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種依附人格?辛蒂·哈贊的愛情理論,教你從小建立愛的連結!💕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嗨👋你是不是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和伴侶的關係總是在「黏得太緊」和「離得太遠」之間徘徊?或者,你發現自己總是吸引到特定類型的人,關係模式也總是重複上演?🤔

這背後的原因,或許可以從**辛蒂·哈贊(Cindy Hazan)**這位心理學家的「成人依附理論」中找到答案!
💡 她將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的兒童依附理論,延伸應用到成人的人際關係與愛情上,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是如何影響我們長大後的愛情模式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鎖這份「愛的說明書」,看看自己和孩子分別屬於哪一種依附類型,並學習如何從小建立健康的愛的連結吧!✨

1. 為什麼童年經驗這麼重要?🧐

辛蒂·哈贊認為,我們在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建立的依附關係,會成為我們大腦中一套隱藏的「關係腳本」。這個腳本會影響我們長大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反應模式。

簡而言之,童年時期的親子依附,就像是我們學習「如何去愛與被愛」的第一堂課!💖

2. 解鎖4種依附人格,你是哪一種?🔑

辛蒂·哈贊將成人的依附類型,分為四種,讓我們一起來對號入座吧!

(1)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特質: 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從小在父母的愛與穩定中長大。他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相信他人是可靠的。在關係中,他們能自在地表達情感,也允許伴侶有獨立的空間,是所有依附類型中最健康的。他們在面對衝突時,更傾向於有效溝通而非逃避或攻擊。因為童年時的穩固基石,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能更冷靜地應對。

育兒心法:

  • 提供穩定且一致的愛:當孩子需要你時,給予及時的回應。例如,當他跌倒時,先給予安慰再處理傷口;當他表現好時,不吝嗇地給予肯定。
  • 給予適度的自由:鼓勵孩子探索,並給予他足夠的空間。當孩子主動想做一件事時,信任他的能力,給他機會嘗試,即使失敗了也給予支持,這能強化他的自主性與自信。

(2) 焦慮型依附(Anxious/Preoccupied Attachment)🥺

特質: 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小時候可能經歷過照顧者不一致的愛(有時很愛,有時又很冷淡)。這讓他們長大後在關係中容易感到不安全,常常需要尋求伴侶的關注與肯定,害怕被拋棄。他們會過度解讀伴侶的行為,並不斷猜測對方是否依然愛自己。在衝突中,他們傾向於用情緒化的方式表達,試圖重新吸引對方的注意。

育兒心法:

  • 練習「情緒共振」:當孩子情緒起伏時,溫柔地接住他的感受,讓他知道自己是被看見的。例如,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時,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你最喜歡的玩具被搶走了,對不對?」
  • 避免「愛的大起大落」:給予孩子穩定且可預測的愛,讓他明白你的愛不會因為他的行為而改變。不該用「如果你不乖,媽媽就不愛你了」這種話來威脅,這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不安全感。

(3) 逃避型依附(Avoidant/Dismissive Attachment)😎

特質: 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從小可能被教導要獨立、不依賴。他們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在關係中會顯得疏離,傾向於迴避親密。他們會用「我很好,我不需要你」來武裝自己。面對衝突時,他們會選擇逃避,避免正面溝通,因為他們認為情感表達是一種軟弱,會讓自己處於弱勢。這源於他們童年時,需求被忽視的經驗,因此學會了獨立來保護自己。

育兒心法:

  • 鼓勵孩子表達情感:溫柔地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讓他知道表達情緒是安全的。可以主動問他:「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或是「你為什麼這麼開心/難過?」
  • 避免過度強調獨立:告訴孩子,依賴和求助並不可恥,這也是愛的表現。讓孩子知道,尋求幫助並不會讓他變得軟弱,反而是一種勇氣的表現。

(4)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Fearful-Avoidant Attachment)😵‍💫

特質: 這是最複雜的一種依附類型,通常源於童年時期混亂、甚至帶有創傷的經驗。照顧者可能同時是愛的來源,也是恐懼的來源。這讓他們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在關係中充滿矛盾。他們可能會在「靠近」和「遠離」之間反覆,難以建立穩定的關係。這種依附類型的人,在面對親密關係時會表現出極度的不穩定與不安。

育兒心法:

