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占庭歷史中最關鍵性的大敗之一,「曼齊克特大戰」(1071),有一個珍貴的當事人紀錄——米海爾.阿塔萊雅特斯(Michael Attaleiates)所寫的編年史書。
米海爾.阿塔萊雅特斯是誰呢?他在羅曼努斯四世皇帝統治時期是他的軍事參謀,以及軍事法庭法官,所以他對整個羅曼努斯四世的三年統治期間的多數軍事活動,都有在決策圈的第一手經歷,可信度非常高。但是,每本史書都有作者自己的立場扭曲,而在十九世紀史學現代化之前,許多作者更不會覺得把史書完全拿來服務自己的政治目的有何問題,米海爾.阿塔萊雅特斯也是如此。
米海爾.阿塔萊雅特斯的書在羅曼努斯四世皇帝這一段歷史中,目的是要把皇帝捧成一個悲劇英雄、把責任推給「羅馬人的性格」,並且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高瞻遠矚」的軍事參謀。
在他書裡,有N個像是「你看我早就告訴過你了!」、「如果你聽我的話就不會這樣!」的murmur,簡單來說就是:羅曼努斯四世之所以最後失敗,唉都是不聽老朽的建言啦!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那麼,米海爾.阿塔萊雅特斯的見解是否真的高明出眾呢?其實沒有。
比如說,他老兄最常提出的建議,就是在羅曼努斯四世殺敗突厥劫掠隊之時,皇帝應該要「趁勢追擊」,把這些騎兵隊伍一一消滅才是。
什麼?皇帝居然不聽我的話?「唉現在的羅馬人啊,都墮落成什麼德性了,根本不懂得把握戰機啦。」「現在的羅馬人就是軟爛啦。」
然而,游牧軍隊的「敗退」往往都有後手,他們會引誘機動力偏低的敵人不斷追逐,使敵人陣勢散亂後忽地轉過來攻擊。這種詐敗戰術已經讓拜占庭吃虧好幾次了。皇帝在三年的時間多數都採取謹慎的作法,背後有他的道理。
正如現代的史學家Anthony Kaldellis所說,米海爾.阿塔萊雅特斯的批評根本不見得更有道理。紙上談兵/事後諸葛而已。
&
圖片:米海爾.阿塔萊雅特斯的戒指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Michael Attaleiates, anthony kaldellis trans., "The 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