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容摘要自「熬夜的便當」podcast 並使用 Gemini 整理:
最近在修改一部以歷史結合解謎元素的長篇小說,期間我對一個寫作環節感到深深的焦慮:如何向讀者「說明」。[00:01:22]
在小說敘事中,一旦情節變得複雜,或需要交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世界觀知識,作者就必須暫時跳脫人物視角,以一個類似「說書人」的姿態介入。這種情況下,資訊餵食的巧妙與否,決定了讀者是否會感到突兀或「出戲」。[00:02:14]
過去的寫作訓練大多偏向文學獎的「留白」風格,習慣於「不解釋太多」。這讓我意識到,我缺乏練習如何製造一個讓「說明」變得合理的敘事情境。
每一位寫作者都會發展出一套心法,處理這個難題。以下是我反芻了此問題後,對如何製造向讀者說明情境的心得,以及略談經典科幻作品《沙丘》在此主題下所做的範例。
一、推理與解謎:讓角色主動要求「說明」
當寫作的主題涉及推論與解謎元素時,作者必須向讀者傳遞大量的「關鍵資訊」,才能讓謎團層層剝開。
我這次嘗試的歷史解謎題材,核心就是一樁命案,推動人物進行調查、推測真相。[00:04:06] 對於這類作品來說,要巧妙地向讀者說明複雜的案件推論或歷史真相,最有效的方法是:讓「說明」成為情節的一部分。
在推理小說或解謎故事中,偵探或主角必須「主動調查」,這天然就建立了一個需要說明的「情境」。讀者透過偵探的視角,一同去探索事件、收集資訊。
- 製造動機: 主角調查的原因(工作職責、死者是重要人物)賦予了他探究真相的動機。[00:18:36]
- 角色的必要性: 偵探角色因其高超的洞察力或分析能力,必須向讀者(或身邊比較遲鈍的助手)解釋他所觀察到的異狀,並拼湊出新的觀點。[00:19:07]
這樣一來,作者不再是對讀者說教,而是將解釋的責任轉移給了角色,讓說明行為成為推動故事的必要步驟。
二、《沙丘》的資訊餵食心法:創造「資訊落差」
如果說推理小說的說明是基於「必要性」,那麼像《沙丘》(Dune)這類擁有龐大、複雜虛構知識體系的作品,其說明情境則是基於「層次性」與「資訊落差」。[00:19:56]
要讓讀者認識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如何運作,《沙丘》使用了多種手法:
1. 旁白與說書人的聲音
《沙丘》多數採用第三人稱敘事,常帶著一種「說書人」或「旁白」的腔調。這種聲音可以:
- 定義世界規則: 在不依賴單一角色視角的情況下,直接向讀者介紹時代背景、星球文化、或特定的術語。
2. 人物內心流(潛台詞)與高潮的資訊落差
《沙丘》最精妙的敘事技巧是頻繁切換角色的「內心流」或「潛台詞」。在同一章節、甚至同一場景中,敘事聲音會在不同角色(如保羅、潔西卡夫人、聖母)的內心想法間切換。
這種操作的結果是:讀者能同時知道在場角色的心思,但角色之間卻存在著資訊上的不對稱與盤算,這種「資訊落差」正是情節推進的真正動力。
3. 小說中獨特的職業設計
在《沙丘》中,某些關鍵角色本身的設定,就成為了「說明」的天然場景:
- 晶算師(Mentat): 他們是具備超高分析與預測能力的「人肉電腦」。他們在對話中做出精密判斷和情勢預測,就成了向讀者傳遞局勢分析的最佳途徑。
- 貝尼潔瑟睿德女修(Bene Gesserit): 她們擅長心智控制、洞察人心、學習語言。她們的內心流動,自然就需要寫出來,以揭露她們如何解讀、操縱或分析他人行為與想法,這也是一種高明的「說明」。[00:31:17]
這些身分角色本身就內建了「必須做出分析與解讀」的必要性,巧妙地化解了作者直接說明的生硬感。
4. 伊若朗公主的歷史補遺
在每一章的開頭,《沙丘》都會加入一段引文,通常是來自「伊若朗公主」的歷史記載或回憶。這段文字如同史書片段,記述著保羅這個救世主角色所經歷的時代。它在不影響主線情節流暢性的情況下,補充了宏大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計謀。
三、為何小說寫作中,「向讀者說明」會讓我感到不安?
