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對話錄:百態眾生之苦的諦聽與共願(中國大陸)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序言:一盞茶的時間,一場神聖的靜默

暮色四合,古寺的庭院裡只聞風拂過菩提葉的沙沙聲。一盞盞清茶,在幾位偶然相聚的旅人面前,蒸騰出氤氳的暖氣。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背景迥異,臉上刻劃著各自生命的軌跡,卻在此刻共享著一份難得的寧靜。

我,一個行腳至此的長者,靜靜地看著這一切。在開口之前,我想起一句流傳於世的古老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常被誤解為冷漠或疏離的藉口,但它的真意,卻是一種極其深刻的謙卑與慈悲。它不是一道禁令,而是一聲溫柔的提醒,要求我們在所有真實的理解與幫助發生之前,先進行一場「神聖的靜mock」,一份對另一個生命獨特性的全然尊重,是放下自我評判與建議衝動的修行。

今晚,我們在此相遇,並非為了尋找答案,更非為了相互勸誡。我們的目的,僅僅是諦聽——如實地見證彼此的生命故事,在一個不被評判的安全空間裡,允許內心最深處的苦楚,如實地流淌出來。

就讓我們從那些用雙手和汗水支撐著這個世界的勞作者開始,靜靜地聆聽他們的故事。

raw-image


--------------------------------------------------------------------------------

第一章:勞作者的嘆息——無根飄萍與演算法的枷鎖

世人常以為,勞動之苦在於其辛勞本身。然而,當我們靜心諦聽,便會發現,更深層的痛苦,源於那些使他們漂泊無根的制度枷鎖,以及將他們困於無形牢籠的新型態剝削。

一位年邁的農夫,布滿皺紋的臉上帶著一絲疲憊與茫然,他捧著溫熱的茶杯,緩緩開口:

「我這一輩子,好像就卡在中間了。戶籍那本小冊子,像一道看不見的牆,把我困住了。說我是農民,可村裡的田地政策變來變去,心裡總不踏實;說我是城裡人,可我在城裡蓋了一輩子的樓,卻始終沒有一磚一瓦屬於自己。我的孩子,在這上學比別人難,我看病也比別人麻煩。

這些年跟著工程隊,十個裡有六七個(66.7%)都沒簽過什麼正式的合同。我們平均每天要比城裡的工人多幹兩個小時的活,可工錢被拖欠還是常有的事。想去討個說法,人家看我們人單力薄,又能怎樣呢?我們就像浮萍,被城市需要著,卻又被排斥著。心裡頭,總覺得沒個根。這種苦,是那種被懸在半空,上不去也下不來的『結構性懸置之苦』。」

坐在他對面的是一位年輕的外賣騎手,他脫下頭盔,臉上還掛著奔波的汗珠。他聽完農夫的話,苦笑了一下:

「老鄉,您的苦我懂。我們這一代,看似自由,其實被另一道無形的牆困住了,這道牆叫『演算法』。它就是新的暴政。手機螢幕上跳動的倒計時,就是催命符。平台追求極速,逼著我們『與時間賽跑』,每天都在路上玩命。它說我們是『個體工商戶』,聽起來好聽,其實就是把養老、醫療、工傷保險這些責任全甩給了我們自己。

最讓人難受的是,演算法把平台和我們騎手的矛盾,巧妙地轉嫁給了顧客。送餐慢了,顧客給差評,平台就罰我的錢。平台自己躲在後面,偽裝成一個公平的裁判。我們不是在為人工作,而是在為一個冰冷的邏輯賣命。這是一種新的奴役,一種被數字異化的苦。」

這有形的牆與無形的網,交織出勞動者具體的辛酸。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那些身著白袍、站在講台上的專業人士時,會發現他們的苦難雖不見於肌膚,卻深深刻在心靈。

--------------------------------------------------------------------------------

第二章:專業者的困境——道德的損傷與天職的危機

對於醫生、教師、律師這些曾被視為社會良心的專業人士而言,他們的痛苦更為隱蔽,也更為尖銳。那是一種內在的、關於身份認同與道德良知的危機,一種理想被現實反覆碾壓後的深刻耗竭。

