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戴德

更新 發佈閱讀 25 分鐘

一、


1. 原文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


2. 注釋


1. 有虞:指虞舜,古代聖王之一。



2. 戴德:尊崇德行、以德治國。



3. 何以:意為「是如何做到的」。



4. 深慮:深思遠慮,指周密的思考。



5. 高舉:高尚的舉動或崇高的德行。



6. 安取:從何而得。




3. 白話文


魯公說:「從前虞舜那樣尊德行義,是怎樣做到的?他的深思遠慮又是如何產生的?他那崇高的行為又從何而來呢?」


4. 總結


魯公此問意在探究舜之所以能以德治天下的根本原因,想了解聖王之道從何而起。


啟示


聖人之德非偶得,而是深思篤行之果。


君主應追問「德由何生」,方能效法古聖治世。


治國之本,在於內修德性、外慎行事。





二、


1. 原文


子曰:「君以聞之,唯丘無以更也;君之聞如未成也,黃帝慕脩之。」曰:「明法于天明,開施教于民;行此以上明于天化也,物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


2. 注釋


1. 君以聞之:指魯公對此已有所聽聞。



2. 唯丘無以更也:孔子自稱丘,表示自己無可補充。



3. 君之聞如未成也:指君主的理解尚未完全。



4. 黃帝慕脩之:黃帝仰慕並修行此道。



5. 明法于天明:使法度合於天道之明。



6. 開施教于民:開導施教,使百姓受教化。



7. 明于天化:通達天道的化育之理。



8. 物必起:萬物皆因此而生發。



9. 民命而弗改也:百姓順命而不變其性。




3. 白話文


孔子說:「您所聽聞的說法正確,丘無需再補充;但您理解的道理似乎尚未完全。黃帝曾仰慕並實踐這種道理。」他接著說:「在天的明理中彰顯法度,對百姓施行教化;如此行之,就能上通天道的變化,萬物必因此而興起,所以百姓順應命理而不改變其性情。」


4. 總結


孔子以黃帝為例,說明治國應順天道、明法度、施教化,使人心與自然相應。


啟示


治道須合天理,教化方能長久。


法與教並行,民心方不亂。


君主應觀天明以修政,則天下可治。





三、


1. 原文


公曰:「善哉!以天教于民,可以班乎?」

子曰:「可哉。雖可而弗由,此以上知所以行斧鉞也。父之於子,天也。君之於臣,天也。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是非反天而到行耶?故有子不事父,不順;有臣不事君,必刃。」


2. 注釋


1. 以天教于民:以天道之理來教化百姓。



2. 班:頒布、推行。



3. 雖可而弗由:雖然可以行之,但若人不遵從,仍難成事。



4. 斧鉞:象徵刑罰、威權。



5. 父之於子,天也:父親對子女之恩義如同天道。



6. 君之於臣,天也:君主對臣下之義理同於天理。



7. 反天而到行:違背天道而行事。



8. 不順:不順從、不孝。



9. 必刃:必遭刑戮。




3. 白話文


魯公說:「很好!若以天道來教化百姓,能否推行呢?」

孔子答:「可以的。只是即使可行,若人們不遵從,也只是讓上位者知道何時動用刑罰罷了。父親之於子,如同天;君主之於臣,也如同天。若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這不是背逆天道的行為嗎?所以子不事父便是不順,臣不事君則必受刑罰。」


4. 總結


孔子闡明人倫與天道相通,孝順與忠誠皆是順天之行;若違逆父君,即是逆天而行,終將受罰。


啟示


人倫即天理,孝忠皆為順天之道。


教化須以天理為根,而刑罰為輔。


逆天而行,終自取其禍。





四、


1. 原文


順天作刑,地生庶物,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德。是以高舉不過天,深慮不過地,質知而好仁,能用民力,此三常之禮明而名不蹇。


