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揭露成為社會企業的日常態度
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到 cooseii 網站上出現「社會影響力數值」的那一刻,印象十分深刻。我對社會影響力並不陌生,也知道它可以被設計、被衡量。
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來影響力也可以這麼被「誠實地揭露」— 不是報告裡的成果,而是日常運作的事實。
在那之前,我所看見的影響力,多半藏在厚厚的報告書裡, 一年更新一次,整齊劃分成章節、用圖表包裝成成果。
而在這裡,它被放在網站上,被定期更新,被大方地呈現。那是一種超越合規 (Compliance)的自主揭露。
全球的新趨勢:讓「社會」被看見的 TISFD
現在我發現,這樣的揭露方式,其實正呼應了國際上正在發生的一場變化。
過去十年,ESG三個永續面相中,企業揭露的焦點多放在環境與治理,該如何減碳、揭露供應鏈,但「社會」這一塊—ESG 裡的 S,卻始終模糊。
於是,TISFD(Taskforce on Inequality and Social-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出現了,是由不平等財務揭露(TIFD)與社會相關揭露(TSFD)—合併而成的全球框架,台灣也將在2026年實施該制度。
它的出發點,是彌補現有制度對「社會風險」的缺口。關心的不只是氣候變遷造成的災損,而是那些在日常裡更難被量化的差距—性別不平等、貧富差距、勞工權益不足、社區健康與公平性等,以人為本,理解彼此之間的依賴與影響。
點點善的實踐:讓以人為本成為日常
而這樣的理念,正是點點善一路以來的實踐。
我們致力於串連弱勢群體與企業,共創永續的商業模式,推動社會共融、減少不平等,促進弱勢族群的自我實現與經濟自主,這正是 TISFD 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社會風險揭露與管理核心。
SROI:讓社會影響被量化、被看見
日常我們也透過SROI(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社會投資報酬率) 來計算並揭露我們在社會面的實際影響,幫助我們理解,每一份投入,究竟為社會帶來了多少實質改變,一則對大眾揭露溝通,二則對內部進行策略管理。
SROI 與 TISFD 之間,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TISFD 建立了宏觀的揭露框架,說明企業應該如何回應「社會風險」;SROI 則在微觀層面,讓每一個具體的行動被量化、被驗證。
揭露的兩難:被看見,也要被理解
談到揭露,我也常想到另一件事。
聽說點點善在早期,甚至曾經公開財報,那是一個很少見、也很勇敢的做法。
但公開與不公開之間,其實是一道很難拿捏的界線。
因為對多數人來說,「社會企業」這四個字仍有模糊地帶,有些人把它當成非營利組織,覺得只要與「善」沾上邊,就不應該「賺錢」。
當一個社會企業願意揭露數據、公開財務,外界的理解往往不在「你為什麼願意透明」,而在「你怎麼還能有盈餘」。
魚頭先生曾說過:「我覺得社會企業是社會大眾的。」
我很認同這句話,但也更覺得—「屬於大眾」的前提,是大眾願意理解這種模式。
社會企業的本質在於用創新的商業模式去解決社會問題,它需要被信任,也需要營運。
當揭露成為日常,誠實就成為力量
也許,揭露的意義正是在這裡。
不是要證明我們「多公益」,而是要讓社會慢慢學會看見:在「善」與「經營」之間,其實存在著可以共生的空間。
我想,這也是點點善一路以來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選擇在還沒被要求的時候,就開始揭露;在還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就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
因為我們相信,當揭露成為一種日常,誠實就成為一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