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可能會讓人覺得在強詞奪理或是在反串,但是身為長期在建立新習慣這條路上努力的實踐者,在一次次試錯中我發現習慣能建立靠的真不是什麼心性強大的自律行為。
人的意志力沒有那麼多,靠意志力管理自己的行為,長期下來只會越來越力不從心。
畢竟每個人每天的能量都是有限度的,我們是人類,不是機器,不會有無窮無盡的精力,光是應付工作、與人交際、處理雜事,就耗費掉大半體力和專注力了,還要在眾多行程之中想辦法擠出能量逼自己做某些事,那也太累了。
《原子習慣》一書中也有提到要讓提示放在隨手可見的位置,並減少行動的摩擦力。
減少行動的摩擦力,目的就是要順應人類天生的惰性。
我也是個曾經看了許多書,參考所謂成功人士的心法,卻總是三分鐘熱度沒過多久就被打回原形的人。
後來我才漸漸明白搞懂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能量運作模式很重要。畢竟每個人的能量運作方式不同,對於別人有效的方式可能未必適合我。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課題,所以星座、人類圖、MBTI等相關書籍歷久不衰,這不是迷信,而是幫助自己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的方式。(雖然我們必須借助各種測驗來側面剖析自己)
接觸許多心理學之後,我搞懂自己是內向型人,特點就是在思考要不要去做某件事時,會先將後面所有的執行步驟和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先在腦中沙盤演練一遍,因為太會想像,思維也太發散,所以光是這個想像的過程就彷彿已經身歷其境。大腦分不清想像與現實的差別,所以等思考完個過程身體也彷彿已經體驗過所有可能性而疲憊不堪,根本就提不起勁再去執行。
於是才會好像總是想得多做的少。
這個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慣性是我的硬傷,例如學生時期報名術科測驗之後,為了是否要去尋找畫室補習猶豫許久,結果到後來一間畫室也沒找,什麼練習都沒做就去參加術科(雖然成績還算不錯,但是基本功跟其他訓練過的相比明顯不足)。每每回想起這件事,都不懂當時為何可以糾結到後來反而自暴自棄。可能就是猶豫過程太讓人疲憊了吧。
我們日常的習慣之所以能成為習慣,就是因為做起來不費力,輕鬆到不需思考就可以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既然這樣就要讓新習慣順手到沒有可以思考的時間。可以同時從三個面向著手:
1.精簡步驟
2.動線流暢
3.確保物品單一功能
ㄧ、精簡步驟
你一定也有聽過許多繳了一年的健身房會費到後來卻只踏入過三四次的案例,好一點的還會至少去洗個澡把水電費加減賺回來。
剛開始想培養固定踏入健身房習慣時,我將「出門去健身房」這件事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檢視哪個環節會降低我出門的意願。
如果我要去健身房,首先必須換裝,再整理運動完要換洗的衣服、毛巾、水瓶放進包包,然後千里迢迢騎機車出門———這一系列行動光想像我就已經感到有點消耗體力。
所以我後來找的是離家最近的健身房,騎機車過去健身房只要一分鐘,只要帶著水瓶、擦汗毛巾、耳機、手機就可以直接出門,運動完帶著汗直接騎回家沖澡,省去了找出換洗衣服裝袋和運動完盥洗吹頭髮的時間。(還好我住在點跟點距離都很近的鄉下鬧區,如果我是住在台北,健身完滿身大汗不可能不沖澡就去搭捷運耶。)
因為我沒有很喜歡用公共浴室,所以也不太會有必須在健身房洗澡把設施用好用滿才划算的心態,運動完直接回家對我來說反而減少麻煩度。
做核心訓練時,光想到要另外清出一塊地方就多了一個步驟,既然這樣我就選擇現成的寬闊空間——床鋪。躺在床上要追劇時,順便做一下拉伸和核心訓練,所以我做這些事不需要額外花時間清理場地,大大減少了事前準備的摩擦力。
同理可證,將進行運動相關的準備工作減少步驟,就能不加思索直接執行。這就延伸出如何將動線規劃得順手毫不費力。
二、動線規劃
步驟精簡跟動線規劃是一體兩面的。
盡量將執行步驟將降到最精簡,能少一個步驟是一個,這樣精簡下來的同時動線就會非常順暢。
例如要出門運動的包包放在門口,每次快到要去健身房的時間前,走到門邊就可以直接拎走。
而運動的衣服和毛巾則放在最上層的抽屜,一打開就可以直接找到,減少尋找的時間。
或是把瑜伽墊放在床頭旁,並且將床旁邊的地板保持淨空,早上一下床就可以直接把瑜珈墊攤開,省去走來走去清空地板和搬動瑜珈墊的時間。
之前還沒上健身房,自己居家徒手訓練時,我還會把啞鈴放在穿衣鏡旁邊,洗澡前習慣會照一下鏡子,這時候看到啞鈴就可以順勢拿起來練幾下。
健身房和瑜伽教室我都是找離家最近的,大大減少我出門的抗力,因為就算下雨,走路幾分鐘也能到的距離不會讓我心生厭煩。
這些順手都是為了讓自己可以省去思索猶豫的時間。
有個例子是母親的朋友感慨自己自律性不夠強所以跑步機買回家都沒使用過,只有放在客廳裡掛滿衣服。
聽到這裡,我已經想大叫:誰叫你要掛衣服!