2. 注釋


1. 順天作刑:依順天道而制定刑法。



2. 地生庶物:大地孕育萬物。



3. 率天如祖地:效法天道,尊地如祖,表示敬天法地之意。



4. 能用民德:善於發揮人民的德性與力量。



5. 高舉不過天:行事不超越天理。



6. 深慮不過地:思慮不離開地道的穩重。



7. 質知而好仁:質樸而有智慧,且喜行仁德。



8. 能用民力:懂得適當運用百姓之力。



9. 三常之禮:指天、地、人三者之常道與禮制。



10. 名不蹇:「蹇」為阻礙,意為名聲不受阻礙、行事順暢。




3. 白話文


順應天道來制定刑法,大地生養萬物,因此聖人教化人民時,效法天的高遠,尊重地的厚實,善於運用人民的德性。他們舉止不逾越天理,思慮不超過地道,質樸聰明而又仁愛,能善用民力。這三種恆常之道——天、地、人之禮若明,則名聲自然通達而不受阻。


4. 總結


聖人治民之道在於順天法地,兼用人德;明禮而行仁,則天下安定、名實俱通。


啟示


為政者當效法天地之常,順理而行。


仁與智並行,方能用民而不害民。


明禮守度,才能使名實俱立,行而不滯。





五、


1. 原文


禮失則壞,名失則惛。是故上古不諱,正天名也;天子之宮四通,正地事也;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正民德也;斂此三者而一舉之,戴天履地,以順民事。


2. 注釋


1. 禮失則壞:禮制若失,社會秩序便崩壞。



2. 名失則惛:「惛」指昏亂,名分若混亂,則人倫不明。



3. 上古不諱:古代不避諱天名,表示尊天之正。



4. 正天名也:表明古人尊敬天命,名實相符。



5. 天子之宮四通:天子的宮室四面開通,象徵包容與通達。



6. 正地事也:符合地之道,順應自然。



7. 天子御珽:「珽」為玉笏,象徵尊嚴。



8. 諸侯御荼:「荼」為木笏,地位次於天子。



9. 大夫服笏:大夫所持的笏,象徵臣職之分。



10. 正民德也:使人倫有序、德義分明。



11. 斂此三者而一舉之:綜合天、地、人三道而行之。



12. 戴天履地:順天而行,依地而立。



13. 以順民事:以此順導人民之事,使之有序。




3. 白話文


禮若失去則制度崩壞,名分若混亂則人心昏亂。因此上古之時,不避天名,是為了端正對天的尊稱;天子的宮殿四面開通,是為了順應地理之理;天子持玉珽、諸侯持木荼、大夫執笏,這是為了端正人民的德行。將這三者——天、地、人之理合而行之,即是承天戴地,以順民之事。


4. 總結


此段闡明「禮、名、德」三者不可偏廢,必須合天道、順地理、正人德,方能使天下安定。


啟示


禮制與名分是社會的根本,不可失。


天地人三道並行,政治與德化方能和諧。


君子治世,當順天理、審地勢、導民心,以全天下之序。





六、


1. 原文


天子告朔於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于天下也。諸侯內貢於天子,率名矅地實也,是以不至必誅。


2. 注釋


1. 告朔:古制,天子每月朔日(初一)向諸侯告示曆法與政事,以示天命所歸。



2. 率天道:遵循天道而行。



3. 敬行之:以恭敬的態度執行告朔之禮。



4. 以示威于天下:藉此表明天子之尊威與法度。



5. 諸侯內貢:諸侯向天子進貢,表忠順與職責。



6. 率名矅地實:「率名」指遵天命之名;「矅地實」意為察其土地之實情與物產。



7. 不至必誅:若不來朝貢,即違天命與王法,必受誅伐。




3. 白話文


天子在每月朔日向諸侯告示政事與曆法,是依循天道、恭敬地執行,以彰顯王者的威嚴。諸侯則須按期向天子進貢,這是依天命、察地實之義所為,因此若有不至進貢者,便應依法誅伐。


