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是一个内耗比较严重的人。从小在称得上是高压的教学环境中摸爬滚打,在并不科学的亲子相处模式里小心翼翼地区照顾家长的情绪防止祂们发火(当然也有我很皮的原因),甚至小学从乡下转去成立的私立学校结果被霸凌等等……这些都一切就塑造了我高敏感,爱多想,一不小心就内耗的情况。当然高敏感也不全是坏事,我可以很快地察觉到情绪或者细节上的不对…可它带来的内耗阴影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
所以我选择了在又一次转学之后,通过富裕了不少的休息时间里大量的写作画画。这两个习惯是我小时候就养成的:一时我奶奶带我从小看了大量的书;二是我总是不想认真听课,就上课爱开小差画画。
画画只能算得上是我的爱好,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我自觉写作这一方面能达到“特长”的标准,所以我就着重在这方面讲一下关于我是怎样转化内耗为能量的。爱内耗的高敏感人群的共通点就是,我们总是很能注意到大多数人体会不到的细节。我认为把这些细节全处理完对大脑来说就太累了,所以我们才容易分心多想。如果无法避免这些情况,把它们全写下来,当作创作的小契机或者灵感不也很好吗?创作相关的爱好帮助我们暂时抛下乱七八糟的念头,而我们比大多数人注意到的更多的地方,不就能很好地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吗?
其实建立爱好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但我认为创作更能给我带来一些满足感,并且顺带发泄出平常五感积累起来的经验。甚至经验包含所谓的“第六感”在内,我认为被称作“第六感”的直觉实际上是我们对于情感丰富的理解与积累,令大脑下意识推断出的最合理、最“人性化”的结果。就像是内燃机的能量转换一样,代表着生活中大小压力的活塞在我们的大脑,也就是“气缸”里往复运动。而我们能够在活塞接近止点的时候用思维把它们转换成对一件事坚持热爱的动力。
我想说的是,高敏感既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它可以作为我们动力、灵感与对微小幸福洞察的来源,我们要学会的是转换它,而不是拒绝它。通过建立爱好的方式,把平常的内耗一点点发泄出去,既能体验到微妙的情感,又能成为达到另一个目标的动力。
我虽然不觉得我思想有多成熟,但我至少认为,这一个大致方向能让我们尝试着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虽然这句话是我听过无数遍的鸡汤,但我认为它放在这里还是蛮有道理的。文学创作也好,乱涂乱画也好、体育运动也好……爱好,就是我们接纳自己的内耗,开启新视角的曲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