  • 為孩子建立穩定的安全圈:在孩子的生活中,提供一個穩定且充滿愛的環境。這需要父母付出極大的耐心與恆心,讓孩子知道家是個可以信任的港灣。
  •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孩子有嚴重的創傷或依附問題,請務必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這對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透過專業的介入,能幫助孩子重新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

總結一下:

辛蒂·哈贊的理論告訴我們,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是我們一輩子情感關係的基石。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而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則是我們能給予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讓我們一起,從現在開始,為孩子編織一張充滿愛與安全的網,讓他未來能勇敢地去愛,也能自在地被愛吧!💖

你覺得自己或孩子的依附類型,是屬於哪一種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起討論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5會員
115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2
親愛的爸媽們!👋你曾經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嗎?「如果你乖乖寫作業,媽媽就買玩具給你。」或是「你再這樣鬧,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些話,聽起來像是我們在引導孩子,但其實,我們正在傳遞一種叫做「條件式愛」(Conditional Love)的訊息。這份愛,就像一張有著無數「如果你…我就…」條款的合約
2025/10/12
親愛的爸媽們!👋你曾經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嗎?「如果你乖乖寫作業,媽媽就買玩具給你。」或是「你再這樣鬧,我就不喜歡你了!」🥺 這些話,聽起來像是我們在引導孩子,但其實,我們正在傳遞一種叫做「條件式愛」(Conditional Love)的訊息。這份愛,就像一張有著無數「如果你…我就…」條款的合約
2025/10/11
「懷孕與大腦結構變化」:這不是變笨,是變「超級媽媽腦」! 我完全贊同這個說法,而且這背後的機制超級引人入勝!這絕對不是像有些玩笑說的「懷孕會變笨」或「一孕傻三年」,事實上,這是一種為了育兒而發生的「高階進化」! 🚀 💡 專業知識白話說:什麼變了? 關鍵變化:灰質減少,但效率變高! 你知道
2025/10/11
「懷孕與大腦結構變化」:這不是變笨,是變「超級媽媽腦」! 我完全贊同這個說法,而且這背後的機制超級引人入勝!這絕對不是像有些玩笑說的「懷孕會變笨」或「一孕傻三年」,事實上,這是一種為了育兒而發生的「高階進化」! 🚀 💡 專業知識白話說:什麼變了? 關鍵變化:灰質減少,但效率變高! 你知道
2025/10/05
📖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寶寶,他們一樣嗎? 首先,我們先來把這兩者分開來談,再看看他們的共通點和差異。 🎢 感官尋求型人格 (Sensory Seeking) 簡單來說,這類孩子就像是個小小的「感官探險家」。 他們的大腦對周遭的感官刺激,像是聲音、光線、觸摸、動作等等,需要比一般
2025/10/05
📖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寶寶,他們一樣嗎? 首先,我們先來把這兩者分開來談,再看看他們的共通點和差異。 🎢 感官尋求型人格 (Sensory Seeking) 簡單來說,這類孩子就像是個小小的「感官探險家」。 他們的大腦對周遭的感官刺激,像是聲音、光線、觸摸、動作等等,需要比一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
Thumbnail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兩性關係中的共依存和自戀問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關注了兩個人之間的平衡怎樣或怎麼被打破了,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另外,文章也強調了多元的問題回應方式,希望讀者可以重新檢視當初吸引兩人的平衡是如何構成的,並以轉化的方式重拾吸引的動力。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兩性關係中的共依存和自戀問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關注了兩個人之間的平衡怎樣或怎麼被打破了,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另外,文章也強調了多元的問題回應方式,希望讀者可以重新檢視當初吸引兩人的平衡是如何構成的,並以轉化的方式重拾吸引的動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依戀理論中的四種依戀類型,包括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附,並提供了對應的人際關係建議。瞭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並在需要時尋求適當支持和協助,以促進更健康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依戀理論中的四種依戀類型,包括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附,並提供了對應的人際關係建議。瞭解自己的依附類型,並在需要時尋求適當支持和協助,以促進更健康關係。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探討史騰伯格愛情三角理論中親密感、激情與承諾三個面向,說明人們願意承諾一段關係的原因,並從自在愉快與避免負面後果兩個面向深入探討。
Thumbnail
探討史騰伯格愛情三角理論中親密感、激情與承諾三個面向,說明人們願意承諾一段關係的原因,並從自在愉快與避免負面後果兩個面向深入探討。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