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2. 注釋
1. 四代:指夏、商、周、及更早的堯舜之世。
2. 政刑:政治與刑法制度。
3. 論其明者:指選擇其中最清明、最合理的制度。
4. 可以為法乎:能否作為後世效法的準則。
5. 何哉:反詰之語,意為「怎麼能這樣說呢?」
6. 皆可法也:表示四代的政刑各有可取之處,皆值得效法。
3. 白話文
公問:「四代的政治與刑法,若論其中最明智的,可否作為後世的法則呢?」
子回答:「怎麼能只選其一呢?四代的政治刑法都可以作為效法的典範。」
4. 總結
此段強調古代四代之治皆有法可依、道可行,不應偏取其一。明政立法之道,在於取諸古而不偏廢,兼收並蓄以成治體。
啟示
學古貴在兼容並取,不拘一代。
治國者應洞察歷代制度之理,融會以成新法。
二、
1. 原文
公曰:「以我行之,其可乎?」
子曰:「否,不可。臣願君之立知而以觀聞也,四代之政刑,君若用之,則緩急將有所不節;不節,君將約之;約之,卒將棄法;棄法,是無以為國家也。」
2. 注釋
1. 以我行之:用我(指公、當今君主)的情況來實行這些制度。
2. 其可乎:是否可行、是否適合。
3. 否,不可:回答是否定,不可行。
4. 臣願君之立知而以觀聞也:臣希望君主建立判斷力(立知),用所見所聞來審察事物。
5. 四代之政刑:指夏、商、周及先代(堯舜等)的政治和刑法制度。
6. 君若用之:君主如果直接套用(四代的政刑)。
7. 緩急將有所不節:處理緩急、緊急與緩和事務時,度數(分寸)會有所不合、不相稱。
8. 不節,君將約之:因為不合度,君主要去限制、節減、簡化這些制度。
9. 約之,卒將棄法:一旦常常節減、改動,最後會完全放棄原有法制。
10. 棄法,是無以為國家也:若放棄法制,就無法治理國家。
3. 白話文
公問:「以我現在的情況去實行(古代的法制),可行嗎?」
孔子答:「不可以。我希望君主能先建立判斷力,憑所見所聞來審察。若你原封不動地套用四代的政刑,遇到緩急(時局變化)時尺度必然不合;尺度不合,你會去節減、改動它;改動久了,最後會把法放棄不施行。放棄法制,國家就無以為治了。」
4. 總結
孔子告誡不可盲目套用古制,治國需君主有判斷與觀察能力,因時制宜地採取古法。若不如此,古法在實際運用中因不合時宜而被削減,最終導致法制崩壞,國家無以為治。
啟示
治政要有智慧和審察,不可生搬硬套。
傳統制度需結合時勢加以取捨,而非盲從或任意廢棄。
法制一旦被頻繁削改,最終可能失其效用,國家治理將受損。
三、
1. 原文
公曰:「巧匠輔繩而斲,胡為其棄法也。」
子曰:「心未之度,習未之狎,此以數踰而棄法也。」
2. 注釋
1. 巧匠輔繩而斲:巧匠用繩子作輔助工具來雕斲木材,比喻做事有規矩、依法而行。
2. 胡為其棄法也:為什麼會捨棄規矩法則呢?
3. 心未之度:心思未經衡量、未達到度量。
4. 習未之狎:習慣未熟練、未親近掌握。
5. 以數踰而棄法也:因為計算超過規範,操作超出法度,才會放棄規矩法則。
3. 白話文
公問:「巧匠用繩子輔助來雕斲木材,為什麼會放棄法度呢?」
孔子說:「因為心未能衡量,習尚未熟練,操作超越規範,所以才會棄法。」
4. 總結
孔子以巧匠為喻,說明即使有規矩法度,若心智未達度量,習慣未熟練,行事便會偏離法則。規矩需要心與習的配合才能得以遵守。
啟示
法度須內心衡量、熟練實踐方能遵守。
規矩不是僅靠外在形式,而需心與行的合一。
初學者或未熟練者易因操作超越規範而破壞制度。
四、
1. 原文
夫規矩準繩鈞衡,此昔者先王之所以為天下也。
小以及大,近以知遠,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
2. 注釋
1. 規矩準繩鈞衡:比喻古代先王制定的法度、標準與衡量工具。
2. 此昔者先王之所以為天下也:這些法度是先王治理天下的依據。
3. 小以及大:從小事到大事皆可依循。
4. 近以知遠:從眼前之事可以推知遠方之理。
5. 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今天若依此法度行事,可以理解古人的治理,也能觀察現今的情況。
6. 其此邪:難道不是這樣嗎?(語氣疑問,表示強調認同)
3. 白話文
規矩、準繩、衡量之法,是古代先王治理天下的根本。從小事到大事,從眼前可推及遠方,今天實行它,就能理解古人的治理智慧,也能觀察和分析當今局勢,難道不是這樣嗎?
