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追求「七分飽」或「八分飽」,但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它絕非挨餓,也不是胃部脹痛,而是一種「身體信號的優雅轉折」。
七分飽的精確描繪:
七分飽,意味著你感受得到胃部已裝有食物,飢餓感已完全消失,口腹之慾明顯下降,但你仍然覺得輕鬆,沒有任何負擔或脹滿感,若此時撤走食物,你會心滿意足地停止,並預期在三到四小時後才會再次感到飢餓。這狀態代表你的「有線系統」(迷走神經)與「無線系統」(飽足荷爾蒙)已協同合作,向大腦發出了足夠的停止訊號,確保了能量平衡(*科學依據1*)。
【實用策略】練習「專注進食」(Mindful Eating)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在滑手機、看電視、或工作時進食,這就是「分心進食」。研究發現,專注進食可以減少過度進食,並增加對食物的感知與享受(*科學依據2*)。
方法 (實踐方法):
1.慢下來的儀式: 每一餐至少給自己 20 分鐘。在動筷前,先聞一聞、看一看你的食物,專注於顏色、香氣和質地。
2.細嚼慢嚥: 每口食物嘗試咀嚼 15 到 20 次。這不僅有助於消化,更關鍵的是,它能為你大腦的飽足中樞爭取時間,讓它接收到胃部傳來的「我正在吃東西」的信號。
3.放下餐具暫停: 在一餐吃到一半時,或在準備添飯前,主動放下餐具休息一分鐘。問問自己:「我真的還餓嗎?還是只是因為盤子裡還有食物?」
### 第二部分:過與不及的應對策略——讓身體回到正軌
#### 不慎過飽的應對(Overeating)
如果一時貪嘴,吃到了十分飽,甚至感覺脹痛,該怎麼辦?請不要躺下! 錯誤的做法是喝汽水幫助「打嗝」,或立刻躺平休息,這只會延緩胃排空並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
科學建議的緩解措施:
1.輕柔活動: 站起來,進行慢速的散步約 10 到 15 分鐘。輕度的活動有助於刺激腸胃蠕動,加速消化。
2.飲用溫水或花草茶: 少量、緩慢地飲用溫水或薄荷茶、薑茶等不含咖啡因的茶飲,可以幫助舒緩胃部不適,但要避免大量液體,以免進一步撐大胃部。
3.穿著寬鬆: 解開腰帶或穿上寬鬆衣物,避免腹部受到壓力,有助於消化道的正常運作。
#### 感覺「吃不飽」的健康延長術(Feeling Unsatisfied)
如果在餐後不久就感到空虛或飢餓,這通常是因為那一餐缺乏了「延長飽足感的營養素」。
喝水/湯: 水或清湯能即時提供體積,暫時撐開胃部,但飽足感很快就會消失,因為它們幾乎不含固體營養素。
喝豆漿: 這是一個絕佳的策略!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豆漿(或牛奶)中的蛋白質需要較長時間消化,能有效提供長效的飽足感;同時,若為無糖豆漿,其所含的纖維與低升糖指數也有助於維持血糖穩定,延緩飢餓感的再次出現。
核心結論: 想要延長飽足感,請在正餐中或點心時,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豆魚蛋肉類)和高纖維(蔬菜、全穀物)食物,它們是我們身體最有效的「飽足感夥伴」。
### 第三部分:進食頻率的迷思——總熱量控制優先
關於「少量多餐」與「傳統三餐」何者較佳,一直是飲食領域的熱門話題。
科學觀點: 近年來的研究傾向支持,對於一般健康的成年人而言,「進食次數」本身對基礎代謝率的影響微乎其微,也不會神奇地加速脂肪燃燒。真正重要的是一整天的總熱量攝取與食物品質。
少量多餐 (頻繁進食):
優勢: 對於糖尿病患者或有嚴重血糖波動問題的人群,以及某些胃腸道手術後的患者,少量多餐(如每日 4-6 餐)有助於穩定餐後血糖,避免血糖劇烈起伏(*科學依據3*)。它也能幫助那些有強烈「報復性飢餓」傾向的人,避免因餓太久而暴食。
風險: 對於一般人來說,頻繁進食可能導致全天候處於「進食狀態」,反而會增加對食物的慾望,並讓人難以精準控制總熱量,容易攝取過多點心。
傳統三餐(或更少):
優勢: 規律的三餐模式,讓身體有更長的「禁食期」,有助於胰島素敏感性的維持,並強化對飢餓與飽足感的覺察力。對於沒有血糖問題的健康個體,這是一個簡單、易於執行且有利於熱量控制的模式。
結論建議:個人化、彈性的進食頻率
最好的進食頻率是「最能幫助你控制總熱量,並讓你感覺最舒服」的模式。
如果你的生活規律、沒有血糖問題,堅持三餐是個好選擇。如果你工作時間長、容易低血糖,或有特定的代謝需求,那麼在三餐之間加入一到兩份高纖、高蛋白的小點心(如:水果搭配一把堅果、無糖豆漿)會是更聰明的策略。
---
### 結論:由內而外的飲食宣言
健康飲食不是一套生硬的規則,而是一種對身體信號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從今天起,請放慢你的進食速度,用心去感受那份「七分飽」帶來的輕盈與滿足。
你的行動宣言應是:「我不再追逐食物的數量或頻率,而是專注於我的身體感受,用智慧與專注力來決定我飲食的品質與份量,讓每一口都為我的健康加分。」
---
### 參考來源 (References)
1.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 eating, hedonic hunger, and obesity. *Revista de Nutrição*, 2025. (關於專注進食與飽足感機制的關聯)
2.Explo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mindful eating and self-compassion: insights from three empirical stud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5. (關於專注進食對改善飲食行為的實證研究)
3.Impact of Meal Frequency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 2025. (關於進食頻率與胰島素阻抗/代謝健康的關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