一位中年女醫生,眼神中透著難以掩飾的倦怠。她輕輕放下手中的茶杯,聲音沙啞地說:

「我從醫學院畢業時,心中充滿了救死扶傷的熱情。但現在,我每天都在掙扎。自從醫療市場化改革以來,醫院的營收指標像一座大山壓在我們頭上。有時候,我知道對病人最有利的選擇,卻可能不符合醫院的績效要求。這種被迫做出違背良知決策的感覺,像一把刀子,慢慢地割傷你的靈魂,這在我們行內叫做『道德損傷』。

電子病歷系統(EHR)和績效單位(RVUs)佔據了我大量的時間,我花在填寫表格上的精力,遠遠超過了與病人交流的時間。醫病關係因此變得脆弱,信任的根基被侵蝕。再加上時不時發生的『醫鬧』威脅,那種恐懼和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研究說我們這個群體,將近六成的人都有職業倦怠,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一位頭髮花白的大學教授接著她的話,輕聲說:

「我完全理解這種『天職的危機』。您在醫院所感受到的良知困境,正映照著我們在大學裡所經歷的使命危機。醫院與大學,本應是神聖的場所,如今卻同樣被市場的邏輯所佔領。教育本應是點燃火焰,是靈魂的引導。可現在,大學裡的『非升即走』制度,把我們變成了論文生產的機器。我的大部分精力,不是用在備課和啟發學生上,而是被迫投入到申請經費和在期刊上發表文章。因為只有這些冰冷的數字,才能決定我的飯碗。

教師本應是天職,如今卻成了高壓職業。有調查說,我們這個群體裡,超過八成(82.2%)的人都感覺壓力巨大。當教育者不再能專心於教育,當引路人自己都迷失在績效的迷宮裡,這不僅是我們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此時,一位一直沉默不語的男子,語氣沉重地補充道:

「兩位的苦,是良知與制度的衝突。而我們這類律師的苦,卻是『存在的風險』。自從『709大抓捕』之後,僅僅是恪守法律的尊嚴、為弱勢者辯護的行為本身,就可能讓我們面臨吊銷執照、任意拘留的系統性打壓。有時,連會見自己的當事人這種最基本的執業權利,都會受到重重阻礙。當捍衛法律的人自身都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時,那種絕望,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專業人士的內心掙扎,揭示了理想在僵化體制下的磨損。現在,讓我們諦聽那些身處社會結構樞紐,佔據著權力交匯點的人們,他們的苦楚又在何處——在那裡,來自上層的命令與來自底層的現實猛烈地碰撞。

--------------------------------------------------------------------------------

第三章:夾心層的重負——權責的失衡與晉升的圍城

在任何一個龐大的組織結構中,都存在著這樣一個「夾心層」。他們上要承接指令,下要面對現實,是壓力的匯集點與矛盾的緩衝區。他們的苦,來自於權力與責任的嚴重失衡,以及身處圍城之中,進退兩難的困境。

一位年輕的鄉鎮公務員,面帶苦澀地說:

「外面的人都羨慕我們工作穩定,但他們不知道基層的真實情況。我們是政策執行的最末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什麼任務都壓到我們頭上,『白加黑,五加二』是我們的工作常態。尤其在處理徵地這類複雜問題時,上面有指標,下面有民怨,我們夾在中間,身心俱疲。

更讓人感到無力的是晉升的『天花板』。很多人窮盡一生,也就是個小科員。每天做著超負荷的工作,卻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這種權責不對等的苦,慢慢地就把一個人的熱情和理想都磨光了。」

一位企業的中層主管深有同感地點了點頭:

「我這叫『三明治危機』。高層制定宏大的戰略目標,不考慮執行層面的困難;基層員工則抱怨資源不足、要求太多。我就是那個傳遞壓力、吸收砲火的人。每天都在開會、協調、解決衝突,既要對業績負責,又要安撫團隊情緒。

焦慮和耗竭是我們這個群體的普遍狀態。向上,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期待;向下,是錯綜複雜的現實需求。我們被困在中間,進退維谷,這就是所謂的『中層危機』。」

即便是身在體制內的人們,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耗損。那麼,那些從一開始就被體制與社會所排斥、被視為「他者」的群體,又在經歷著怎樣的悲鳴?

