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一場人人都參與的內在戰爭
在我們內心深處,一場無聲的戰爭正悄然上演。這場戰爭,我們很少對人言說,卻人人都身在其中。它有許多名字:「內耗」、「內心掙扎」,或是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那撕裂靈魂的 Nadryv。其實質,都是一種將寶貴生命能量,虛擲於內在矛盾與自我攻伐的狀態。它是基督宗教中使徒保羅的哀嘆:「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也是猶太教拉比傳統中,「向善」與「向惡」兩種傾向(Yetzer HaTov 與 Yetzer HaRa)的永恆角力。
然而,古代的智慧傳承並未忽視這場戰爭。恰恰相反,在現代心理學為其命名之前,世界各地的文化早已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強而有力的「譬喻」或「故事地圖」,用以理解、導航,並最終平息這場衝突。這些譬喻不僅是優美的文學想像,更是精煉的文化技術,濃縮了轉化內在痛苦的深刻洞見。
本文將探索四個來自不同文化傳統的核心譬喻,它們如同一套完整的戰略指南,為我們揭示轉化內在衝突的智慧:
- 分裂的意志:透過聖奧古斯丁與兵法家的雙重視角,診斷戰爭的根源。
- 煉金之舞:從南美洲的探戈、森巴與魔幻寫實主義中,學習如何與戰爭的能量共舞。
- 寂靜主義:深入東正教的心靈戰場,掌握平息戰爭噪音的古老技藝。
- 不戰之役:闡明兵家的最高謀略,如何贏得這場戰爭的「全勝」。
讓我們一同展開這趟旅程,學習如何將內心的戰場,轉化為智慧與慈悲綻放的園地。
--------------------------------------------------------------------------------
1. 分裂的意志:診斷戰爭的根源
譬喻來源
在我們深入戰場之前,必須先辨識敵我,並定位敵軍的戰略「重心」(Schwerpunkt)。關於內在衝突最深刻的診斷,並非來自現代心理學,而是源於古代神學家的懺悔錄與兵法家的戰略沉思。
譬喻故事
基督教最經典的內耗文本,莫過於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的沉痛告白:「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這並非兩個自我之戰,而是一個分裂的意志內部之戰。這場神學鬥爭,在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找到了最深刻的個人見證。他在皈依前夕,描述自己的內心被兩種意志撕裂:一個是因長期習性而變得頑固的「舊的、屬肉體的意志」,另一個則是渴望上帝卻軟弱無力的「新的、屬靈的意志」。奧古斯丁的掙扎雄辯地證明,單憑人類的意志力,無法療癒此一根本性的分裂。
若將此內在戰場視為一場真實的軍事行動,那麼克勞塞維茨的戰略思想便為我們提供了最銳利的分析工具。他將「重心」定義為「一切動力和運動之樞紐」,是維繫敵軍結構的核心要素。一旦重心崩潰,整個系統便會失去平衡。綜合世界各大智慧傳統的診斷——從佛教的「我執」到伊斯蘭蘇菲派的「自我消融」(Fana)——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這場內在戰爭的終極重心,正是「分離自我的幻相」本身。
核心洞見
「分裂的意志」揭示了,我們內在衝突的根源,在於一個名為「我」的心理實體,將自身置於與整體(無論此整體被稱為道、上帝的意志或宇宙實相)相對立的位置。此種分離的行為本身,即是所有摩擦的根源。奧古斯丁的分裂意志,正是這個孤立的「我」在渴望回歸神聖源頭,卻又被自身習氣所束縛時產生的痛苦。
此譬喻帶來三個關鍵啟示:
- 衝突是症狀,而非疾病:我們體驗到的猶豫、焦慮與癱瘓,皆是內在分裂此一根本狀態的症狀。
- 意志力無法戰勝意志:試圖用意志力去消滅「壞的意志」,本身就是分裂的表現,注定會陷入一場筋疲力竭的消耗戰。
- 分離自我是戰略重心:所有內耗的表現形式,皆依賴於此一虛幻的分離自我。任何僅僅針對症狀的策略,都是在「伐兵」;唯有瓦解對分離自我的信念,才是「伐謀」的最高戰略。
轉化之道
理解「分裂的意志」這一診斷,是轉化內在衝突的第一步。它邀請我們將視角從一場需要用意志力去「贏」的道德戰爭,轉向一場需要用智慧去「終結」的戰略行動。我們將意識到,真正的敵人並非我們的憤怒或恐懼,而是那個讓我們陷入戰爭狀態的根本信念。這種視角的轉變,為我們接下來探索如何處理衝突的能量,以及如何終結這場戰爭,奠定了基礎。
診斷了衝突的根源,但面對衝突當下那股洶湧的能量,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南美洲的文化或許能教我們如何與這股能量共舞,將其煉化為智慧。
--------------------------------------------------------------------------------