4. 總結


此段闡明君臣之禮以天道為本,天子以禮示威,諸侯以貢守職,雙方各盡其分,天下方能有序。


啟示


君主應以敬順天道為治國之本。


臣下守禮守職,乃安國之道。


禮制不行則亂生,威德並重方能維天下之治。





七、


1. 原文


諸侯相見,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守會朝於天子。


2. 注釋


1. 諸侯相見:指諸侯之間互相朝會、會盟或聘問。



2. 卿為介:卿指一國之高官,為「介」即為使者或中介,主持兩國之禮。



3. 教士:諸侯之下掌教化之官,負責禮儀與德行之導。



4. 畢行:完全依禮行事。



5. 使仁守:派遣有仁德之人作為會盟、朝覲之代表。



6. 會朝於天子:與其他諸侯一同朝見天子。




3. 白話文


當諸侯彼此會見時,由卿擔任中介之使,主持禮儀。依照教士所授之禮法,周備地完成一切儀節,並派遣仁德之人前往朝見天子。


4. 總結


此段強調諸侯之間及對天子之禮儀制度,皆須以仁德為本、以卿士為中介,使禮制嚴謹,尊卑分明。


啟示


禮以仁行,政以德立,乃國之常法。


君臣諸侯交往,必以誠信為先。


禮法不廢,方能維持邦交之和與國家之治。





八、


1. 原文


天子以歲二月為壇於東郊,建五色,設五兵、具五味、陳六律、品奏五聲,聽明教。置離,抗大侯規鵠,堅物。


2. 注釋


1. 歲二月:指每年春季二月。古人以春為萬物萌生之始,舉行郊祀以順天時。



2. 東郊:天子於東郊祭祀太陽之地,象徵陽氣初生。



3. 五色:青、赤、黃、白、黑,代表五行與五方。



4. 五兵:五種兵器,用以象徵武德備具。



5. 五味:酸、苦、甘、辛、鹹,代表五行之調和。



6. 六律:古代音律之六正音,用以和天地之氣。



7. 五聲:宮、商、角、徵、羽,象徵五行、五德之應。



8. 明教:指明示教化,宣揚道德法度。



9. 置離:設置射場或比武之所。



10. 抗大侯規鵠:立標以射侯為準,規矩準確如鵠的。



11. 堅物:指用堅固之物製成靶標,以試射者之準確與力量。




3. 白話文


天子於每年二月,在東郊築壇祭祀,設立象徵五方的五色,陳列五種兵器,備齊五味之物,並排列六律之音、演奏五聲之樂,以聽聞明教、宣化天下。又設射場,立堅固之標靶,使射者以大侯為準,藉此考察禮教與武德。


4. 總結


此段描寫天子春祭於東郊之禮,兼修文德與武備,以音樂、祭祀、射禮並舉,示天下以明德教化。


啟示


禮樂並施,乃國家治理與德化之根。


文武兼備,顯示君德之全。


天人合一之禮,寓和諧與秩序於制度之中。





九、


1. 原文


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踐位,諸侯各以其屬就位。乃升諸侯,諸侯之教士,教士執弓挾矢,揖讓而升,履物以射其地,心端色容正,時以矅伎。時有慶以地,不時有讓以地。


2. 注釋


1. 九卿:指天子之下輔佐政事的九位高官,如太常、太僕、宗正等。



2. 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為輔佐天子的最高大臣。



3. 踐位:登位、即位之意。



4. 教士:諸侯之下,負責教育與禮儀指導之官。



5. 執弓挾矢:手持弓箭,為禮射之儀式準備。



6. 揖讓而升:以恭敬禮節上前登階。



7. 履物以射其地:踏定射位之標物,向地射箭,為表敬與象徵誠心。



8. 心端色容正:心志端正、神色莊嚴。



9. 矅伎:察其技藝,矅即明察之意。



10. 時有慶以地:合於時宜者,受土地之賞。



11. 不時有讓以地:不合時宜者,削減土地以示警戒。




3. 白話文


九卿輔佐三公,三公輔佐天子。當天子登上帝位時,諸侯都各自率領其屬官就座。然後召諸侯登階,其下的教士執弓挾矢,行禮揖讓而上,踏在射位標誌處,向地射箭,以表敬順。此時心思端正、儀容嚴肅,藉此察看其射禮與技藝。若能合於時宜,則以土地賞賜;若不合時宜,則削減土地以示懲戒。


4. 總結


此段描寫天子登位時的禮儀秩序,特別是諸侯行射禮以示恭敬與誠心的情景,並以射中或不中象徵治政得失。此中禮制分明,上下秩序嚴整,象徵以禮觀德、以行察政之道。


啟示


行禮不僅是形式,更是觀德之法。


上下有序,方能維持政治與社會之和。


行為合時合禮者受賞,不合者當自省,乃治國修身之道。





十、


1. 原文


天下之有道也,有天子存;國之有道也,君得其正;家之不亂也,有仁父存。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以其近而見者,稽其遠而明者。