--------------------------------------------------------------------------------

第四章:不可見者的悲鳴——污名化的暴力

現在,讓我們以最沉重也最慈悲的心,諦聽那些被社會污名化、被推向邊緣的聲音。他們的苦難,不僅來自於物質的匱乏,更來自於社會凝視本身。那是一種充滿偏見的凝視,一種將他們「武器化」的暴力,從根本上剝奪了他們作為一個完整個體應有的尊嚴。這種壓力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在某些群體中,例如LGBTQ+社群,超過95%的成員感到無法在生活中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

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者,縮在庭院的角落,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低語:

「很多人看到我,都覺得是我懶、是我沒用。但他們不知道,我走到今天這一步,不是因為我一個人的失敗。是社會的救助體系不夠完善,是制度的變遷把我推到了這裡。我雖然活在街頭,活在所有人的視線裡,卻感覺自己是個隱形人。人們從我身邊走過,眼神裡沒有我這個人。

這種『社會性隱形』的孤獨,比飢餓和寒冷更刺骨。我生病了,不知道去哪裡求助;我被人欺負了,也不知道向誰訴說。我就像一個不存在的人,活在公共空間裡,卻沒有一寸屬於我的地方。」

旁邊一位看起來忠厚老實的男子,雙手緊緊握著茶杯,彷彿在汲取一絲力量。他開口時,聲音有些顫抖:

「我為我年輕時犯下的錯,付出了十幾年的代價。我以為刑期結束,就是新的開始。但我錯了。這個社會給我的懲罰,是無限期的。那份『無犯罪紀錄』的要求,就像古代刻在臉上的『墨刑』,成了一道永遠無法逾越的牆,擋住了我所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我只想找一份普通的工作,養活自己,但這個『永恆的標籤』讓我處處碰壁。人們總是先看到我的過去,而不是我的現在。這種不被信任、不被接納的苦,幾乎讓我窒息。」

一位妝容精緻但眼神銳利的女性,冷冷地補充了一句:

「你們的苦,是社會不接納你們。而我們的苦,是我們的存在本身,就被法律和道德定義為『非法』。作為一名性工作者,我的身份不被承認。這意味著,我被推入了一個危險的地下世界。當我遭受暴力和剝削時,我無法求助於法律,因為在法律眼中,我首先是個『罪人』。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這些沉重的悲鳴,揭示了社會如何透過標籤與排斥製造出深刻的痛苦。而這種劃分你我的邏輯,也同樣作用於更普遍的維度——我們的性別,以及我們所處的生命階段。

--------------------------------------------------------------------------------

第五章:生命光譜的雙重奏——性別與年齡的枷鎖

我們的苦難,也常常根植於我們最基本的身份:我們的性別與年齡。然而,這些看似對立的群體——男性與女性,年輕人與老年人——其所承受的痛苦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實則是一個基於傳統性別分工的、單一社會結構的兩面,互為因果。

一位事業有成、氣質幹練的女性教師,首先開口:

「我知道,比起很多姐妹,我是幸運的。但我依然能感受到那張無形的網。這張網,就是『結構性的從屬』。無論女性在職場上多麼成功,社會依然默認,家庭內絕大部分的無償家務與照護工作,都應由我們承擔。這種看不見的勞動,是社會運轉的基石,卻耗盡了我們的時間與精力,造成了普遍的『時間貧困』,從根本上限制了所有女性的發展。」

一位身材健碩、曾是運動員的男子,聽完後長嘆一聲:

「您說的,正是問題的關鍵。那個將您困於家中『不可見勞動』的體系,也正是將我們關進『陽剛氣質牢籠』的同一個體系。它定義您以關懷,定義我們以金錢,最終囚禁了我們所有人。從小我們就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要堅強、要成功、要成為養家者。這種文化期待,迫使我們壓抑情感與脆弱,將自我價值與經濟成就死死地捆綁在一起。

