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ICVCM 即將於新加坡設立實體辦公室,主要的業務面向為開展轉型碳權。
這類推動燃煤電廠提前退役的轉型需求,最可能產生爭議之處在於外加性。如果政府本來就有在推動淨零政策以及能源轉型計劃,那麼這種類型的專案就很容易受到挑戰。
相關細節消息和實際做法應該會在 2026 之後才會比較明朗。新聞來源網址請參考。全球碳權品質監管機構在新加坡設立辦事處
一家負責制定標準、確保碳權品質的國際機構,正於新加坡設立其首個實體辦事處,顯示出新加坡在新興碳服務產業中的吸引力。
名為「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簡稱 ICVCM)的全球組織,將協助提升一類新型碳權的標準——這類碳權來源於提前退役東南亞地區的燃煤電廠,是該區減碳的重要途徑。
這種碳權被稱為「轉型碳權」(transition credits),由新加坡率先推動。其機制是:當燃煤電廠提前關閉而減少的排放量,會被量化並轉化為碳權出售。這些碳權的交易可望推動東南亞加速擺脫對高污染燃煤能源的依賴。
整個東南亞地區擁有約 2,000 座燃煤電廠,平均機齡不到 15 年。由於這些電廠的壽命通常可達 40 至 50 年,若提前關閉,從財務角度而言並不合理。
因此,「轉型碳權」(transition credits)可作為一種財務工具,用以補償燃煤電廠業主與投資人,同時為再生能源專案提供資金來源。
「若區域內這些新建燃煤電廠都繼續運行至壽命終止,我們根本無法想像要如何實現《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因此,我們必須找到能激勵轉型的財務誘因……而碳權正是其中之一。」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執行長艾咪.梅里爾(Amy Merrill)表示。
她是在唐人街柏典精選酒店(Parkroyal Collection Pickering)舉行的年度「新加坡碳市場與投資人論壇」(Singapore Carbon Market and Investor Forum)期間接受《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專訪時作上述表示。
自 2021 年成立以來,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一直是一個虛擬的全球組織。此次在新加坡設立的辦公室,是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的成果,也將是該機構首個實體據點,初期將配置兩名員工。
在論壇上,新加坡氣候行動大使拉維.梅農(Ravi Menon)表示:「ICVCM 決定透過其亞太區中心在新加坡建立據點,這顯示出對新加坡作為值得信賴的碳服務樞紐地位的信任與肯定。」
目前,新加坡已有超過 100 家碳服務與交易公司。過去六個月間,ICVCM 一直在審查與比較各項產生轉型碳權的倡議,並與自 2023 年以來主導轉型碳權開發及市場信心建立計畫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進行合作。
該計畫目前正於菲律賓推動兩座燃煤電廠的退役試點專案。到 2026 年初,ICVCM 將發布報告,提出相關建議,以指導這類新型碳權的制定,並確保其代表實際的減排成效。
報告預計將處理多項關鍵議題,例如:如何量化提前退役燃煤電廠所真正避免的碳排放量、如何確保未燃燒的煤炭不被轉售他用,以及各國電力輸配系統如何升級以承載再生能源電力等。
梅瑞爾(Amy Merrill)補充說,妥善的轉型碳權專案及其融資方案,必須同時考量燃煤電廠關閉後可能面臨失業風險的勞工,強調碳專案應避免忽視社區與生計問題,否則將影響碳權的品質。
在碳市場中,ICVCM 以發放符合品質標準、並能代表實際減排效益的碳權標籤(即「品質認證印章」)聞名。這類標籤能讓碳權買家與投資者更有信心,特別是在缺乏監管的自願性碳市場中。由於品質與需求更高,經標籤認證的碳權價格通常比一般市場碳權高出約 25%。
梅瑞爾表示,新加坡辦公室將聚焦東協地區,並致力於提升自然型碳專案的標準,例如泥炭地保育與永續農業等領域。
目前碳市場分為兩類:一是由政府監管的「合規市場」(compliance market),另一則是未受監管的「自願性市場」(voluntary market)。例如,在新加坡繳納碳稅的企業若要抵銷排放量,必須從合規市場購買碳權。
然而,自願性市場中的碳權在可信度與品質上仍存在疑慮,也因此受到「漂綠」(greenwashing)批評。為改善此問題,新加坡、肯亞與英國於今年 6 月成立政府聯盟,致力於提升自願性碳市場的標準。該聯盟在 ICVCM 的支持下,將於近期發布一套指導原則,協助企業更負責任地使用碳權。
在論壇對談中,新加坡氣候變遷總監謝本立(Benedict Chia)指出,合規與自願性市場正逐漸趨於融合,這是一項正面發展。「根據《巴黎協定》,這兩者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意味著市場機制與選項更多,未來可以考慮進一步協調,並讓兩者的標準大致一致。」
梅瑞爾補充說,市場的整合能為碳專案開發者提供多元管道,以擴大專案規模,並將碳權銷售給更多潛在買家。「市場需要規模與深度,投資才能有效進行,資金才能流動。而這也代表資金將回流至地方社區——唯有達到足夠的市場量體,才能在氣候行動上產生真正的影響。」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新加坡擴大自然型碳權納入採購範疇
新加坡與泰國簽署碳權協議,東協碳市場合作加速啟動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交易布局:邁向全球碳市場樞紐
新加坡推動綠色轉型:減碳助經濟成長
ICVCM 最新核准六項工程碳移除方法學
西非首個 ICVCM 認證碳權專案
ICVCM 批准三項潔淨炊具碳權方法學
全球碳委員會(GCC)通過 ICVCM 認可
ICVCM核可三項REDD+方法學,更公正可信的森林保育碳權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