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投信職前訓練,沒想到意外上了堂總經課,開宗就在聊 GDP。
不禁想到,市場上,很多人認為 GDP 只是無用落後指標,甚至 GDP 發佈當下,對市場也未有如非農、CPI 那樣的顯著影響。
然而,這並不代表 GDP 毫無用處。本文想簡單寫一下,理解 GDP 對於理解資本市場、經濟的價值何在,又能如何觀察與使用。GDP 是什麼?
首先還是說一下 GDP 的定義。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內,所生產的最終勞動或商品總價值,可以衡量國家的經濟狀況和發展水準,每季公布一次。實務解讀上,比較常看剔除通膨影響的「實質 GDP」。
判斷「經濟增速」時,我們會用季增年率(季增率做年化)或年增率觀察。以美國 GDP 來說,就是用季增年率,大部分時間都落在 2 ~ 3%。
但若連續兩季 GDP 呈現負值,市場往往就會解讀為技術性衰退(如灰色區塊)。當然,NBER 定義的經濟衰退有更多詳細指標,這邊就先不展開。
GDP 怎麼看?
不過,光知道整體 GDP 還不夠,想看懂竅門,得從組成下手。
我們最常用「支出法」拆解 GDP。簡言之,就是拆出細項,看懂今天經濟增長 / 衰退,背後驅力到底來自誰?
支出法公式:GDP = C 消費 + I 投資 + G 政府支出 + (X-M)淨出口
拆開有兩大好處:
- 理解經濟體組成:比如台灣 GDP,出口佔比達 70%,所以投資時首重製造業景氣;反觀美國 GDP,超過 60% 來自消費,所以我們最常看就業與消費數據。
- 觀察貢獻度:透過細項貢獻,我們還能進一步拆解,GDP 成長或衰退的原因。
比如下圖,美國 2025 Q2 GDP 居然衰退,季增年率 -0.5%。但從細項貢獻度卻會發現,原因其實是關稅拉貨潮,導致進口(減項)大增,投資人不必過度擔憂。
透過細項拆解,我們更能理解經濟體的投資重點,以及經濟變化的原因。
GDP 只是落後指標?看懂三大用途!
事實上,由於 GDP 一季公布一次,對於短期交易者來說,確實可能落後。但對以總經、景氣為主的中長期觀察來說,GDP 又有其意義。
一、判讀景氣循環
如果是做總經投資,一定都知道成長、趨緩、衰退、復甦的景氣循環四象限。GDP 雖然不是最即時快速的指標,但仍能幫忙搭配驗證,目前的景氣週期可能在哪。
好比台灣 GDP 以出口為主,我們就能透過出口數據,提前預估經濟走勢;美國 GDP 以消費為主,我們則可搭配非農、零售銷售,來觀察經濟。
而 GDP 的細項差解與搭配解讀,就能派上用場。
二、觀察市場預期差
雖然 GDP 更新不快。但比起只看 GDP 結果,更該同時注意是,市場對 GDP 的預期變動,以及預期 vs 實際落差,這才是值得深究,以及可能引發市場變化的重點。
其一是預期變動。除了投行、聯準會,會提出 GDP 預估外,亞特蘭大聯儲、紐約聯儲也各有 GDP 即時預估模型。如果發現,市場對 GDP 預估已無更多上修動能,甚至出現下修時,亦可作為觀察警訊,或者反向掌握市場錯殺契機。
其二是預期 vs 實際落差。其實所有經濟指標,最有意思的都是看預期 vs 實際落差,這也往往是市場波動來源。一旦有了預期差,就能檢視,預期差到底來自哪個細項?是真正出事還是虛驚一場?從中也能發掘投資機會。
三、觀察第三方動作
最後,GDP 不只是經濟指標,同時也可留意,它對政府、央行、企業、投資人的影響。
比如今天 GDP 出現衰退,政府可能擴張財政救經濟、央行或許考慮降息、企業可能減緩招聘或裁員、投資人可能轉趨保守......。
甚至,我們也會用債務 / GDP,衡量國家的償債能力,進而影響外資意願與該國債券吸引力。比如市場爭論不休的美債問題,就來自於此。
GDP 對資產的「理論影響」
最後,除了上述觀察要點外,還是說一下 GDP 對資產的理論影響。
GDP 上升,理論上有利股市和貨幣、不利債市。
然而,如前面所述,由於 GDP 反映慢、涵蓋廣。實務上,中長期該看的是趨勢、細項組成、貢獻度變化、市場預期差、市場反應,並搭配其他指標,收斂出景氣循環階段。
不知道上述的簡單分享,有沒有稍微讓大家覺得 GDP 比較「有用」一點。(希望有啦)
本文數據來源:財經M平方,使用推薦碼:SNCDZ2 加入訂閱,可獲得 5 M幣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