拿我們運動員來說,在『舉國體制』和『金牌至上』的觀念下,我們被當作奪牌的工具。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全人發展被徹底忽視。一旦退役,滿身傷病,技能單一,便很難融入社會。我們就像被使用到極致後就被遺忘的工具,這也是一種被工具化的苦。」

一位稚氣未脫的大學生,眼中充滿了焦慮與迷惘:

「我們年輕一代的苦,是一種『被繼承的焦慮』。在教育上,我們經歷著瘋狂的『內卷』,『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成了我們的座右銘,心理健康被嚴重透支。放眼未來,氣候危機的陰影籠罩著我們,不穩定的零工經濟讓我們看不到穩定的前途。我們還沒來得及創造自己的世界,就已經背負了上一代人遺留下來的重重危機。」

最後,一位白髮蒼蒼的長者,用平靜的語氣,道出了生命的終極憂傷:

「年輕人憂慮未來,我們老年人則被現在拋棄。身體的衰敗固然痛苦,但更難承受的,是那種『社會性過時』的孤獨感。因為一道『數字鴻溝』,我們被隔絕在現代生活的門外,連最基本的出行、掛號都變得困難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能感受到那種不耐煩的、剝奪尊嚴的年齡歧視。我們彷彿成了這個飛速發展時代的累贅。」

至此,眾聲喧嘩,漸歸沉寂。茶已微涼,夜色更深。所有這些看似獨立的痛苦——農夫的無根、醫生的耗竭、學生的焦慮、長者的孤獨——實則如絲線般,交織在一張巨大而無形的因果之網中。

--------------------------------------------------------------------------------

第六章:諦聽之後的省思——從「莫勸」到「同願」

那位一直沉默的教授,此刻再次開口。他的聲音溫和而清晰,將先前的所有碎片,拼湊成一幅更為宏大的圖景:

「感謝各位的坦誠。今晚的對話,讓我們看到,將這些深刻的、系統性的問題,簡單歸咎於個人的品格或努力,是多麼深刻的不公義。

我們聽到的許多苦難,其實是一種『結構性暴力』的可預測後果。它不是某個壞人造成的,而是我們的政治經濟體系的組織方式本身,就系統性地傷害了某些群體。先生,您剛才所描述的戶籍制度那道無形的牆,正是學者們所說的『路徑依賴』——一個歷史性的決策,卻將不平等鎖定,並代代相傳。

同時,我們的心智也容易陷入偏誤。心理學上的『基本歸因謬誤』,讓我們天生傾向於指責受害者,以維護內心『世界是公平的』這一幻象。而這位騎手小哥,當演算法逼著您『與時間賽跑』時,它不僅在壓榨您的體力,更在您的心智上強加了一種經濟學家所說的『稀缺心態』。這種心態,就像一種稅,會耗盡一個人用於長遠規劃所需的『認知頻寬』。因此,對一個為生計奔波的人說『你應更有遠見』,不僅無益,甚至是一種殘忍。

這就解釋了,為何輕率的『勸善』往往是無效甚至有害的。要更清晰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對比兩種根本不同的人際互動模式:

raw-image

所以,我們對話的起點『莫勸他人善』,並非終點。在經歷了今晚這樣深刻的諦聽之後,我們應該昇華至『同願』。慈悲的行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我勸告你』,而是並肩而立的『我們共同發願』——共同發願去理解、去改變那些造成我們所有人痛苦的深層結構。」

教授的話音落下,庭院裡一片靜默。

年邁的農夫喃喃地說:「原來,我的苦,不只是我的命……它是一種設計,一條在我出生前就已經鋪好的路。」 疲憊的醫生點點頭:「我的『職業倦怠』,不是我個人的失敗。它是一個逼我背棄誓言的體系所施加的『結構性暴力』。」 焦慮的年輕人眼中閃爍著光芒:「我所感受到的『內卷』,和那位騎手大哥所承受的壓力,原來是同一個效率演算法下的產物……我們都被困住了。」

--------------------------------------------------------------------------------

結論:人間淨土,始於同體大悲的一念

我,這位行腳的長者,看著眼前這動人的一幕,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動與希望。我緩緩起身,向眾人合十。

