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人生活得像被畫了一條線。
那條線不一定是別人畫的──有時是自己劃的。我們說那是「安全感的邊界」,但有時,它也悄悄變成了生活的圍牆。
我是在開車之後,才慢慢意識到這件事的。當路變長,視野變寬,你會發現原來生活的範圍不只那幾個捷運站、那幾條通勤路。原來「遠方」不是遙不可及,只是你平常不曾出發。
疆界,不是地圖畫的,是習慣畫的
我們總以為,改變生活要搬家、換工作、出國、升職。
但其實真正限制我們的,多半是慣性。
你每天在同一條路線上上下班、去同一家便利商店、和同樣的人對話——那些日復一日的路徑,不只是行車軌跡,也成了思考的軌跡。
有時候,我只是多拐一個彎、換一條回家的路、去一家沒去過的早餐店,那個小小的偏離,就像是給生活開了一扇窗。
疆界從來不是要「打破」,而是要「鬆動」。讓空氣能進來,讓新的風景有機會出現。
跨出去,不一定是遠,而是深
我很喜歡觀察不同圈層的人。
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台貼著「KUKA CLUB」貼紙的車,我就在想,車友會這種東西太有趣了。
那是一群人用共同的喜好,創造出自己的小世界。對外人來說,那可能只是貼紙;對圈內人而言,那是一種歸屬。
而我突然意識到,生活的邊界也許不是空間的,而是圈層的。
我們常常被困在自己的同溫層裡,接收著相似的語言、相似的價值觀,久而久之,你的「世界」只剩一種語氣。
我希望自己可以開始嘗試去接觸不同的群體,不是去「融入」,而是去「觀察」。
觀察他們的習慣、用語、笑點、時間感。這讓我覺得自己像個業餘人類學家。也讓我重新學會「用別人的視角看世界」。

下班的天空~
讓生活變大的方法之一:去見不同的人
我一直覺得,新朋友是生活的擴音器。
你不需要每一段關係都深,但要讓自己有機會遇到不同能量的人。
那可能是一個修車的師傅、一個開餐車的女孩、或一個跟你毫不相干的創作者。
他們的故事,不一定有戲劇性,但每個人都有一種你沒有的生存方式。而那些方式,就是讓你理解世界的另一種語言。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過得很穩定,但穩定久了就會變成停滯。
打開生活疆界的第一步,不是去遠方旅行,而是重新學會——好奇別人的生活。
真正的自由,不是離開,而是看見
很多人談自由,都在說「離開」:離職、離家、離開舒適圈。
但後來我覺得,真正的自由不是離開,而是看見。
你仍在原地,但你能看到更多的層次。
就像開車時,你從駕駛座往外看,窗框是固定的,但視野可以移動。你可以選擇只看前方,也可以偶爾看看後照鏡、看看天空。視角一變,世界就變。
生活也是。
或許,我應該要做的,不是逃離現狀,而是發現別的光、別的風向。
留一點「縫」給世界進來
開車這件事教會我很多事——比方說,路線可以改變、導航可以重設、紅燈總會變綠。 而人生其實也一樣。
我們總以為「生活變大」要靠什麼重大事件,但是,有時,或許只是一個小舉動:去參加一場從沒想過的活動、和一個不熟的人聊十分鐘、或是,僅僅是讓自己在日常的節奏裡,慢一點、停一會兒。
邊界,不是為了被打破,而是為了被看見。
你看見它的那一刻,其實就已經開始走出去了。

帶小車車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