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君士坦丁堡建城以前,這個位址有個缺陷極其致命:水源。
在拜占庭海岬上,僅有一條稱為「利古斯河」(Lycus River)的溪流,通過預定的君士坦丁堡城區。如果君士坦丁堡僅有數萬人口,那或許還勉強可以,但往後數十萬的市民飲水,都靠這條溪水,顯然是不足的。
這個問題或許會難倒其他古代文明,然而羅馬不同。
在瓦倫斯皇帝的命令下,君士坦丁堡修建超級巨型的引水道,整段工程268公里長,將城外泉水引水入市區,耗費三十年工時而成,號「瓦倫斯水道橋」(Aqueduct of Valens)。
到了5世紀,為了增加水源,又從他處興建了新引水道,連接上瓦倫斯系統,此新引水道讓整個系統的長度至少達到426公里。

這些引水道又注入市內大大小小的蓄水池中,以備日常取用與不時之需。當七世紀阿瓦爾人圍城時,他們破壞了瓦倫斯系統,但因為蓄水池系統過於豐沛,此招幾乎沒有引起任何影響,直到阿瓦爾人撤去包圍,君士坦丁堡都沒有缺水問題。
——怎麼說呢,羅馬人的工程技術是真的世界第一啊。
&
圖片一:瓦倫斯引水橋今日殘留段落
圖片二:引水系統地圖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Valens 2012 DK.jpg"
The 426-kilometer-long aqueduct system of Constantinople Credit: ill./©: Cees Passchi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