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已經不能滿足學習。
全球高等教育正面臨制度性與文化性的雙重轉折。一方面,學生在學院內的學習態度、動機與行為模式隨著網路時代與生成式 AI 的普及而產生結多層次的轉變;另一方面,學院課程自十九世紀以來所建立的體制結構,仍深植於現代主義的邏輯之中——以標準化課程、線性知識進程、教師為中心的單向傳授、以及可量化的評量制度為特徵。此一模式源自工業化社會對專業分工與效率的追求,長期塑造了學院教育的結構性框架。然而,當知識的取得不再受限於學院邊界,學習者能夠透過線上資源、社群平台與 AI 輔助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時,這套現代性教育模型便顯露出其結構性侷限。
這種轉變不宜僅以「後現代主義」的框架籠統概括,而更可視為「後數位教育」(postdigital education)的新階段。數位滲透生活各層面的狀態,教育亦不例外。學習正逐漸進入一個平台化(platformized)的環境:知識的生產、流通與驗證皆被資料化(datafied),演算法與平台規範取代了傳統課程結構,成為新的治理機制。教育因此從「以學院為中心的現代體制」轉向「以平台為中介的人機協作生態」,學習不再只是接受與累積,而是透過互動、生成與再組構持續發生。對學院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在此後數位環境中重新定義學習的價值、知識的生產方式,以及教育的公共性。
其實,大部分全球的學校此時此刻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