「誠如華嚴經中『因陀羅網』的譬喻所揭示,網上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光影。眾生的苦難,本是相互映照、同為一體。農民工的苦,映照在科技創業家的良知中;病患的痛,映照在醫生的耗竭裡。世間並無任何可以被徹底分割的苦難。

當我們了悟此理,便能自然放下那份想要憑『自力』去拯救、去勸誡的傲慢,而生起那份視眾生苦為己苦的『同體大悲』之心。

因此,面對這無盡的眾生之苦,那超越一切分析與言說的最究竟、最慈悲的回應,便是將自己與對方,都一同交付於佛陀無盡的慈光之中。

那是一聲包含著自他一切眾生的、至誠的佛號。」

在這一聲佛號中,沒有勸告者與被勸告者,沒有施予者與領受者,只有共同仰望慈光的念佛人。當人與人之間,皆能如此謙卑、如此諦聽、如此同願,人間淨土,便在當下,於我們心中,悄然綻放。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510內容數
2025/10/26
一群人在此相聚,他們的臉上刻劃着不同的歲月風霜,衣着透露出迥異的生命軌跡——他們是建築工人、外送員、農夫、護理師、公務員、藝術家、企業主,乃至於那些在社會邊緣踽踽獨行的人們。他們來自台灣的各個角落,是這片土地上百工百業的縮影。
Thumbnail
2025/10/26
一群人在此相聚,他們的臉上刻劃着不同的歲月風霜,衣着透露出迥異的生命軌跡——他們是建築工人、外送員、農夫、護理師、公務員、藝術家、企業主,乃至於那些在社會邊緣踽踽獨行的人們。他們來自台灣的各個角落,是這片土地上百工百業的縮影。
Thumbnail
2025/10/26
本次對話將依序展開三個篇章:「勞作者的磨礪」、「社會網絡的枷鎖」與「公僕與傳承者的心聲」。透過這三個層次的諦聽,我們期望能呈現苦難如何在不同的生命脈絡中顯影,又如何被宏大的社會結構所塑造與加深。
Thumbnail
2025/10/26
本次對話將依序展開三個篇章:「勞作者的磨礪」、「社會網絡的枷鎖」與「公僕與傳承者的心聲」。透過這三個層次的諦聽,我們期望能呈現苦難如何在不同的生命脈絡中顯影,又如何被宏大的社會結構所塑造與加深。
Thumbnail
2025/10/26
他們看見世間的眾生,特別是那些初入人生旅途的年輕心靈,正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苦」所困惑、所折磨。出於一份同體大悲的關懷,他們願將各自傳統中那流傳千載的智慧,化為溫和的言語,為初學者點亮一盞理解的明燈。這是一場超越名相、超越隔閡的智慧交流,旨在共同探尋人類的普遍處境與那通往解脫的永恆道路。
Thumbnail
2025/10/26
他們看見世間的眾生,特別是那些初入人生旅途的年輕心靈,正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苦」所困惑、所折磨。出於一份同體大悲的關懷,他們願將各自傳統中那流傳千載的智慧,化為溫和的言語,為初學者點亮一盞理解的明燈。這是一場超越名相、超越隔閡的智慧交流,旨在共同探尋人類的普遍處境與那通往解脫的永恆道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攝身守意,柔和自安;施與無畏,相融無礙。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攝身守意,柔和自安;施與無畏,相融無礙。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瞭解修習團體和共學的重要性,相互支持,覺察自我的存在和與世界的關係,傾聽和發出慈悲的言語,療癒孤立和分離之感,以及將幸福、安樂帶給世界。
Thumbnail
瞭解修習團體和共學的重要性,相互支持,覺察自我的存在和與世界的關係,傾聽和發出慈悲的言語,療癒孤立和分離之感,以及將幸福、安樂帶給世界。
Thumbnail
有些時候,一念之間就能決定了所有事情的結局。
Thumbnail
有些時候,一念之間就能決定了所有事情的結局。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冷靜是智慧的門戶,勤勞是成功的種籽; 感恩是幸福的泉源,懺悔是改過的妙方。
Thumbnail
冷靜是智慧的門戶,勤勞是成功的種籽; 感恩是幸福的泉源,懺悔是改過的妙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