2. 注釋


1. 天下之有道:指天下太平、政治得當之時。



2. 有天子存:意謂天子能行道、施仁政。



3. 君得其正:國家有秩序,因君主能守正道。



4. 仁父:慈愛之父,能以仁德教子。



5. 稽:考察、推求之意。



6. 近而見者:身邊可見的事物,如家庭、鄰里等。



7. 遠而明者:抽象高遠之理,如天地之道、君臣之義。




3. 白話文


天下能安定,是因為有行道的天子存在;國家能治理得當,是因為君主能守正道;家庭不至於混亂,是因為有仁慈的父親在。

因此聖人教化百姓時,從他們身邊可見的事物著手,藉此推及遠大的原理,使民眾能由近知遠、由小見大,明白治道的根本。


4. 總結


此章說明「治國平天下」的層次起於家庭,並以聖人教化民眾的方式為核心,強調由近及遠、由見及明的教育原則。


啟示


家庭是治國安天下的根本。


聖人教化重在引導人由身邊之事悟大道。


行仁守正是維持天下秩序的根本條件。





十一、


1. 原文


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兩以慶。違此三者,謂之愚民。愚民曰姦,姦必誅。是以天下平而國家治,民亦無貸。


2. 注釋


1. 天事曰明:天的法則在於光明,象徵清明正直。



2. 地事曰昌:地的法則在於興盛,代表生養萬物。



3. 人事曰比兩以慶:人事在於互相親比、協和共慶。



4. 違此三者:違背天、地、人之正道。



5. 愚民:愚昧不順道理之人。



6. 姦:奸邪、作惡之人。



7. 無貸:不赦、不寬恕。




3. 白話文


天之道以光明為本,地之道以昌盛為主,人之事應當互相親比、和合共慶。

若違背這三種法則,就稱為愚昧之民;愚昧之民便是奸邪之人,奸邪之人必當誅除。

因此天下得以平定,國家得以治理,百姓之中也不容有罪惡者被赦免。


4. 總結


此段強調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明、昌、比——人若違之,必亂天下。唯有順應天明、地昌、人和,方能致太平。


啟示


天地之理即為人事之本,順之則治,逆之則亂。


明與昌象徵公正與生養,人事則重在和合。


治道須兼天理與人情,方能令天下平、國家安。





十二、


1. 原文


居小不約,居大則治;眾則集,寡則繆;祀則得福,以征則服;此唯官民之上德也。


2. 注釋


1. 居小不約:身居小位若不自約束。



2. 居大則治:身居大位則能治理天下。



3. 眾則集:人多則能團結聚合。



4. 寡則繆:人少則易錯亂不整。



5. 祀則得福:能誠敬行祭祀,則得福祐。



6. 以征則服:用正道征伐,則敵人服從。



7. 官民之上德:為官治民的最高德行。




3. 白話文


在小的職位若不懂得自我約束,到了大的位置也就無法治理;

人多時應當使之團結,人少時則要防止錯亂;