1. 文學獎的「留白」與藏資訊習慣
過去的寫作訓練以文學獎為目標,普遍習慣於「留白」和「藏資訊」。這種風格希望讀者自己去「腦補」人物的處境、情感或背景。
- 例如,黃麗群的《卜算子》會透過細節和間接暗示,讓讀者從微小的線索中自行拼湊出父子如何對應兒子得到愛滋病的處境,而非直接告知。
- 另外,黃崇凱在《反重力》等歷史小說中,也常用這種留白的方式處理歷史人物,如第一篇〈第一人〉被軟禁的孫將軍未明說是孫立人將軍,會面的登月球太空人到後半段才更明確暗示是尼爾阿姆斯壯。讀者能在資訊空缺處,自行對比和聯想,從而產生閱讀的趣味。[00:08:02]
這種模式與需要「解釋推論」的解謎題材產生了根本衝突,讓我難以適應主動、清晰地傳遞資訊。
2. 知識普及類寫作的邏輯對比
我除了寫作小說之外,也有涉獵知識普及類寫作,例如前陣子出版的《文學關鍵詞100》,此類文章的目標是直接、白話地告訴讀者知識,這與小說的敘事邏輯完全不同。
在這類寫作中,為了達到說明目的,作者反而必須:
- 使用該領域學者認可的經典比喻。
- 創造情境,告訴讀者在何種狀況下會使用這個詞彙或理論,以利於理解。
這是純粹為了資訊傳達而服務的寫作模式,讓我意識到小說寫作中製造「說明情境」的必要性。
3. 習慣的衝突
當我轉向需要「解釋推論」的解謎題材時,這種「不說白」的習慣就產生了衝突。我會擔心:幹嘛要把事情說得這麼白? 但推理或解謎元素要求資訊的遞進與完整,需要更主動、更清晰的資訊傳達。
結論:製造拼圖的樂趣
總結來說,製造一個向讀者「說明」的情境,關鍵不在於修飾語言讓說明變得有趣,而在於創造一個讓「說明」發生的人物動機或情節架構。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達成:
- 選擇第三人稱視角: 特別是那種能夠在多個角色內心切換、或是帶有旁白功能的第三人稱,讓作者能夠更靈活地餵食世界觀知識。[00:35:15]
- 賦予角色說明的必要性: 讓說明成為偵探調查的一部分、角色教導後輩的一部分、或是角色為了解釋自身行為而必須採取的行動。
- 利用資訊落差: 將關鍵的資訊像拼圖一樣,拆散給不同人物持有。當讀者藉由閱讀,慢慢拾起所有拼圖時,就會產生解謎的樂趣,這才是情節真正的「高潮」與推力。[00:35:47]
本集討論到的作品:
黃崇凱,《反重力》
史書美等,《台灣理論關鍵詞II》
法蘭克赫伯特,《沙丘》
若喜歡以上的分享,別忘了拍手鼓勵,並且追蹤我的 podcast、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Ben & Don)」!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benanddon
◢ Apple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熬夜的便當/id1743465948
◢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0wHqcJ23d1Uwp8PmtJTjm3
◢ KKbox:https://podcast.kkbox.com/channel/PY5_iYWYS3BeBVLCAb
◢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bendon
我是歷史小說作家,便當(Ben & Don,aka. 班與唐),一九九三年生,著有歷史小說《食肉的土丘》、《安雅之地》,合著《文學關鍵詞100》等。寫小說之餘經營YouTube頻道「熬夜的便當(BenD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