2. 煉金之舞:轉化苦難為智慧的南美洲譬喻
譬喻來源
南美洲的歷史,是一部充滿巨大磨損(The Great Attrition)的史詩,從殖民創傷到獨立後的內部分裂。然而,正是在這片充滿苦難的土地上,誕生了將痛苦轉化為智慧的強大文化技術。探戈、森巴,以及魔幻寫實主義文學,共同構成了一套關於「情感煉金術」的深刻譬喻。
譬喻故事
- 探戈與森巴:情感的煉成 此二者皆誕生於邊緣化的苦難社群,是「轉識成智」的完美譬喻。 探戈,誕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蒙特維多的移民社群,充滿了熱情、掙扎、渴望與憂鬱。它是一支關於「煩惱」(kleshas)的舞蹈。然而,探戈的修習需要舞伴之間深度的連結與非語言的溝通。在熟練的舞者之間,那股原始、衝突的能量,最終被轉化為優雅與深刻的、共享的統一時刻。 森巴,其根源可追溯至非洲奴隸的傳統,是一種文化抵抗的形式,體現了超越個人苦難的集體喜悅與韌性。它代表了當小我的內在摩擦被克服,個體融入整體那解放性的韻律時所釋放出的和諧能量。
- 魔幻寫實主義:輪迴的寓言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鉅作《百年孤寂》,可被視為一部關於「分離自我」導致輪迴之苦的深刻寓言。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不斷重複的名字、性格與悲劇命運,正是佛教中「輪迴」(samsara)概念的文學轉譯——一個由無明與激情所驅動的、不斷重複的業力循環。小說的核心主題「孤寂」(loneliness),正是分離自我的終極情感表達。那些因為「無法忍受孤寂」而從死亡中歸來的角色,是對未解的業力執著將眾生束縛於苦難循環的有力譬喻。
核心洞見
這些南美洲的文化瑰寶,為我們揭示了衝突的能量並非敵人,而是可以被轉化與駕馭的生命力。它們共同指向一個超越個人掙扎的整體性視野。

轉化之道
南美洲的智慧教導我們,面對內在衝突的能量,我們不必壓抑或消滅它。我們可以學習探戈,與內心的激情共舞,透過連結將其轉化為創造力。我們可以學習森巴,將個人的苦難融入集體的節奏,從而找到韌性與喜悅。更深地,我們可以採納「美好生活」(Buen Vivir)的哲學,從系統層面療癒因自利而產生的摩擦。最後,我們可以像閱讀《百年孤寂》一樣,帶著覺知去觀察自身生命中不斷重複的痛苦模式,從而看透那使我們陷入孤獨的「分離自我」的幻相。
學會與情感的能量共舞固然重要,但當內心的噪音過於喧囂,以致連舞步都無法邁出時,我們又該如何尋得片刻的寧靜?東正教古老的靜觀傳統,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在心靈戰場上作戰的道路。
--------------------------------------------------------------------------------
3. 寂靜主義:東正教的心靈戰場
譬喻來源
當代心理學將反覆的負面思維稱為「反芻」(rumination),而在古老的東正教靈修傳統中,早已為此發展出一套極其精密的診斷與作戰系統。此傳統被稱為「寂靜主義」(Hesychasm),其目標是透過心靈的靜默(hesychia)來平息內在的戰爭。
譬喻故事
東正教的教父們將內在衝突,視為一場對抗「侵擾性的惡念」(logismoi)的屬靈戰爭。他們細膩地分析了這些「惡念」攻擊心靈的五個階段:
- 突擊 (Assault):一個誘惑性的念頭或影像突然閃現,如同飛鳥掠過。此刻我們尚無罪責。
- 互動 (Interaction):我們開始與此念頭「對話」,思量其可能性,玩味其誘惑。這是危險的階段。
- 同意 (Consent):我們將意志降服於此念頭,決定付諸行動。罪過在此產生。
- 擄獲 (Captivity):若一再同意,我們便會被此念頭所擄獲,無法自拔,如同人質。
- 激情 (Passion):最終,此種被擄獲的狀態會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氣,即主宰我們生命的「激情」,使我們身不由己地、強迫性地去犯罪。
應對這場戰爭的核心武器,便是持續不斷地誦念「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憐憫我罪人。」其目的並非進行理智的對話,而是將那渙散的、與惡念糾纏的「理性帶入心中」,讓心靈的全部注意力錨定於這句禱文之上,從而讓惡念的軍隊因無人應戰而自行退去。
核心洞見
「寂靜主義」的核心智慧,不在於「對抗」念頭,而在於透過專注的禱告,剝奪念頭的注意力,從而餓死它們。這與我們慣常試圖用意志力去「戰勝」念頭的模式截然不同。每一次你覺察到惡念的「突擊」並溫柔地返回禱文,都是一次微小的勝利,一次拒絕「互動」與「同意」的練習。
此傳統最終極的目標是「神化」(Theosis),即透過恩典成為上帝本性之參與者。而達至此目標的途徑,是一種神與人之間的「協同作用」(Synergeia)。這深刻地呼應了淨土宗關於「自力」與「他力」結合的智慧。我們必須以自由意志(自力)去選擇清空自己、持續祈禱,從而才能領受那使我們得以轉化的神聖恩典(他力)。