虔誠行祭祀便能得福,以正義征伐則能使人心歸服。

這些,正是為官治民之最高德行。


4. 總結


此段論治之道,從自修到用人、從祀典到征伐,皆以「德」為根。能約己、正事、敬神、行義,乃治國安民之本。


啟示


治政應從自律開始,小中見大。


聚眾需和,少眾需慎,皆重在秩序。


行禮以敬天,征伐以正義,德者能服人。


上德之政,貴在仁義與自守並行。





十三、


1. 原文


公曰:「三代之相授,必更制典物,道乎?」

子曰:「否。猷德保,保惛乎前,以小繼大,變民示也。」


2. 注釋


1.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2. 相授:指王朝相繼而傳。



3. 更制典物:重新制定制度與器物。



4. 道乎:是否合於道理。



5. 猷德保:以謀慮與德行守持天下。



6. 保惛乎前:保守前代之道而不忘。



7. 以小繼大:以後代繼承前代之盛德。



8. 變民示也:變更制度以示民,教化人民。




3. 白話文


魯公問:「三代相承時,都要重新制定制度與器物,這樣做合乎道嗎?」

孔子回答:「不然。以謀慮與德行守天下,應當保全前代的精神。以小承大,是為了順應時變而教化百姓,並非全然改易。」


4. 總結


此言治道之傳承。孔子強調,制度可因時制宜,但德道須延續。改制應為教化民心,而非棄舊圖新。


啟示


政治改革須繼承德義,不可盲目推翻前制。


變革之意在「化民成俗」,非逞新求異。


明君治世,應以德為本,以制為輔。





十四、


1. 原文


公曰:「善哉!子之察教我也。」

子曰:「丘於君唯無言,言必盡,於他人則否。」


2. 注釋


1. 善哉:稱讚之辭,意為「好啊」。



2. 察教:明察而又能教導。



3. 丘:孔子自稱。



4. 唯無言:沒有話時就不說;一旦說話,便全說。



5. 言必盡:言之必盡其意,不留餘地。



6. 於他人則否:對其他人則不如此。




3. 白話文


魯公說:「好啊!你所教導我之言明察透徹。」

孔子回答:「我對君主若要說話,就一定說盡我的意見;若不說,便全不言。至於對他人,我不會如此盡言。」


4. 總結


孔子強調忠誠與言責之道,對君主應盡忠直諫,言無隱避,這是為國盡職之德。


啟示


忠臣之道,在於「言盡於君」。


對上應直諫無隱,對人則可留餘。


言之有度,視對象而施,是為智慧之言。





十五、


1. 原文


公曰:「教他人則如何?」

子曰:「否,丘則不能。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揚則抑,抑則揚,綴以德行,不任以言,庶人以言,猶以夏后氏之祔懷袍褐也,行不越境。」


2. 注釋


1. 教他人:指教導臣下或百姓之事。



2. 丘則不能:孔子自謙之語,言自己不能如古人之善教。



3. 商老彭及仲傀:皆古代善於教化之賢人,據傳為商代名臣。



4. 政之教大夫:以政道教育大夫。



5. 官之教士:以官守之法教育士人。



6. 技之教庶人:以技藝教育平民。



7. 揚則抑,抑則揚:教化有節度,該抑制則抑制,該鼓勵則鼓勵。



8. 綴以德行:以德行為核心連貫教化。



9. 不任以言:不偏重言語教導,而重實行。



10. 夏后氏之祔懷袍褐:夏代之制,平民之服,取其質樸。



11. 行不越境:行為不逾法度。




3. 白話文


魯公問:「那麼教導他人應當如何呢?」

孔子說:「不行啊,我做不到像古人那樣。從前商代的老彭與仲傀,以政道教導大夫,以官職之法教導士人,以技藝教導庶民。教化之道,該抑則抑,該揚則揚,皆以德行為本,不倚賴空談。若庶人專以言語自誇,就像夏后氏的平民穿著樸素的袍褐那樣,只守其分,不可越禮。」


4. 總結


孔子以古人為鑒,強調教化應合德、有節,並以實行為貴而非徒言。真正的教育在於根本之德與行為之範,不可流於言辭虛華。


啟示


教化之道,貴在德行而非言辭。


教人應因才施教,各隨其職。


為師者應抑揚有度,使民不越法度。





十六、


1. 原文


公曰:「善哉!我則問政,子事教我!」

子曰:「君問已參黃帝之制,制之大禮也。」


2. 注釋


1. 問政:指詢問治國之道。



2. 子事教我:即「請先生以所事之教化教我」,表示請孔子以德教相授。



3. 參黃帝之制:言所問之政,已合乎古代黃帝所定的制度。



4. 制之大禮:指治理天下的大原則與大禮法。




3. 白話文


魯公說:「說得好啊!我本是要問政治之事,先生卻以教育之道教我!」

孔子答道:「君所問的,已經包含了黃帝時期的制度,這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道理與大禮啊。」


