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為何壞事總讓你耿耿於懷? 7個策略減少它的影響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你是否曾在績效評估中獲得高度肯定,卻因為一條「建設性批評」而感到沮喪?儘管整體表現優異,那句話卻像釘子般卡在心裡,揮之不去。

 

你是否曾反覆回想某句惡評,即使同一件事也同時獲得數十句讚美?那些善意的話語彷彿被遺忘,留下的只有那一絲刺痛。

 

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人類的心理機制使然——這就是「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

 

什麼是「負面偏誤」?

*negativity bias*「負面偏誤」是指人類對負面刺激(如批評、失敗、威脅)比正面刺激(如讚美、成功、鼓勵)有更強烈的注意力、記憶力與情緒反應。

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的祖先若能對掠食者、有毒植物等威脅保持高度警覺,就更容易存活。因此,對負面訊息的敏感成為一種遺傳下來的生存機制。

這也解釋了為何新聞媒體偏好使用危機導向的標題(如「關稅大戰迫在眉睫」)來吸引點擊率——我們的大腦天生對負面訊息更有反應。

 

負面偏誤如何影響我們?

·       它讓我們反覆思考多年前的尷尬時刻,卻忘記那些溫暖的鼓勵。

·       它使我們在面對回饋時,過度放大批評,忽略讚美。

·       在財務決策中,損失一萬元的痛苦,往往比賺到一萬元的快樂強烈兩倍,導致過度謹慎或情緒化的行為。

理解這種偏誤,是我們邁向心理韌性的第一步。

 

圖片創作:Copilot

圖片創作:Copilot


如何減少「負面偏誤」的影響?7個實用策略

1. 挑戰災難化思維

當你發現自己誇大負面事件(如「這毀了我」「我總是搞砸」),試著問自己:

·       「證據在哪裡?」

·       「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       「我是否反應過度了?」

 

2. 重新框架負面事件

將挫折視為成長機會,而非災難。問自己:

·       「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       「五年後這還重要嗎?」

·       「有沒有另一種看待的角度?」

 

3. 應用「3比1法則」

研究顯示,約需3–5個正面互動才能抵消1個負面互動的影響。 主動創造正面時刻:讚美他人、慶祝小成就、享受愉快活動。

 

4. 建立「成就檔案」

保存讚美信件、成就紀錄、正面回饋。當負面情緒來襲時,回顧這些具體證據,幫助你重建自信。

 

5. 設定「擔憂時段」

每天指定15分鐘專門處理擔憂,其餘時間告訴自己:「稍後再想」。這能防止反芻思考失控。

 

6. 策展你的資訊來源

限制接觸負面新聞與社群媒體,不是逃避,而是有意識地平衡資訊攝取——加入啟發性、教育性與正面內容。

 

7. 身體活動與充足睡眠

疲憊與壓力會放大負面偏誤。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能提升情緒調節力,讓你更有韌性面對挑戰。

 

結語:與負面偏誤共處,而非對抗

負面偏誤是人類的本能,不是缺陷。我們的目標不是消除負面情緒,而是避免它們不成比例地主導我們的現實感。

 

這需要持續練習,但隨著時間,你可以訓練大腦更平衡地看待世界——讓讚美不再被忽略,讓批評不再成為唯一的回音。

 