4. 總結
孔子強調法度與規矩的重要性,指出古今皆可依循,從小見大,從近知遠,行之可通古察今。
啟示
法度與規矩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從小事可推知大事,從當下可理解古今。
行事應以規矩為依據,以達至智慧與公正。
五、
1. 原文
水火金木土穀,此謂六府,廢一不可,進一不可,民並用之;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
2. 注釋
1. 水火金木土穀:指自然資源與五行之物,以及穀物,用於治理與民生。
2. 此謂六府:六者合稱六府,即治理國家與養民的重要資源。
3. 廢一不可,進一不可:任何一項缺失或過度,都不行;需均衡使用。
4. 民並用之:百姓共同受益於六府之用。
5. 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今天實行這種均衡之法,可理解古代治理智慧,也可觀察當今社會。
6. 其此邪:難道不是這樣嗎?(語氣疑問,強調正確性)
3. 白話文
水、火、金、木、土和穀物,合稱六府,治理國家時不能缺少任何一項,也不能過度使用,百姓都共同依賴這些資源。今天若按此法治理,就能理解古人的智慧,也能觀察和分析當今的情況,難道不是這樣嗎?
4. 總結
孔子強調資源均衡的重要性,認為治理國家需全面兼顧六府,缺一不可,過多亦不可。
啟示
國家治理與民生依賴六府資源,需均衡使用。
過度或不足皆會影響社會安定。
行事應循古法智慧,以觀察與調整現今政策。
六、
1. 原文
昔夏、商之未興也,伯夷謂此二帝之眇。
2. 注釋
1. 昔:從前。
2. 夏、商之未興也:指夏、商兩朝尚未興起之前。
3. 伯夷:古代賢人,為上古聖賢之一。
4. 謂此二帝:指堯、舜二帝。
5. 眇:微小、不顯;此指當時尚未興盛,名聲未顯。
3. 白話文
從前夏、商兩朝還沒有興起的時候,伯夷稱堯、舜這兩位帝王還只是默默無聞之人。
4. 總結
此言聖人未遇之時,亦有未顯之日,顯示興衰有時、德行待時而彰。
啟示
君子當修德以待時,不可躁進。
盛名與興盛皆須時機成熟。
德在深藏而後發,乃真聖之道。
七、
1. 原文
公曰:「長國治民恆幹;論政之大體,以教民辨;歷大道,以時地性;興民之陽德以教民事;上服周德之典,以順事天子;脩政勤禮,以交諸侯;大節無廢,小眇後乎?」
2. 注釋
1. 長國治民:治理國家與百姓。
2. 恆幹:恆常的綱領、根本。
3. 論政之大體:討論政治的大方向與原則。
4. 教民辨:教導人民分辨是非善惡。
5. 歷大道:遵循大道之理。
6. 以時地性:依時節與地理之性質施政。
7. 興民之陽德:發揚人民的善德、光明之性。
8. 以教民事:以德行教導百姓從事各種事業。
9. 上服周德之典:上奉周朝之德制典章。
10. 以順事天子:以順服之道事奉天子。
11. 脩政勤禮:修治政治,勤行禮儀。
12. 以交諸侯:以禮交往諸侯。
13. 大節無廢:重要的道德原則不可廢弛。
14. 小眇:細微之事。
15. 後乎:指推遲、放在其次。
3. 白話文
公說:「治理國家與百姓,應有恆常的綱領;要討論政治的大方向,以教導人民辨明是非;遵循大道,順應時節與地性;興起人民的善德以教導他們行事;在上則遵守周朝的德典以順事天子;修治政治、勤行禮儀以與諸侯相交;大節不可廢棄,而細微小事則可後處。」
4. 總結
此段闡述治國之要在於以德為本、以禮為行,明大體而節小務,順天理以化民。
啟示
治國應以大道為綱,以民心為本。
德禮並行,才能上下和順。
執守大節,方能立國長久。
八、
1. 原文
