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七章:关于定与慧的种种疑惑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raw-image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或『疑问』,只是泛指,并未明确说明它们的类型、来源或出现的情况。因此,我想补充一些说明,让从事修心(cittabhāvanā)的人能有所依循。当问题浮现时,可以依这些原则来检验、并尝试解决。

在定(samādhi)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心刚安住于宁静不久,却又退回到知觉与攀缘,开始去接触并纠缠于无穷变化的境相。这种困境在修行初期尤其常见,往往超出行者的承受与判断能力。要克服它,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心重新导回宁静,让它全然沉入定中,不去探查或思索那些显现的境界。当心再度安住于寂静时,必须以正念守护,使它稳稳待在定中,不让任何力量逼迫它离开,跑出去追逐外境——例如心生念想要飞上天空、游历地狱天堂、在定境里「玩耍」,甚至窥探他人之心等等。这些念头全都会扰乱心,使它失去安住而向外攀缘。相反地,修行人应当纯然欣赏当下的宁静与喜悦,不受干扰、不被挑动,也不必徒然生出问题与疑问。因为时机未到,修行层次尚浅,从这类问题中得不到真正益处。

例如,有人想知道善恶是否真实存在,想确定地狱、天堂、涅盘是否真实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自我中心的纵容。真正的道路,是先培养定与慧,并让它们日益坚固有力。当心训练得好,就能清楚亲证,而不是依靠猜测或妄想。因为猜测与妄想只会伤害心灵。很多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恶、天堂、地狱、涅盘」,却只让听者不断推想,直到想得精神错乱,就像小孩撑着一把普通雨伞从屋顶往下跳,结果摔断了腿还撞昏了头。真正的阿阇梨,是凭着自己心中的体验与佛法的根本法则去知去见,因此能明白、能解说、能指引正确的道路,不会偏离真理。然而,多数人即使有真理在眼前,却仍用错误的猜测去取代。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无法否认带着愚痴与荒谬,缺乏真实的内涵(sāra)。有人甚至否认善恶的存在,于是行为也随之而起,不断造业、累积业,直到自己难以承受,仍然执着于「死后什么都没有」的见解,否定未来还有业报延续。可是我们从未细想过——世上每个出生的人,都在抱怨这世界的痛苦与不满;若这些痛苦与不满能发出如雷霆爆炸般的巨响,恐怕全世界的人早已心碎而死,因为那声音会在物质世界四处回荡,让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无法呼吸。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在心里抱怨,却不懂业,更不明白业如何带来当下与未来无尽的果报。如果在现世都看不见业的运作,又怎么可能寄望在天堂或地狱中去理解它呢?

我这个写书的人,也和大家一样活在这个苦世间,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让人们真正看见业与其果报,或那些必须受业报的地方。我只能说:哪里有苦,哪里就有业的显现;离苦者,便同时离业——正如佛陀与那些已经彻底走到苦边的圣弟子一样。业再也无法追随、逼迫他们去受报,这正与世间那些习惯抱怨的众生截然不同。

先前提到的「想知道天堂地狱是否存在」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损害心灵的根本类型。修行人必须特别谨慎,不需要过分纠缠,而是要让心能够清楚洞见一切遮蔽。若能亲自去见、去知,就不会再有任何东西能继续隐藏,必然能确定无疑。因为真相并不会自我隐匿,真正的障蔽只不过是世间制造出来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双眼——内心之眼——只要愿意打开,就能自己看见。

定中的心,可能会生出许多不同的疑问,但智能就像一道「堤防」,能够阻挡它们,不让这些疑问泛滥。若能善用智慧,立刻就能见效。修行的初期,不应自己刻意引发复杂刁钻的问题,还没等它们自然生起,就先把自己套进去。一般而言,如果心只是专注于预备禅修(parikamma)的所缘,并融入宁静,安住在当下的平静与喜悦,那么这些问题与疑问通常不会生起来扰乱分心。至于那种偏离理性的胡思乱想,只会在心里制造更多不安。

