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貧窮人口高達八億人口以上,這是幾年前的數字,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實際人口可能更多,要我說十億人口都是貧窮線以下,大概也不爲過,未來的世界,用一個分裂的地球來看,那麼富有人口的數字只會衝上高點,而整體的貧窮人數只會更加可怕。
拉丁美洲大部分的官員的問題都很多,我很少看到拉丁美洲的總統有很好的表現,經濟表現亮眼,治安又好,人民又快樂,失業率很低,貧富差距還可以在接受的範圍內,重要的是民主政治受人讚賞。我看到的新聞不是貪腐嚴重,通貨膨脹率高到嚇死人,治安很差,黑幫不怕政府,毒品人口氾濫,經濟問題嚴重,失業率增加,人才出走,貨幣不值錢,外匯債務還不完等等,也許是我看太多負面新聞了,但也說真的正面的新聞如果有其那影響力,那麼那些國家的情況不會相比下那麼嚴重,例如巴西的環境保護,右派總統上台之後,石油是主宰了環境,所以亞馬遜雨林消失的速度前所未有,現在換左派總統上台了,也不保證種回去的那些樹木可以長回原來的高度與強度,再者,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樹木,而不是一直在砍樹,放眼整個全球世界,野火洪水,海岸線倒退,海水溫度增加,極端氣候有增無減地加強力度,綁得再牢的樹樁或是任何固定繩索都總有一天會被吹翻。
少子化嚴重,人口嚴重不均,亞洲大部分的人口都不及格,每一個亞洲人都不想結婚,沒談過戀愛,也不想主動積極,談戀愛很麻煩,倒不如養毛小孩,不用為人煩惱,也不用跟對方爭執,還要一天對對方好,討對方歡心,還要記得對方生日,什麼紀念日等等,所以還是養寵物吧?這樣不是更簡單一些?研究都已經顯示了毛小孩的增長速度比小孩的速度更快,雖然整體壽命短,但排除那些煩惱,我都還情願養隻貓(後來我發現 AI 伴侶還比較好),而不是努力找個伴。
把〈遲早的事〉繼續拿來談,問題只會更加雪上加霜,分裂的兩個光譜點,努力地更加分散兩邊,仔細想想,在交叉區塊之中,我們每一個在連結的範圍內,也都一定會分散兩邊,你永遠都看得到兩種情形:個人對上團體,自由對上保守,勇敢對上恐懼,公開對上私人等等。當我們往個人靠攏,我們充其量只是愛自己,勝於去愛上別人多一點,而我們也確實愛自己多的程度去大於對公眾有益的利益靠攏,當然,這個公眾的利益是多數人得勝,也就是說,當多數人的公眾利益成功了,我們只是拉回對公眾利益的利基點,就像社會大眾的公正面與公開面,但私人的區域,或是屬於第一層之間的利基點,則會拉出一個端點去連結某些所有該有的暗點。
換個意思是說,個人的第一層的連結在某些之中是存在正確上的意義端點,只是暗藏在攀上共識下的一個交叉區塊裡的正確意義裡面,我們一定會知道,因為就以單純的意義上來說,利益不過就是當符合第一人稱的正確位置,所以我們在想多半的我時,就符合「我」的所在地。
當每一個人觀察彼此時,我們會有默契,除非我們在狀況之外,或是離狀況很遠的距離,否則多半都會受到影響,如果你觀察過公車上很擁擠的情況,裡面的人若是要下車,一定要前方站立的人們要移動範圍,才能讓裡面的人才能下車,如果只要有人不移動,或是猛看手機不放,那麼要讓人下車,還有其他任何一個人下車都嫌困難,這靠的就是一種配合度與默契,而且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沒有去觀察到這整部公車的情況,那麼這個利基點就會破裂,當然,真正的利益只是符合那個當時才有的意義情況,如果我們能夠看待,真正可以了解,或許在理解一個社會情況會好一點。
我們應該可以相互合作,但可惜公車很難完全比擬整個社會的情況,充其量只不過一個小型縮影,來符合某種當時的狀況,去想想,當你在電車上,看到各種人事物之後,你覺得我們可以相互合作嗎?還是發生像是隨機殺人案之後,大難臨頭各自飛?你或許覺得那樣的人是惡魔,但真正的不是惡魔本身,而是在邪惡的天使之後那樣的不對稱的拉扯才真正叫人兩種面向的切割後不同面向才可怕。我一直覺得,當人心分割成兩面,心機與否只是變成某種應該是否要擔心的利基點,是否真正符合該要的意義好讓我們相對其合理認為那真是如此,泛意義成形之後,或許看得出來那正確的巧妙,就點上我們合乎那個對的合理性,這很像把對的形狀放在看過去相似的物件輪廓中,但不一定符合。認知總會明白告訴你,大腦總會意識中提示你,我們所有的印象在那個完美的弧形去存在,就這個剛好,只要天時地利人和,就如此存在,就來想想所有的巧合到底是真的巧合,還是就那樣的雛形?
