
2025/10/09
一、 1. 原文 公曰:「千乘之國,受命於天子,通其四疆,教其書社,循其灌廟,建其宗主,設其四佐,列其五官,處其朝市,為仁如何?」 子曰:「不仁,國不化。」 2. 注釋 1. 千乘之國:指中等諸侯國,能出兵千乘之地。 2. 受命於天子:承受天子之命以治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歷代的聖賢英雄。即使出自凡夫、草莽,矢志貫徹自我而流芳百世!該當效仿否?
Thumbnail
歷代的聖賢英雄。即使出自凡夫、草莽,矢志貫徹自我而流芳百世!該當效仿否?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