人是懶惰的動物,跑步機上面一旦有衣服,要使用跑步機就必須先把衣服挪開,要把衣服挪開就必須先想這些衣服的去處,這個「把衣服挪開」的步驟就包含了思考判斷還有動作,大大增加了阻力,通常人們遇到需要判斷的事就會陷入當機,然後就乾脆放棄。
我家一樓有台跑步機,樓梯旁就是鞋櫃,當我想簡單跑個二三十分鐘時,只要從房間走下樓直接在樓梯口的鞋櫃換上跑鞋,再走十步就可以站到跑步機上。
整個動線非常順暢,等於我要做的只是走下樓換鞋再走到跑步機上。
所以我們家跑步機上面絕對不會放東西,想要培養習慣的場域一定要保持乾淨空曠。讓我不需要額外做什麼準備或打掃。
(例如健身房之所以讓人願意付費,就是因為一堆器材已經組好擺在那邊了,人只要走進去那個場域站到器材前面就好。)
這又帶到第三點:確保物品單一功能性。
三、物品單一功能
要讓物品發揮原本功能,就要確保它不會挪作他用。
跑步機的功用就是跑步,而不是曬衣架。
所以跑步機只能讓人站在上面,而不能讓衣服放在上面。
同理可證,瑜珈墊的功能就是做瑜伽,做完瑜伽我就會收起來,不會在上面放其他東西。
額外一提,我的電腦裡沒有安裝line這類通訊軟體,對我來說電腦就是工作用的,如果我在電腦上面使用line,工作時就會一直分心去收發訊息,通訊的事交給原本就是為通訊而開發的手機就好。
綜上所述,習慣要養成靠的真的不是勤勞,而是懶。
正是因爲懶,我會想辦法減少做這件事的麻煩程度,精簡步驟、確保動線流暢。
想要養成每天打掃房間的習慣,就要降低拿出掃除用具的麻煩程度。如果我用掃把打掃的話還要拿掃把和畚斗;用除塵紙拖把的話還要拿出除塵紙裝上;用吸塵器的話拎起來按下按鈕就行了。
我用的是正負零的吸塵器,它有個支架可以立在地板上,放在房間角落也像個裝飾品,相當賞心悅目。
如果我想打掃還要從箱子裡找出吸塵器把零件裝上,那我百分之百會懶得拿出來。所以將吸塵器放在順手的位置,看到地上有頭髮就順手吸一下,一點也不費力。
就如我在【你也是『收藏從未停止,行動從未開始』的人嗎?】這篇文中提到的,人類的大腦天生傾向節能模式,所以要做的不是抵抗惰性,而是面對它、接受它、理解它,找出與惰性共存之道。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利用自己的惰性。
想要改掉自己某些習慣,只要增加執行的步驟讓這件事變得麻煩,久而久之大腦迴路就會自動避開這件事。
例如我們總是忍不住滑手機就是因為太方便了,手機放在手邊的話隨時都能拿起來,手指一點就可以進入應用程式。
想要減少用手機的時間,就設定app的螢幕使用時間,時間到了該軟體就會鎖起來。或是直接把手機關機放在上鎖的抽屜裡,一開始可能會忍不住又開鎖,兩次三次之後就會發現不能及時用手機好像也沒有造成太大困擾,逐漸因為懶得開鎖而不知不覺習慣這樣的模式。
另一件幾乎和手機成癮一樣最常出現在無法克制清單上的就是「吃垃圾食物」,以前曾經在樓下就有小七的公司做過一段時間的兼職,那時候真的幾乎每天下午三點左右就會和同事相揪下樓逛小七買下午茶,畢竟真的太方便了,搭個電梯就到的距離,很難不抗拒這樣的即時滿足。
另一個例子是,以前有陣子曾經和一位帶著兩個兒子的單親媽媽合租公寓,她會習慣性將櫥櫃塞滿零食,然後再向我抱怨小孩都只吃零食不專心吃正餐。
我心裡的想法是:你不買零食回來囤,他們就不會去翻來吃了。
所以我的老家是不會放零食的,有時下午肚子餓,只能打開冰箱覓食,通常沒有什麼可以立即開吃的零嘴,於是就會想說算了反正待會就要吃晚餐了。
(我知道我是懶得特地出門買點心的類型,所以這種方法對我有用。)
不是我們自制力不夠,是現在生活被設計得太方便,所以要改掉某些習慣,只要「讓自己不方便」就好了。
運用惰性,與自己的懶惰共舞,才是習慣養成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