子曰:「否,不可後也。詩云:『東有開明,於時雞三號,以興庶虞,庶虞動,蜚征作。嗇民執功,百草咸淳,地傾水流之。』是以天子盛服朝日于東堂,以教敬示威于天下也。是以祭祀,昭有神明;燕食,昭有慈愛;宗廟之事,昭有義;率禮朝廷,昭有五官;無廢甲冑之戒,昭果毅以聽;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昭哀。哀愛無失節,是以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皆先王之所先施於民也,君而後此則為國家失本矣。」
2. 注釋
1. 東有開明:指日出之處,象徵光明與始動。
2. 庶虞:眾多百官、民眾。
3. 蜚征作:萬物飛動而起,象徵勞作興起。
4. 嗇民執功:百姓盡力耕作與勞動。
5. 百草咸淳:萬物生長繁茂。
6. 朝日于東堂:天子於早晨朝見太陽以表敬天之意。
7. 祭祀昭有神明:祭祀時彰顯對神明的敬意。
8. 燕食昭有慈愛:宴會時顯示恩慈與和樂。
9. 宗廟之事昭有義:宗廟祭祀彰顯道義與孝道。
10. 率禮朝廷昭有五官:朝廷依禮制行事,五官分職各明。
11. 甲冑之戒:軍備警戒,不忘武備。
12. 崩、薨、卒、不祿、死:分別為君、諸侯、大夫、士、庶人的不同死稱。
13. 哀愛無失節:哀傷與愛念不失其節度。
14. 先施於民:先王率先以身作則施行於民間。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可以落後啊。《詩經》說:『東方出現光明,雞鳴三聲,萬民皆起,百官行事,萬物興作,百姓勤勞,草木茂盛,大地順應水流而安然。』所以天子穿著盛服在東堂朝見初升的太陽,以此教化天下,使人知敬畏、示威儀。於是祭祀顯示敬神之誠;宴飲顯示慈愛之情;宗廟之事彰顯義理;朝廷依禮有五官之分;不廢軍備之戒,顯果敢聽政;天子去世稱崩,諸侯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庶人稱死,以示哀敬。哀傷與愛念不失節度,因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敬。這些都是古代聖王最先教化於民的事情。如果君主把這些放在後面,國家就會失去根本。」
4. 總結
此段闡明治國之道需以禮教為先,敬天、孝親、慈民皆為政治根本。聖王以自身行為教化天下,使人倫有序、上下相親。若君主忽視此道,則國本動搖。
啟示
行政之本在於德禮與教化,不可本末倒置。
君主或領導者應以身作則,使民效法。
禮教為治國安民之基,失之則政亂人離。
九、
1. 原文
公曰:「善哉,子察教我也。」
子曰:「鄉也,君之言善,執國之節也。君先眇而後善,中備以君子言,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奐然而興,民壹始。」
2. 注釋
1. 善哉:讚嘆之詞,意為「很好啊」。
2. 察教:明察教誨,指能洞察、理解教導之意。
3. 鄉也:當地、此處,或指「方才」之意。
4. 執國之節:掌握治國的大法與原則。
5. 先眇而後善:先有微細的觀察,再能達到通達之善。
6. 中備以君子言:其中兼備君子之言與德行。
7. 可以知古,可以察今:能由此了解古人之道,察明今日之理。
8. 奐然而興:形容光明盛大、文明復興。
9. 民壹始:百姓歸一於正,萬事得以重新開始。
3. 白話文
公說:「很好啊,你的教誨真是明察而深遠。」
孔子回答:「方才您所說的話很好,這正是治國的根本原則。君主若能先從細微處審察,然後求得善政,中間又能以君子之言充實自己,就能通曉古今之理。如此一來,政教光明興盛,百姓也能齊心歸正,一切由此而新。」
4. 總結
此段說明君主治國須從細微處察理,由小見大,兼納君子之言,以達通古今、明興治之道。能如此者,則國運昌明,百姓歸心。