轉化之道
「寂靜主義」的修習,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從內在戰爭中「撤軍」的精密技術。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和平並非來自於贏得與念頭的辯論,而是來自於選擇不參與戰爭。我們讓惡念的軍隊自行來去,而我們只是安住在禱告的寧靜中心。當我們停止為念頭的火焰添加燃料時,它們終將自行熄滅,內心的靜默(hesychia)便得以顯現。
寂靜主義教我們如何在戰場上保持靜定,而東方的兵家智慧,則為我們揭示了如何贏得這場戰爭的最高謀略——那就是根本不必開戰。
--------------------------------------------------------------------------------
4. 不戰之役:兵家的最高謀略
譬喻來源
此一智慧源自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它不僅是戰場上的謀略,更是關於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全勝」的深刻哲學。
譬喻故事
《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指出,最高形式的勝利,並非在戰場上殲滅敵軍(破國),而是在使其資源完整無損的情況下,令其屈服(全國為上)。其用兵的最高境界,在於「伐謀」——即瓦解敵人的作戰意圖與戰略,而非僅僅在戰場上「伐兵」或最下等的「攻城」。
核心洞見
當我們將此兵家戰略應用於內心戰場時,一個關鍵問題浮現:誰是「敵人」?此處的「敵人」,並非我們的憤怒、恐懼或慾望等情緒,而是**「衝突的狀態本身」**,而此狀態的戰略重心,正是「分離自我的幻相」。
試圖用「意志力」去消滅「負面情緒」,就像是兵法中最下等的「攻城」之策,這是一場註定會讓自己筋疲力竭的消耗戰。最高的謀略,是去「伐謀」——即瓦解那個讓我們陷入戰爭的根本信念。
為此,兵家哲學為我們提供了「自力」與「他力」的雙重戰略:
- 自力之道:OODA循環 軍事戰略家約翰·博伊德(John Boyd)的OODA循環(觀察-導向-決策-行動)是精熟「自力」的法門。透過正念等修習,我們學會「觀察」念頭而不立即被其劫持,在刺激與回應間創造出一個空間,進行更精微的「導向」(例如,「這僅是一個念頭,而非一道命令」),從而打破反芻的循環,奪取戰術主動權。
- 他力之道:間接路線 然而,只要那個戰鬥的「我」依然在指揮,戰爭便永無止境。李德·哈特(Liddell Hart)的「間接路線戰略」啟示我們,最高的戰略是攻擊敵人之最弱處以達成心理上的「脫臼」。在內心戰場上,終極的間接路線便是「降服」或仰仗更高力量的行動(他力)。此行動完全繞過了「我執」的防禦體系,使其在未經交戰的情況下,因指揮權被自願放棄而崩潰。
轉化之道
「自力」的OODA循環是贏得每日戰術交鋒的準則;而「他力」的間接路線,則是贏得整場戰爭的大戰略準則。一位完整的兵法家,首先學習精熟其戰術決策(自力)。但在認識到一場無盡消耗戰的徒勞之後,他會做出大戰略的抉擇,運用「降服」此一間接路線(他力),從而終結戰爭本身。
這便是終極的「全勝」。所有先前浪費於戰鬥中的能量,皆被完整地俘獲,並被重新投入到創造性的生命工程之中。人間淨土的建立,正是這場戰爭最終極的「和平紅利」——那是人類的真實潛能,在終於從其自身內在戰爭的摩擦中解脫出來後,所綻放的曙光。
從看清實相到與能量共舞,從回歸靜定到不戰而勝,這些來自不同文化的智慧,最終將我們引向何方?
--------------------------------------------------------------------------------
結論:殊途同歸的智慧
這四個來自不同文化土壤的譬喻,看似迥異,實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從診斷到終極療癒的內在轉化路徑圖。它們殊途同歸,共同指向一個從分裂回歸完整的旅程。
- 分裂的意志 教我們看清戰爭的根源——它源於分離的幻相,此幻相即是敵軍的戰略重心。
- 煉金之舞 教我們如何轉化戰爭的能量——將其化為連結、喜悅與一種更具整體性的生活方式。
- 寂靜主義 為我們提供了平息戰爭的練習——在心靈戰場上保持靜定,餓死敵軍。
- 不戰之役 則揭示了終結戰爭的最高策略——透過瓦解戰爭賴以成立的根基,來贏得全勝。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將這些古老的譬喻視為珍貴的地圖。在您日常生活的內心戰場中,去探索、去體會、去實踐。或許,透過看清那分裂意志的根源,學習與內心的激情共舞,時常回歸內在的寧靜中心,並最終領悟那不戰而勝的無上智慧,我們每個人都能將內在的衝突,轉化為更深刻的智慧與慈悲,為自己,也為這個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