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社會裡,
女孩的成長從來不是一段自由的旅程,而是一場充滿界線與規範的訓練,
要安靜、要體貼、要懂事,
甚至「要堅強」也常被誤解成「要學會忍耐」。

💛犬山紙子的這本書便是從這樣的現實出發,
她在成為母親後,感受到喜悅的同時,
也湧上一股深切的焦慮,
她的女兒,將在怎樣的世界長大?
她能被善待嗎?能夠自在的做自己嗎?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
卻是無數母親心底的顫抖。
這本書是一場跨越世代的對話,
犬山紙子邀請多位學者、心理師、
媒體人與性別專家共同思考與對話,
在這樣長久被父權體制形塑的社會裡,
父母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其中最動人的,
是那些看似平靜卻極有力量的提醒。
💛上野千鶴子說:
「當女性決定忍耐,選擇短工時的工作,
或放棄想做的工作選擇育兒時,
孩子都看在眼裡。
孩子可能會認為那是自己的錯,
而產生不必要的負罪感。」
這句話既是對母親的理解,也是溫柔的警鐘。
我們常以為孩子不懂,
但他們其實都在懂,也在學習,
學習父母如何愛自己,
也學習什麼叫做「妥協」。
那種「為了家庭我只能這樣」的姿態,
看似成熟、體諒,
卻可能在無意間教會孩子,
「愛」必須以犧牲為代價。
小時候媽媽常說:
「如果不是為了你跟弟弟,我幹嘛在這家裡忍耐?」
所以自己常常抱著對不起媽媽的心態,
覺得是自己和弟弟拖累了她的人生,
長大了才理解,
媽媽的人生是她的選擇,
而我的人生是我的選擇,
但這樣的理解卻是用很多「苦」換來的。
💛清水晶子提到: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不著痕跡的去除『因為妳是女生,
所以妳做不到』、『女生不該出風頭』
這種價值觀的影響。
然後,告訴她們
『這時妳可以感到驕傲』、『妳真的很棒』,
這是在對女孩進行性別教育時,
非常重要的一環。」
這是一種溫柔的教育法,
能在孩子心裡種下自由的根,
因為自尊是靠被「允許成為自己」長出來的。
💛上野在書中說了一個例子:
「孩子拿考卷回家說『我考了一百分喔』,
父母往往會說『好棒喔,那下次也要努力喔』。
這樣的話其實很可怕,
孩子會想『我已經盡力了,
下次可能做不到啊』。」
這看似無害的一句話,
卻讓我們看見「成就」與「焦慮」之間的細線。
愛,若不帶界限,就會變成壓力。
鼓勵,若沒有理解,就可能成為枷鎖。
許多父母也許出於善意,
卻沒發現自己的期望正在吞噬孩子的喘息。
💛上野也提醒:
「尤其是菁英父母,
常常以為自己做得到的事,
孩子也理所當然應該能做到。」
這是許多家庭的縮影,
也是一種社會的複製。
當每個人都被要求「表現更好」,
我們便忘了去問:「那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而長田杏奈則提醒自己:
「我非常小心不要透過孩子來實現自我。
孩子是與我不同的個體,
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這句話聽起來理所當然,卻極難做到。
我們都太容易把未完成的夢、
壓抑的遺憾,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真正的愛,也許不是替他設計未來,
而是給他選擇未來的自由。
書中有許多具體的建議,
如何和孩子談性教育、如何面對網路世界、
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外貌焦慮。
而誠實與共學是書中最重要的部分,
家長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也許改變不了整個制度,
但我們可以從一句話、一個眼神開始,
不再嘲笑男孩哭泣,不再要求女孩忍讓;
在新聞上看到女性被輕視時,
能勇敢說出「那不對」;
在孩子說「我不想」時,
願意先停下,而不是立刻糾正。
這些都是小行動,
但它們會滲透進孩子的日常,
成為他們面對世界的底氣。
💛這本書是一封寫給女兒的信,
也是一封寫給社會的信。
這本書的最後一段:
「我希望女孩們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時,
不會想『要是我不是女生就好了』,
希望我們都能盡情享受『活出自己人生的喜悅。』
這段話讓人靜靜落淚,
因為我們都知道,
活出自己的人生從來不容易,
尤其在仍然用「應該」衡量一切的世界裡。
但正因如此,這本書的出現才顯得珍貴。
它像是一場緩慢而堅定的革命,
從一個母親的祈願開始,
希望有一天,「女孩」這個身分,
不再需要被守護,而能自然的閃閃發光。

《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
作者|犬山紙子
譯者|周雨枏
出版|麥浩斯



