啟示
治政須先察微以知大。
君主應虛心納諫,以君子之言輔其治。
能通古今之理者,方可使國家重振與長治。
十、
1. 原文
公曰:「是非吾言也,吾一聞於師也。」
子吁焉其色曰:「嘻,吾行道矣。」
公曰:「道邪?」
子曰:「道也!」
2. 注釋
1. 吾言:我的話。
2. 吾一聞於師也:我曾從老師那裡聽來的。
3. 吁焉其色:感嘆而神情激動。
4. 嘻:感嘆詞,表示欣然或感動之情。
5. 行道:實踐大道,實行真理與正道。
6. 道邪:詢問是否真為「道」的意思。
7. 道也:確定地回答,這就是「道」。
3. 白話文
魯公說:「這話並不是我自己說的,我是從老師那裡聽來的。」
孔子聽後神情激動,感嘆道:「啊!我終於能實行大道了!」
魯公問:「是大道嗎?」
孔子答道:「正是大道啊!」
4. 總結
此段表現出孔子對「道」的深刻領悟與真誠感動。當聽見君主能言中大道時,他深知理想的政治與人道精神終於得以實現。
啟示
真正的「道」不在於言語,而在於能被理解與實踐。
君臣相契於道,乃治世之基。
君若能承傳師法,臣若能行之於世,則大道可行於天下。
十一、
1. 原文
公曰:「吾未能知人,未能取人。」
子曰:「君何為不觀器視才?」
公曰:「視可明乎?」
子曰:「可以表儀。」
2. 注釋
1. 知人:了解他人的品德與才能。
2. 取人:任用或錄用人才。
3. 觀器:觀察器物,比喻察看人之才能與氣度。
4. 視才:審視才幹與德行。
5. 表儀:表現於外的儀容與舉止,可為人品之標誌。
3. 白話文
魯公說:「我還不能真正了解人,也不能正確地任用人才。」
孔子說:「君王為何不觀察人如觀察器物那樣,以觀其才呢?」
魯公問:「僅看外表就能明白人的才德嗎?」
孔子回答:「可以從外在的儀表舉止看出端倪。」
4. 總結
孔子以「觀器視才」比喻察人之法,主張從外在舉止可見內在品德,提醒君主應善於察人。
啟示
察人用人需兼顧內外觀察。
君主不應拘泥形式,而要以德衡才。
人之品行終難偽裝,觀其表儀可見其性情。
十二、
1. 原文
公曰:「願學之。」
子曰:「平原大藪,瞻其草之高豐茂者,必有怪鳥獸居之,且草可財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穀;高山多林,必有怪虎豹蕃孕焉;深淵大川,必有蛟龍焉;民亦如之,君察之,可以見器見才矣。」
2. 注釋
1. 願學之:希望學習其中的道理。
2. 平原大藪:廣闊的平地與大叢林。
3. 怪鳥獸:奇異或稀有的鳥獸,象徵異才。
4. 艾而夷之:割除草木使土地平整。
5. 宜五穀:適合耕種五穀。
6. 蛟龍:神龍之類的生物,比喻深藏不露之才。
7. 器:才具、德行。
8. 見器見才:看出人的品性與才能。
3. 白話文
魯公說:「我願意學習這個道理。」
孔子說:「在平原與大叢林中,若見到草木高大茂盛,必定有奇異的鳥獸居住其中,那草木也能成為財物;若將之割平整地,則此地必定適合種五穀。高山多樹木,必有猛虎與豹在其中繁育;深淵與大河,必有蛟龍潛伏。人民也和這些情況相似,君主若能細察,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器度與才能。」
4. 總結
孔子以自然現象作比,說明君主觀人之道:由外觀環境之茂盛,可知內藏奇物;由人之行止氣度,可見其才德。
啟示
察人之道如觀天地萬物,外象可見內實。
君主需具洞察力,方能得賢任能。
真才常深藏不露,唯明察者能識之。
十三、
1. 原文
公曰:「吾猶未也。」
子曰:「群然,戚然,頤然,睪然、踖然、柱然、抽然、首然、僉然、湛然、淵淵然、淑淑然、齊齊然、節節然、穆穆然、皇皇然。」
2. 注釋
1. 吾猶未也:我仍然不明白。