4. 總結


孔子指出政治與教育本為一體,治政之道若能循禮守制,即是合乎上古聖王之法。


啟示


治政之道在於禮法為本。


教化與政治相輔相成。


君主問政若能契合古制,則政必得其正。





十七、


1. 原文


公曰:「先聖之道,斯為美乎?」

子曰:「斯為美。雖有美者必偏。屬於斯,昭天之福,迎之以祥;作地之福,制之以昌;興民之德,守之以長。」


2. 注釋


1. 先聖之道:指古代聖王所行之大道。



2. 斯為美:這樣的道理是最完美的。



3. 雖有美者必偏:即使有美德,若偏於一端,終究不全。



4. 昭天之福:彰顯天所賜的福。



5. 迎之以祥:以祥瑞迎接天福。



6. 作地之福:成就地之利,謂修制度以順地理。



7. 制之以昌:用制度使其繁盛昌明。



8. 興民之德:教化人民,使其興起德行。



9. 守之以長:守持之則能長久。




3. 白話文


魯公說:「古代聖人的道,是最美好的嗎?」

孔子回答:「確實是最美的。即使有美德,若偏於一方,也是不全的。能依循這大道者,便能彰顯天之福氣,以祥瑞迎之;創立地之福祉,用制度使其昌盛;興起民德,則可長久守之。」


4. 總結


孔子闡明聖人之道兼具天地人三才之德,天有福、地有昌、民有德,三者相成而道可久行。


啟示


聖道之美在於兼容並濟,不偏於一端。


天地人合德,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修德與制度並重,乃治世之本。





十八、


1. 原文


公曰:「善哉。」


2. 注釋


1. 善哉:美好啊、說得好,用以稱讚他人言語得當。




3. 白話文


魯公說:「說得好啊!」


4. 總結


魯公讚歎孔子之言精闢透徹,表示深以為然。


啟示


君主能欣賞賢者之言,是治國明德的起點。


明主善聽,能納忠言於無忤之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47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十六、 1. 原文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2. 注釋 1. 圖德:謀求德行、思考修德之道。 2. 何尚:指應以何者為最高目標或依歸。 3. 聖:智慧與德行圓滿
2025/10/11
十六、 1. 原文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2. 注釋 1. 圖德:謀求德行、思考修德之道。 2. 何尚:指應以何者為最高目標或依歸。 3. 聖:智慧與德行圓滿
2025/10/11
一、 1. 原文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2. 注釋 1. 四代:指夏、商、周、及更早的堯舜之世。 2. 政刑:政治與刑法制度。 3. 論其明者:指選擇其中最清明、最合理的制度。 4
2025/10/11
一、 1. 原文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2. 注釋 1. 四代:指夏、商、周、及更早的堯舜之世。 2. 政刑:政治與刑法制度。 3. 論其明者:指選擇其中最清明、最合理的制度。 4
2025/10/09
十六、 1. 原文 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 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在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2. 注釋 1. 功事:指勞役、政事與各種工作。 2. 餱糧:行糧、乾糧,亦指人民的食物儲備
2025/10/09
十六、 1. 原文 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 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在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2. 注釋 1. 功事:指勞役、政事與各種工作。 2. 餱糧:行糧、乾糧,亦指人民的食物儲備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智慧超群的賢者,名叫王子元。他身為一國之君,深得人民愛戴,因其崇尚德行而被尊稱為「德王」。利他利人利己。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智慧超群的賢者,名叫王子元。他身為一國之君,深得人民愛戴,因其崇尚德行而被尊稱為「德王」。利他利人利己。
Thumbnail
魯桓公本想調和宋、鄭兩國的不和,豈料宋莊公不領情,魯桓公改與鄭厲公結盟⋯⋯
Thumbnail
魯桓公本想調和宋、鄭兩國的不和,豈料宋莊公不領情,魯桓公改與鄭厲公結盟⋯⋯
Thumbnail
吒咤一時的鄭莊公去世了,大臣祭仲協助太子忽即位成為新的國君,後世稱為鄭昭公⋯⋯
Thumbnail
吒咤一時的鄭莊公去世了,大臣祭仲協助太子忽即位成為新的國君,後世稱為鄭昭公⋯⋯
Thumbnail
歷代的聖賢英雄。即使出自凡夫、草莽,矢志貫徹自我而流芳百世!該當效仿否?
Thumbnail
歷代的聖賢英雄。即使出自凡夫、草莽,矢志貫徹自我而流芳百世!該當效仿否?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