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是不是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和伴侶的關係總是在「黏得太緊」和「離得太遠」之間徘徊?或者,你發現自己總是吸引到特定類型的人,關係模式也總是重複上演?🤔
這背後的原因,或許可以從**辛蒂·哈贊(Cindy Hazan)**這位心理學家的「成人依附理論」中找到答案!
💡 她將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的兒童依附理論,延伸應用到成人的人際關係與愛情上,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是如何影響我們長大後的愛情模式。
1. 為什麼童年經驗這麼重要?🧐
辛蒂·哈贊認為,我們在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建立的依附關係,會成為我們大腦中一套隱藏的「關係腳本」。這個腳本會影響我們長大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反應模式。
簡而言之,童年時期的親子依附,就像是我們學習「如何去愛與被愛」的第一堂課!💖
2. 解鎖4種依附人格,你是哪一種?🔑
辛蒂·哈贊將成人的依附類型,分為四種,讓我們一起來對號入座吧!
(1)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特質: 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從小在父母的愛與穩定中長大。他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相信他人是可靠的。在關係中,他們能自在地表達情感,也允許伴侶有獨立的空間,是所有依附類型中最健康的。他們在面對衝突時,更傾向於有效溝通而非逃避或攻擊。因為童年時的穩固基石,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能更冷靜地應對。
育兒心法:
- 提供穩定且一致的愛:當孩子需要你時,給予及時的回應。例如,當他跌倒時,先給予安慰再處理傷口;當他表現好時,不吝嗇地給予肯定。
- 給予適度的自由:鼓勵孩子探索,並給予他足夠的空間。當孩子主動想做一件事時,信任他的能力,給他機會嘗試,即使失敗了也給予支持,這能強化他的自主性與自信。
(2) 焦慮型依附(Anxious/Preoccupied Attachment)🥺
特質: 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小時候可能經歷過照顧者不一致的愛(有時很愛,有時又很冷淡)。這讓他們長大後在關係中容易感到不安全,常常需要尋求伴侶的關注與肯定,害怕被拋棄。他們會過度解讀伴侶的行為,並不斷猜測對方是否依然愛自己。在衝突中,他們傾向於用情緒化的方式表達,試圖重新吸引對方的注意。
育兒心法:
- 練習「情緒共振」:當孩子情緒起伏時,溫柔地接住他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是被看見的。例如,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時,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你最喜歡的玩具被搶走了,對不對?」
- 避免「愛的大起大落」:給予孩子穩定且可預測的愛,讓他明白你的愛不會因為他的行為而改變。不該用「如果你不乖,媽媽就不愛你了」這種話來威脅,這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不安全感。
(3) 逃避型依附(Avoidant/Dismissive Attachment)😎
特質: 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從小可能被教導要獨立、不依賴。他們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在關係中會顯得疏離,傾向於迴避親密。他們會用「我很好,我不需要你」來武裝自己。面對衝突時,他們會選擇逃避,避免正面溝通,因為他們認為情感表達是一種軟弱,會讓自己處於弱勢。這源於他們童年時,需求被忽視的經驗,因此學會了獨立來保護自己。
育兒心法:
- 鼓勵孩子表達情感:溫柔地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讓他知道表達情緒是安全的。可以主動問他:「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或是「你為什麼這麼開心/難過?」
- 避免過度強調獨立:告訴孩子,依賴和求助並不可恥,這也是愛的表現。讓孩子知道,尋求幫助並不會讓他變得軟弱,反而是一種勇氣的表現。
(4)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Fearful-Avoidant Attachment)😵💫
特質: 這是最複雜的一種依附類型,通常源於童年時期混亂、甚至帶有創傷的經驗。照顧者可能同時是愛的來源,也是恐懼的來源。這讓他們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在關係中充滿矛盾。他們可能會在「靠近」和「遠離」之間反覆,難以建立穩定的關係。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在面對親密關係時會表現出極度的不穩定與不安。
育兒心法:
- 為孩子建立穩定的安全圈:在孩子的生活中,提供一個穩定且充滿愛的環境。這需要父母付出極大的耐心與恆心,讓孩子知道家是個可以信任的港灣。
-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孩子有嚴重的創傷或依附問題,請務必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這對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透過專業的介入,能幫助孩子重新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
總結一下:
辛蒂·哈贊的理論告訴我們,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是我們一輩子情感關係的基石。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而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則是我們能給予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讓我們一起,從現在開始,為孩子編織一張充滿愛與安全的網,讓他未來能勇敢地去愛,也能自在地被愛吧!💖
你覺得自己或孩子的依附類型,是屬於哪一種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起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