2. 群然:形容氣度和順,能與人群合。
3. 戚然:親切誠懇之貌。
4. 頤然:安然自持、容貌端肅。
5. 睪然:高明察視、能見深遠之意。
6. 踖然:謹慎進止、行動合禮。
7. 柱然:正直堅定如柱。
8. 抽然:超然獨立,拔俗之姿。
9. 首然:端正莊重。
10. 僉然:與眾一致,協和無偏。
11. 湛然:沉靜而深定。
12. 淵淵然:深邃如淵。
13. 淑淑然:溫良和善。
14. 齊齊然:整齊有度。
15. 節節然:有節制、有分寸。
16. 穆穆然:和敬莊穆。
17. 皇皇然:盛大光明、容貌尊嚴。
3. 白話文
魯公說:「我還是不明白。」
孔子說:「一個人的外在神態可見其內在品德。群然,是能與眾人親善;戚然,是誠懇近人;頤然,是安詳自重;睪然,是聰明洞察;踖然,是謹慎有禮;柱然,是剛正堅立;抽然,是超然不俗;首然,是端莊自持;僉然,是合群而不偏;湛然,是沉靜深遠;淵淵然,是智深如淵;淑淑然,是溫和善良;齊齊然,是整肅有度;節節然,是有節制;穆穆然,是莊重恭敬;皇皇然,是光明尊嚴。這些神態,皆能見其人之器與德。」
4. 總結
孔子以十六種神情舉例,教君主以察人之法,觀其神貌舉止可見其德性。
啟示
察人之道在於觀其氣度與容貌,不徒聽其言。
德性外顯於神態,明君能從細微見大。
君子應修內以正外,使貌與心相符。
十四、
1. 原文
見才色脩聲不視聞,怪物恪命不改志,舌不更氣。見之舉也,得之取也,有事事也。事必與食,食必與位,無相越踰。昔虞舜天德嗣堯,取相十有六人如此。
2. 注釋
1. 才色脩聲:指人的才華、儀容與聲名。
2. 不視聞:不以外貌與名聲作為取人的標準。
3. 怪物:性情特異之人,或行為出眾者。
4. 恪命不改志:謹守天命,不因外物而改變志向。
5. 舌不更氣:言語平正,不矯飾浮華。
6. 見之舉也:能識人而舉用之。
7. 得之取也:能任用賢才為己所用。
8. 有事事也:處事有方,辦理國政。
9. 事必與食:職事必有相應的俸祿。
10. 食必與位:俸祿必與職位相稱。
11. 無相越踰:不應超越制度,避免僭濫。
12. 虞舜天德嗣堯:舜以天德繼承堯之位。
13. 取相十有六人如此:指舜所任用的十六位賢臣皆具此德行。
3. 白話文
觀察人才,不以容貌與聲名為取人之準則;遇到性情特異之人,仍恪守天命,不改其志,言語不浮誇矯飾。能識人而舉用,是「見」;能任賢而取之,是「得」;能使其各司其職,是「事」。每個職事都應有相應俸祿,每份俸祿都應配合其職位,不可越制。從前舜以天德承繼堯位,任用的十六位輔臣,皆是如此之人。
4. 總結
此段論述舜取才之道,強調任人唯德,不以外貌聲譽為準,制度嚴明,賞罰有度。
啟示
明君取人以德,不以貌取,不以名求。
治國須職責分明,俸祿相稱。
堯舜之治在於舉賢用能,而非華辭虛名。
十五、
1. 原文
公曰:「嘻,美哉。子道廣矣。」曰:「由德徑徑。吾恐惛而不能用也。何以哉?」
2. 注釋
1. 嘻:感歎詞,表示讚歎或驚歎之意。
2. 子道廣矣:指孔子的道理博大精深。
3. 由德徑徑:意為以德為途徑,行道正直無私。
4. 惛:指昏昧、愚鈍,這裡是謙詞,表示自己才智不足。
5. 何以哉:表示疑問,意為「該怎麼辦呢」。
3. 白話文
魯公說:「啊,美啊!您的道理真是廣大無邊。」
孔子說:「這是因為以德為路,正直而行。我只是擔心自己昏鈍糊塗,不能真正實行這個道理。該怎麼辦呢?」
4. 總結
此段顯示魯公讚歎孔子之道宏大深遠,而孔子則謙虛自省,認為雖明白德行之道,卻恐懼自身不能實踐。
啟示
行道不止在於知,而在於能踐。
真正的智者常懷謙心,恐不足以配德。
德行是通向大道的唯一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