关于定方面的问题,就先谈到这里。接下来,要转入与智慧(paññā)有关的课题。

美琪(泰国受持八戒的女性修行者)的故事

在解释慧(paññā)方面的修行中会出现的问题之前,我想先举一个例子,谈谈定(samādhi)培养成熟之后,所可能引发的一些经验与困境。因为天性喜欢探索的人,一旦在定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的训练,往往能以极深广的方式运用它。阿姜曼在修行过程中就展现了这种特质,他心性大胆,喜于探求,成就之后更成为一代大师。

接下来要讲的,是一位曾受阿姜曼亲自指导的女弟子。她后来以白衣优婆夷的身份生活,天性中同样有着好奇与探索的特质,在许多方面与阿姜曼相似,所以她的故事非常值得修行人思考,并各自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精髓。这位优婆夷后来受八戒,被称为美琪(Kaew),很多人认为她已经证得阿罗汉。

她年轻时,阿姜曼带着四、五十位比丘与沙弥在她的村子安居。那是村子第一次迎来这么多出家人一起住下来,其中不少年腊极高的长老比丘,都是阿姜曼的弟子。当中有一位比丘具备「知他心通」,能洞察他人的心念,被尊者交付一个特殊的任务——专门「抓贼」。这里的「贼」,就是指那些心常常偷偷溜出去、没有安住于正道的比丘。

阿姜曼有时晚上要开示,就会先交代这位比丘:「今晚帮我抓几个贼!我讲法时没空一直盯着他们。虽然我自己也能看,但若专门有人守着更有效,否则等我察觉,他们早已偷跑出去一大堆念头了。特别是那些心最狡猾的,一定要盯紧!」

于是他开始讲法,不再理会其他。过一会儿,果然有比丘的心溜出去,那位值班比丘立刻开口:「某某法师,你怎么会这样想?」阿姜曼就暂停,笑着补一句:「对,就是要这样逮这些滑溜的家伙!」然后继续说法。接着又有人心溜出去,值班比丘立刻点名提醒他把心收回来。几次下来,那些「贼」都安静了,甚至有人此后再也不敢让心乱跑。

为什么阿姜曼只在特定场合这么交代,没有人知道,他自己也从未解释。但所有比丘与沙弥,除了阿姜曼之外,对这位比丘都怀着敬畏。

回到美琪。她在开始正式打坐之前,常和村民一起去寺院。安居期间,阿姜曼教她禅修,嘱咐她在家依教修行,有了结果再来报告,他会指示下一步。

受八戒后,她回忆说:「师父一直叮嘱我要打坐,我心想,也许我有些宿善吧,不然师父怎会对我这么好?我只是个普通村姑,就像一条忠实的老狗,没什么特别的。既然如此,我就应该好好照着他教的方法去做。」

尊者教她以「佛陀」作为观想词。某天傍晚,她吃完饭就早早回房,礼敬三宝后开始专注默念「佛陀、佛陀……」。大约十五分钟后,心突然安定、融合、沉下去——但她不懂这是入定,因为那是第一次的经历。那感觉就像瞬间掉入井底,一切沉入寂静。接着,她清清楚楚看见自己死去的身体就在眼前,真实到让她确信自己已经死了。

第一个念头竟然是:「糟了!我死了!明天谁来煮饭供僧?师父来托钵见不到我,一定会问,谁会告诉他我今晚打坐时死了?」

转念又想:「算了,死就死吧!世间人与一切众生,无不如此,连帝王也逃不过。」

她注视着自己的尸体,画面毫无变化。正沉思时,村民出现,把尸体抬到尸林。她又看见阿姜曼带着众比丘走向尸体,对大家说:「她已经死了,让我们为她诵经。」

只见尊者诵念:「诸行无常……色身坏死已无用,但心不死,能无尽地运作。若落于恶道,便成自害。」诵完三遍,他用棍子敲打尸体,一边说:「身不坚固,生必有死;心则不生不灭,只随因缘流转。」每敲一下,皮肉便腐烂,直到全身腐尽,只剩下一颗「心的核」。尊者拾起它说:「这心不坏,若坏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她心想:「既然死后只剩骨头,还有什么能回来?」尊者立即回答:「一定会回来!让它回的因还在。天亮时你就会回来。」

