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花了一個小時做出投影片大綱,幾個標題,幾段說明,反覆推敲修改到自己滿意為止。
結果當我打開AI工具,輸入同樣的主題,它只花了幾秒,畫面上那些句子迅速浮現。
雖然有幾處不夠精準,但整體的架構,竟然比我花了一小時所產出的東西還完整。那一刻,我愣在螢幕前,心裡產生一種說不出的空洞感。
像是有人在我旁邊輕輕地說:「你不需要這麼努力也能做到啊。」
AI的產出不是第一次讓我驚訝,但這次不一樣。
它不只是加快工作速度,而是直接踩進我原本以為專屬於人的領域。
那些我以為必須親手完成,必須經過人類思考的部分,
它都能用幾行程式語言輕易地取代。
我突然想起那句話:創造不再稀有。
但這句話一旦落在自己身上,就變得異常刺耳。
AI取代的,是誰?
我想,AI取代的是一般程度以下的人。
取代的是那些只會模仿,不再學習,不去理解事情原理的人。
AI的最低標準是全世界的平均值。AI不特別聰明,也不特別愚蠢,
AI只是把所有人的作品攪在一起,然後吐出最安全、最中庸的答案。
但我必須承認:那個平均值所產出的東西,已經好到讓人害怕。
那些努力想追上平均的人,正在被平均本身淹沒。
最受傷的,是普通人。
努力十年磨一劍,終於達到一個穩定的水準,卻發現機器一秒就能超越。
令人產出一種莫名的憤怒。
不是對AI,而是對這個世界竟然允許速度凌駕過程。
當努力不再稀有,世界也開始懲罰那些還在慢慢做的人。
你明知道這不公平,但是也明白,世界不會因此為你而停下來。
那我為什麼還在努力?
也許是因為不服氣。
我想要更好,我想證明自己能創造出AI不會的東西。
但更多時候,是因為創作本身讓我解放思緒。
我需要創作時那個思考、掙扎、選擇的過程。
AI能幫我寫出段落,但它不會知道我為什麼寫這一句。
對我來說,創作不只是產出,而是更深層的理解。
當我在創作的句子裡整理自己的混亂時,那是我還活著的證明。
也許努力的意義正在轉變。
它不再是親手完成所有事,而是學會判斷什麼值得做,什麼該交給機器處理。
AI可以生成文字,但是它無法判斷情感是否真誠;
AI可以繪圖,但它不知道畫出來的那張臉有多孤單落寞。
真正的努力,將變成如何選擇,
選擇要留下哪一部分的人性,要在哪些地方堅持下去。
AI最終會無所不在,所以我不會排斥AI。
我會學著和AI合作。
我會讓它幫我節省時間,但也提醒自己,
別讓那份效率吞噬掉我原本的思考能力。
AI替我完成的是重複性的工作,而不是創作。
創作還是屬於人,屬於那種需要嘗試錯誤、猶豫及痛苦的過程。
創作不再稀有,努力變得廉價。
這句話既寫實也殘酷。
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需要弄清楚自己想留下的是什麼。
如果AI能模仿一切,那我至少要留下身而為人的證明。
那種面對被取代仍不放手的固執。
或許微不足道,但這就是人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