圖片創作:Copilo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nny Hsu的沙龍
275會員
384內容數
Jenny Hs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4
在職場競爭激烈的時代,是精通某一領域比較容易勝出,還是成為一位萬事通(Jack of all trades)更具優勢?
Thumbnail
2025/10/14
在職場競爭激烈的時代,是精通某一領域比較容易勝出,還是成為一位萬事通(Jack of all trades)更具優勢?
Thumbnail
2025/10/13
「眼見為憑」其實充滿陷阱?本文帶你認識「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瞭解為何我們容易只看見想看的資訊,並學會如何跳脫這種認知偏差,培養客觀思考與知識上的謙遜。
Thumbnail
2025/10/13
「眼見為憑」其實充滿陷阱?本文帶你認識「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瞭解為何我們容易只看見想看的資訊,並學會如何跳脫這種認知偏差,培養客觀思考與知識上的謙遜。
Thumbnail
2025/10/12
本文深入探討英文諺語「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歷史淵源、演變過程,並透過多個生活情境的實際應用,闡述其在商業、創作、職涯、運動及人際關係中的重要啟示。作者以自身三十年的補教經驗為引,鼓勵讀者勇於嘗試、突破舒適圈,擁抱成長與改變。
Thumbnail
2025/10/12
本文深入探討英文諺語「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歷史淵源、演變過程,並透過多個生活情境的實際應用,闡述其在商業、創作、職涯、運動及人際關係中的重要啟示。作者以自身三十年的補教經驗為引,鼓勵讀者勇於嘗試、突破舒適圈,擁抱成長與改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一、預期成果: 將別人發過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收穫滿滿,感謝無比。 二、狀況描述: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攻擊或挑釁時,很容易感到憤怒、委屈,甚至陷入痛苦的漩渦。 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是一團骯髒能量,如果不加以處理,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Thumbnail
一、預期成果: 將別人發過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收穫滿滿,感謝無比。 二、狀況描述: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攻擊或挑釁時,很容易感到憤怒、委屈,甚至陷入痛苦的漩渦。 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是一團骯髒能量,如果不加以處理,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來自他人的無端批評和負面情緒,這些都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影響。透過反思與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學會專注於自我價值的提升,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希望在未來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這是我與自我的對話,也是對情緒掌控的反思。
Thumbnail
關於如何面對過去的錯誤,以及減少內耗,提出了不同的方式,取代所評文章的方法。 善待自己與旁人,先以提醒、暫停來停下內耗。了解侵入性反應的歷程後,可以以「流動」、「覺察」、「選擇」和「負責」的四個步驟,避免自己陷入內耗及反芻負向回憶。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當下,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關於如何面對過去的錯誤,以及減少內耗,提出了不同的方式,取代所評文章的方法。 善待自己與旁人,先以提醒、暫停來停下內耗。了解侵入性反應的歷程後,可以以「流動」、「覺察」、「選擇」和「負責」的四個步驟,避免自己陷入內耗及反芻負向回憶。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當下,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人生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透過改變思維,遠離負面情緒,可以讓我們更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Thumbnail
人生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透過改變思維,遠離負面情緒,可以讓我們更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Thumbnail
負面情緒既然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用什麼心態和方式來面對和經歷它們,就很重要了 1. 接受自己的情緒,無論它們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是自然的反應,如果試圖否定或抑制它們,將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承認並接受情緒是情緒智商的一部分,任何情緒都應該要被理解,而不是直接否定它們 2. 試著理
Thumbnail
負面情緒既然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用什麼心態和方式來面對和經歷它們,就很重要了 1. 接受自己的情緒,無論它們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是自然的反應,如果試圖否定或抑制它們,將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承認並接受情緒是情緒智商的一部分,任何情緒都應該要被理解,而不是直接否定它們 2. 試著理
Thumbnail
太極有陰、陽,日子有白天、黑夜,同樣的道理,情緒也有分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而情緒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具有重要的功能,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並提供了應對挑戰和困難的方式 但是,通常當我們一聽到”負面”兩個字,就會立刻出現不好的感覺,甚至想要將相關事物完全消滅,事實上,有負面情緒是正
Thumbnail
太極有陰、陽,日子有白天、黑夜,同樣的道理,情緒也有分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而情緒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具有重要的功能,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並提供了應對挑戰和困難的方式 但是,通常當我們一聽到”負面”兩個字,就會立刻出現不好的感覺,甚至想要將相關事物完全消滅,事實上,有負面情緒是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