整个境界从入定开始,一直持续到天明。当她听到鸡鸣、心退出时,才发现自己仍然端坐原处,根本没有死。心中既惊且疑,还责怪自己:「师父叫我打坐,我却睡着,梦见自己死了,一夜没醒,昨晚的禅修真糟!」

第二天清晨,阿姜曼来托钵,主动叫她饭后去见他——这是第一次,但却奇妙得像早已知道昨夜的经历。她去见他,他立刻问:「昨晚的禅修怎么样?」

「一点用处也没有。」她答道,「我默念『佛陀』大约十五分钟后,心好像掉进井里,接着就睡着了,整夜都在作梦。快天亮才醒来,心里很失望,我怕您会骂我,只会睡觉,没有用。」

阿姜曼听后哈哈大笑,问她:「那你是怎么睡的?梦到什么?仔细说给我听。」

她就把昨晚的情况完整叙述一遍。尊者听完后笑得更开心,说:「那不是睡觉,也不是梦!那是宁静的心、统一的心。你要记住!你所谓的梦,其实是从定中生起的相(nimitta)。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打坐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相,你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尊者接着为她详细解释,直到她彻底明白,最后才让她回去,并严正嘱咐继续打坐:「以后心若再有什么境界,就放松去看它,让它自然来去,不必害怕。我不要你在打坐时害怕任何经验,但你必须全程清楚觉知。我在这里时,不会有任何东西伤害你,你不用担心。但凡你在打坐时生起的任何知见或影像,都要来告诉我。」

从那之后,她对自己的禅修满意起来,各种经验不断涌现。直到尊者准备离开该地,才派人叫她来,严厉命令她暂停禅修,说等时机成熟,她自然会再进展;但他离开之后,她不可继续。尊者应该是观察到她心性大胆、喜于探险,若没有能够压得住她的善知识在场,一旦发生不好的事,很可能走错路而自毁,因此才不许她在自己离开后继续。

虽然她不明白其中原因,但她信服尊者的话,从此照办停止禅修——尽管她想修行的心几乎要把胸口撑破。等她到四十岁左右,离开家受八戒为美琪,才重新开始禅修。这时,她喜知喜见的特质再次显现,经验频频出现。

她后来向我叙述,曾在定中遇见一头水牛的灵。那水牛哀诉主人残忍,长期虐待,最后还杀了牠。美琪却追问:「会不会是你自己不安分,偷吃了别人的作物?」水牛悲伤回答:「只是因为我饿极了,我根本不知道那是谁的,也听不懂人话。若我能懂,就不会做这些事,也不会生为畜生,最后被打被杀。人比动物聪明,理应更能宽恕,但我的主人心肠凶狠,不配为人。」

美琪以慈悲心开导牠,与牠分享功德,祝愿牠能投生善道。水牛领受后喜悦离去。第二天,她的外甥证实,昨夜那人确实宰杀了水牛。这与美琪定中的境界相互印证。

不久,她又在定中遇见一头被猎人射杀的野猪。野猪以人形现身,哭诉自己命苦,害怕再度投生为畜生,并恳求将自己的尸体作为最后的布施,希望藉此功德能投生为人。美琪慈悲地将功德回向给牠。果然第二天早上,村民送来了猪肉,来源与她定中所见完全一致。

这些事例,都显示出修行人在定中可能出现的异相。它们既可能带来启示,也可能造成执着与困扰,所以必须谨慎分辨。

至此,定方面的问题与经验,已经说得够多。接下来,要谈的就是与智慧(paññā)相关的课题。

智慧所面临的问题,比起定,不仅数量更多,也更深奥复杂。它们可能随时出现,毫无预警,必须靠智慧去解开、分析、逐一化解

智慧所面临的问题,比起定,不仅数量更多,也更深奥复杂。它们可能随时出现,毫无预警,必须靠智慧去解开、分析、逐一化解;否则就无法超越,还会让人困惑,甚至连续几天陷在其中。修行人若没有天性喜欢自我观察与分析的心态,是难以面对的。