人類要知足常樂,當然要知道一點就是我們會否珍惜——任何該有的層面的意義範圍中,也就是說,只要反知足——也就是過於知足而不惜於去淘汰舊有的那就是少了進步的推力,我們就會失去創新的發想能力。
意義已經被分割,而整個貧窮線,要提高意義的代表性,我也相信,帶給窮人需要的快樂已經不足以讓他們夠快樂,不是因為他們會貪得無厭,而是我們要餵飽世界的窮人,資源恐怕都有限。全世界的每一天生活費不到兩美元的人數幾乎很可觀,那樣的不能想像,何況任何生活所需——而當我想著家裡的各類家電,所有我們都有需求那樣的生活時候,我們到底哪一點是說注重所謂的生活品質。就真的讓我很不能理解,如果要我們要提高所謂的生活品質,大概要像我們那樣砍掉重練,徹底思考我們到底為了哪一點去加強我們想要的生活物質層面,會讓我們多快樂?或是說心靈充足?也或者這一切只不過是我們想要堆疊起來的那種精神飽和狀態?看起來好棒棒?
心靈要富足,看來,也非——沒有物質可以累積——也或者你只是活在你的精神層面上,來保持一種富足與知足的滿足狀態,好讓你真正達到所謂的精神高傲的層面,讓你有一種高方位的充足氛圍中。要解決所謂的貧窮,我們要先去反思現在的生活層面的每一個意義,會更為實際與反噬——我們是有多好的層面讓我們真正夠滿足?人類要知足常樂,當然要知道一點就是我們會否珍惜——任何該有的層面的意義範圍中,也就是說,只要反知足——也就是過於知足而不惜於去淘汰舊有的那就是少了進步的推力,我們就會失去創新的發想能力,況且,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在推進進步的同時,我們在人類可以加速發展的現況,我們永遠都都沒有想拉到剛好的角度,反而讓裂口擴大,去想創新與復古的一種風潮,你也會發現,復古是流行,但要如要與創新一起結合出一種很剛好的混搭,好像怎麼看有一種不搭嘎?
在〈空泛的進步〉中提到我對進步思考的看法,不斷去反芻現在的進步在人類的歷史中,若要全方位的進步,只是一種癡人說夢。我們確實有進步,可是問題製造者端,卻也製造無形太多的問題。我們怎麼都沒有想到這些?社會的整體進步要每一個人共同承擔,但偏偏在整個通膨危機之後,整個物價攀升的同時,雖然緩解,但要好好反思或是回到那時候,也只是看一九五零年代以後——對呀!通膨一定會上漲,只是多少的問題,但我們又為何那麼緊張?
意義是每一個人在理解產生多少一些意義而存在,但看出的那個意義就真的可以當真?泛意義既然如此廣泛,存在每一個社會中,我們就自然都以為那是意義的表現狀態,自然把認知吸附上去,喔!每一個人都想要生活快樂,進步,充滿正向感,我也要,社會的這一點不是就夠吸引你上門光顧嗎?
分裂的社會,整體的生活,走向兩邊,遲早在未來的時刻,更會拉向兩邊的吸引力狀態,如果這是宇宙的真空,我們大概不會吸引彼此,甚至只會把兩邊——喔,未知靠過去,接著我們就會越飄越遠,直到我們不會想見到彼此,不管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開戰,分裂的地球人口——那些人口狀態,在每一個洲的變化,我們多少都理解到一點:雖然未來人口會上升,不管多或少,但肯定的是一定是非常不均勻,不管你是否想找對象,甚至乾脆養毛小孩(我已經在考慮中了),世界的進步,最終就只是喊喊口號,現實世界不會進步——而所為的人類進步,若非指的是物質,精神層面要趕上,喔,看看負貧窮人口的數字也很可觀,因為就算買不起 iPhone,也一定會對自己好。
光是這一點,我們就足以很有力的證據可以說明,消除貧窮這件事本身,永遠不會做到很完美的平衡狀態,維持一定的水準。當每一個人在兩面中——邪惡的天使與善良的惡魔之間周旋,誰都是有種道德不正常的思緒在拉動我們的精神面,一不小心就出軌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