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幻想過,如果一個完全正常的人混進精神病院,會發生什麼事?
應該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而事實是——真的有人這樣做,而且結果比你想的還荒謬。
1973 年,就有一個美國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進來了這樣子的實驗,將八個完全正常的人假裝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成功混進美國各地的精神病院。並實驗院方多久可以發現真相,而結果讓多數人都跌破眼鏡。這個實驗會讓你發現——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被重新解讀,甚至徹底扭曲它的意義。

1972年,美國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David Rosenhan)找了八位完全正常的人——有心理學教授、醫師、研究生、家庭主婦、畫家,讓他們去八間不同的精神病院,假裝有症狀,並要在入院後立刻恢復正常,試著盡快出院。而這些人唯一的假症狀,就是對醫生說:「我聽到一些聲音,它們在說『空洞』、『空白』、『砰』。」沒有更多細節,沒有誇張行為。結果,他們幾乎全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少數是躁鬱症,然後被立刻收治入院。
真正荒謬的事,從進院那一刻開始。
這些「假病人」入院後馬上停止假裝幻聽,恢復正常生活。他們想與醫護聊天,嘗試交朋友,甚至在病房裡觀察、寫筆記,並試著跟醫護解釋自己一切正常,只是進行實驗。但在醫護的眼中,這些行為全都成了病徵——安靜坐著,被記錄為「退縮、與外界隔離」;稍微抱怨或顯露情緒,被當成「敵意與情緒不穩」;就連清楚解釋自己的行為,也會被寫成「精心編排的妄想系統」。有人寫日記,護理師在病歷上註記:「病人沉迷於書寫行為,可能是強迫症狀之一。」而你越解釋,就會陷得越深。
有趣的是,醫生和護理師對他們幾乎沒有懷疑,反而是住在裡面真正的病人很多都察覺到異常——有人直接走過來對他們說:「你不是病人,你是記者吧?」甚至有病人懷疑他們是研究員。但醫護似乎沒有聽進這些聲音,或者說,當標籤已經貼上,就沒人會去確認它到底準不準。
在精神病院的日子遠比他們想像的長。雖然他們完全沒有症狀,但任何試圖解釋的行為都會被認為症狀惡化,因此他們後來發現唯一出院的方式,就是假裝自己是病人,然後配合治療,但最後他們每個人依然平均待了十九天,最久的一位足足關了五十二天。
不過最後,他們獲得的出院診斷並不是「誤診」,而是「精神分裂症緩解期」。換句話說,病歷上永遠留著這個標籤,像是陰影一樣跟著他們。
事情到這裡還沒結束。實驗發表後,引起很大的震撼,其中有一家精神病院不服氣,放話對羅森漢說:「下次你再派假病人來,我們一定能抓出來。」羅森漢答應了,會在未來三個月陸續送假患者過去。
這幾個月,醫院非常謹慎,對所有入院的病人都做了深度全面的精神評估,最後,這家醫院信心滿滿地宣布:我們一共抓到了四十一名假病人。但真相是,這一次,羅森漢根本沒有派任何人過去。他們抓到的,都是自己收治的「正常」病人,也許當中有人本來就沒問題,但一旦醫生啟動「懷疑模式」,任何正常行為都能被重新詮釋成證據。
這正是「貼標籤效應」的可怕之處,不管你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人。一但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我們看他的方式就不再客觀,而是透過那個標籤去篩選與解讀訊息,哪怕是再怎麼專業、客觀的人,都無法逃脫先入為主的印象。
安靜是退縮,憤怒是情緒失控,有條理是妄想系統,寫字是強迫行為——不是因為行為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我們已經先假定「這個人有問題」。而這種效應不只存在於精神醫學,在學校、職場、甚至家庭角色中,都一樣真實而有力。當你討厭一個人,他做什麼似乎都是錯的。它影響的不只是別人看你,也可能悄悄改變你看自己的方式。
羅森漢的實驗提醒我們:所謂的「正常」不只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權力結構。真正的瘋狂,也許不是那些被診斷者的幻聽,而是我們以「理智」為名拒絕傾聽的耳朵
下次當你想要給人貼標籤時,不妨先問自己——你看到的,真的是事實,還是那張標籤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