从观不净这类粗浅的观照,到观心法(感受、想、行、识)这些微细的层次,修行人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与疑问,同时也会激发更多智慧。若有人自以为修得很熟练,却从未生起任何问题与疑问,反而自豪于「自己属于乐行者」,那往往只是放逸与懈怠。因为从定到慧的过程中,问题与疑问几乎是必然伴随而来的。它们正是刺激智慧生起的重要因缘。

所以,我的看法是:任何修行佛法的人,若一路修到智慧,却从未在心中生起任何问题与疑问,那么他不可能真正走在通往解脱的道路上。因为束缚心的集谛,本质上就是一切问题与困惑的根源;而道谛的核心——正见与正思惟——正是智慧的泉源,用来对治这些问题。

因此,修行人应当坚定而持续地守护正念与智慧。因为它们能揭示每一个问题背后的因缘,无论问题来自定境,还是出于思惟,只要逐一解开,与之相应的烦恼也会随之瓦解。这正是佛法修行进步的关键。

我认为,关于由定与慧引发的问题与疑问,作为一种给有心人参考的指引,说到这里已经足够,所以就在此打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5會員
336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六章-修头陀行的比丘的行持习俗 对师长与同修的尊敬与恭敬之传统 在修头陀行的比丘之间,对僧团的住持怀有深切的尊敬与恭敬,是一项优良的传统。用餐时,如果住持者还没有动筷,其他人就会静候,直到他先开始,接着才依辈分由高到低依序用餐。如果师父、阿阇梨或首座比丘不在场,大家就向戒腊次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六章-修头陀行的比丘的行持习俗 对师长与同修的尊敬与恭敬之传统 在修头陀行的比丘之间,对僧团的住持怀有深切的尊敬与恭敬,是一项优良的传统。用餐时,如果住持者还没有动筷,其他人就会静候,直到他先开始,接着才依辈分由高到低依序用餐。如果师父、阿阇梨或首座比丘不在场,大家就向戒腊次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五章 头陀比丘的行持方式 简朴节俭的生活态度 头陀行的比丘们,尤其是阿姜曼,一向对自己的物品和所使用的东西非常谨慎节约。他从不浪费,这一点在他一生中始终如一。然而,即使他拥有一些日常所需或便利的物品,也从不铺张使用,始终维持着简朴的习惯。 但若是要帮助其他比丘,不管他手上有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五章 头陀比丘的行持方式 简朴节俭的生活态度 头陀行的比丘们,尤其是阿姜曼,一向对自己的物品和所使用的东西非常谨慎节约。他从不浪费,这一点在他一生中始终如一。然而,即使他拥有一些日常所需或便利的物品,也从不铺张使用,始终维持着简朴的习惯。 但若是要帮助其他比丘,不管他手上有
Thumbnail
2025/10/20
时时刻刻守护内心,就是培养正念与心智的方法,能让它们具备进行禅定修习与其他修行工作的能力。当人做任何事时,若有正念在场,注意力自然集中,行事便会谨慎、细致,不会粗心大意或出错。这样的人,不会把生命浪费在享乐上,不会像个玩世不恭的人,而会是一位守住本分的人或比丘,不会因为行为失当而贬低了自己的身份或修
Thumbnail
2025/10/20
时时刻刻守护内心,就是培养正念与心智的方法,能让它们具备进行禅定修习与其他修行工作的能力。当人做任何事时,若有正念在场,注意力自然集中,行事便会谨慎、细致,不会粗心大意或出错。这样的人,不会把生命浪费在享乐上,不会像个玩世不恭的人,而会是一位守住本分的人或比丘,不会因为行为失当而贬低了自己的身份或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當感覺到一個問題卡了你太久的時候, 要記住對佛菩薩祈求,然後要勤行懺悔、 服務大眾集資糧,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 所以要想辦法收拾難題,不要讓難題收拾你。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當感覺到一個問題卡了你太久的時候, 要記住對佛菩薩祈求,然後要勤行懺悔、 服務大眾集資糧,資糧夠了的時候你就會超越。 所以要想辦法收拾難題,不要讓難題收拾你。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